全网首发|【专题讨论1】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反思
本期主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规划思考与应对
[编者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规模爆发,给国家各行业的发展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规划师》在2月下旬开展了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规划思考与应对”为主题的征文,收集到近150篇稿件,择优选择近40篇文章在《规划师》2020年第5期、第6期进行集中刊发。同时,在《规划师》微信公众号上进行集中推送。敬请关注!
【专题讨论1】
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反思
作者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雷诚,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丁邹洲,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徐家明在《规划师》2020年第5期撰文,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主动反思城市规划的初心、内核与未来,是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文章通过简析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学科的百年分合历程,结合我国“健康城市”规划发展,指出我国城市规划本体的缺陷所在及嬗变方向,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人”与空间、学科融合和技术平台3个方面构建“城市可防疫空间体系”,以期提升“城市防疫力”。
[关键词]“健康城市”规划;学科;本体;可防疫空间体系;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05-0039-03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 雷诚,丁邹洲,徐家明.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反思[J].规划师,2020(5):39-41.
一
城市规划的百年轮回
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防疫的关系源远流长。18~19 世纪英国城市无序发展带来疟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空前的公共卫生问题推动了现代意义上公共卫生和城市规划的诞生,开启了两者的首次跨学科合作。此后公共卫生和城市规划两个学科各自独立发展,渐行渐远,交流甚少。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城市规划学科主要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和住宅建设的研究,公共卫生学科则从事传染病、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等研究。
直到20世纪后半叶,公共卫生学科逐步关注肥胖、心理等“慢性疾病预防”,并重新定义了“健康”的维度。健康不再被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而是更注重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整体健康模式发展,其中城市环境健康被认为是重要的基础维度。20 世纪80年代两大学科的再次合作,推动了城市空间与人类健康的相关研究快速发展,为“健康城市”的萌发和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美国引领的“健康与规划设计”蓬勃兴起,凸显了空间环境因素的干预作用,城市空间环境成为健康支持的重要内容之一。2002年开展的“设计促进积极生活计划”研讨,关注焦点不再是“空气、水质和噪音污染”等传统健康影响要素,而是更强调通过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要素规划设计实现促进市民体力活动的积极影响。2010年美国将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作为落实公共健康理念的中坚学科,率先提出了“纽约市城市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针对公共健康问题提出了151条设计策略,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创造健康空间环境,引导市民体力活动行为和生活方式并最终促进健康。可以说,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的百年学科分合,建构了“健康城市”的核心支撑体系,形成了城市规划反思的本体基础。
回顾“医疗与康复—健康与场所—健康与设计”的百年发展轨迹,秉承公共卫生防疫初心的城市规划,在庚子年似乎又回到了学科诞生的原点,公共卫生防疫再次成为城市规划无可回避的话题。
二
城市规划的内外嬗变
我国“健康城市与规划”研究正在持续推进。诸多学者从城乡发展、建成环境和土地利用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宏、微观相结合,重点针对“非传染性疾病”,在土地使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及开放空间等要素领域提出了“减少污染及其人体暴露度和增强体力活动”的规划干预方法。面对大规模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健康城市与规划”要完成学科本体的系统提升还有很长道路要走,也暴露出城市规划自身的不足。直面这场不期而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拷问,还需进一步反思城市规划本体的内涵和外延局限所在:
一是固守空间内核,“见物不见人”。城市规划长期将城市空间视为“二维化”的均质平面,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强调空间供给总量与人口规模相匹配,多采用“自上而下、静态均质”的规划布局方法。单一空间思维不但忽视了城市的“易致病空间”,而且基本无视城市“人”的复杂性,粗略化面对不同人群实际活动差异与使用需求,“易致病人群”的特殊性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人群健康—城市空间”基础数据资料的匮乏使得疫情下“仓促应战”的规划防疫措施乏力。
二是学科交叉成果尚未内化为实际动力。两大学科百年分合后的今天,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成果众多,“健康中国行动”也深入人心,但“健康城市”相关理念与方法尚未有效内化为城市规划真正的内在动力。这固然有地方政府推进和实施“健康城市”的力度不足,但更深层次问题是研究深度的不足和停留在纸面上的局限。
