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首发|【专题讨论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居民健身空间的规划思考
【专题讨论2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居民健身空间的规划思考
作者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魏晓芳在《规划师》2020年第6期撰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意识到提升自身健康水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健身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文章以城市健身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健身空间的类型构成、各类要素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城市公共健身空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使用不当、维护不力,以及重视不够、增长不匹配等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现代城市健身空间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为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推动健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城市;健身空间;空间构成
[文章编号]1006-0022(2020)06-0069-03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 魏晓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居民健身空间的规划思考[J].规划师,2020(6):69-71.
一
提出城市健身空间规划思考的缘由
公共健康是近年来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使人们意识到提升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健康城市也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与发展方向。城市健身空间,作为公共健康的空间载体之一,对健康城市的建设、“健康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健身空间布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推动着城市公共健康水平的提升。这类空间往往结合城市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布局,也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与品味。因此,城市健身空间的科学规划建设,对缓解城市公共健康压力、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应充分发挥户外健身空间的作用,倡导健康的生活运动方式。
(一)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人们的主动健身意识有所增强
人人都知道健身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但却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健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短时期内没有特效药,更多是依赖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去对抗病毒。因此,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成为普通人抵御病毒侵袭的最可