三是“新技术不出实验室”。“健康城市”相关规划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仍局限于小部分研究者,尚未常态化成为规划师案头工具。考察美国各城市推行的“城市健康规划和设计导则”,均已明确了健康规划设计的原则和策略,逐步形成了“总体规划+ 社区规划”(“General Plan + Community Action Plan”) 多层次结合的规划技术体系。相较之下,目前我国“健康城市”规划中有效的技术方法还有待开发推广,以加快在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融合转化。
回顾近年城市规划领域的“概念潮”,无论是“健康城市”还是“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可谓“艺多不压身”,实际上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从概念转化为规划应用,实现城市规划内核转变还有相当的距离和困难。为此,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大力倡导“内核更新+动力提升+ 技术创新”的本体提升,将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快速提升“城市防疫力”的嬗变方向。
三
城市规划的融合应对
基于上述研判,针对类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强传染性疾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规划应当聚焦“可防疫空间体系”的建构,这既是疫情管控的需求,同时也是“健康城市”和规划管控发展的必然。“可防疫空间体系”包括了城市人群与空间环境识别、公共健康领域多学科理论交叉和相关技术手段措施等多方面内容。以下重点从“人”与空间、学科融合和技术平台3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是“人”与空间融合:“易致病人群+易致病空间”的双重识别。强调关注社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异质性,理性评价不同人群健康状况与城市日常活动空间之间的防疫风险状况,合理规划社会活动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及阻断形式。首先,借助现代医学研究来摸清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引发和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群健康—城市空间”数据关联来建立“致病风险评估”数据评价识别体系,反向识别“易致病人群和易致病空间”的位置、分布和致病因素,为各类防控应急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其次,重点针对本次疫情焦点的“华南海鲜市场”类似的“易致病潜在风险点”分布,结合城市人群流动和“易致病人群空间”时空分布模型,基于双重耦合识别确定“易致病高风险区”,藉此建立静态防疫区分级和应急防疫分区,为防疫和应急规划提供指南,指明城市日常公共卫生防疫的方向。最后,建构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城乡空间统筹结合,综合土地使用、城市交通等要素的“防疫单元+布控节点”的“可防疫空间体系”,针对特殊人群和空间的分级体系格局形成有效阻断的防控布点。
二是多学科融合:“健康支持空间+可防疫空间”的双效叠加。从城市空间的健康与安全双重效用出发,正向识别和评价城市空间的健康友好及可防疫程度。当前,国内“健康城市”重点关注健康促进的主动支持性规划设计,忽略了城市日常防疫能力的培育,因此本文提出通过进一步深化公共卫生学、医学和地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建构共同合作平台,把多学科成果转化为城市规划的有效防疫工具,把城市空间环境的主动性“健康支持”和被动性“可防疫”融为一体、双效叠加。在“健康支持”评价方面,动态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可以准确描述城市不同区域空间环境的健康程度及改进提升的可能性。西方学者提出了“步行指数”“个人空气污染暴露程度”等一系列指标,分别测量和分析城市空间环境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优劣势,识别潜在的健康威胁,提出“健康支持”和改进措施。在“可防疫空间”评价方面,通过合理遴选相关指标建立“可防疫指数”评价模型,从使用活动、安全防疫等方面综合评价城市空间在不同类型传染性疾病防疫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提供明确的整治方向,从而减少“易致病空间”的产生。本次疫情过后,城市规划建设应当重点关注“城市防疫力”的持续培养,在弥补短板时兼顾提升城市空间的“健康支持与促进”。
三是防疫与管控融合:“公共疾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双构平台。当前我国疾病防控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网络组成的。这些公共卫生和疾控部门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数据监控、病例收集和统计。首先,通过丰富监测疾病类型、细化社区级的统计数据,基于共享分析数据、共同合作建立“公共疾控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双构平台,搭建起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和城市空间的关联体系,从而进一步指导国土空间规划及防疫专项规划编制,逐步建立起切合地域需求的“城市健康规划设计导则”。其次,通过双构平台科学预测疫情发展趋向,合理布局物质生产和流通空间,建立疫情时期基本生活物资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均衡、合理布局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医疗体系,避免患者集中在少数医疗机构;择选并预留临时性集中救治医疗设施用地。同时,在疫情爆发过程中,双构平台可以有效整合信息和动态监控疫情进展,利于动态调整疫区等级和社区防控,精确布控检查网络。
四 结语
“人类发展过程中曾多次遭遇大规模传染病爆发,正是在与疾病不断抗争的过程,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发展”。SARS 病毒的肆虐,已引起规划学科的警惕和关注,如今又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规划工作者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共同直面困境、建言献策,以提升“城市防疫力”。
来源:2020年05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20年05期
《直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城市规划反思》
声明
《规划师》杂志社微信公众订阅号(ID:guihuashizazhi)为非盈利新媒体平台,所有转发的非原创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渠道,如果所转发图文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规划师论坛1】广州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划供给机制研究
【规划师论坛2】“二孩”政策背景下厦门市社区生活圈单元中基础教育设施规划优化策略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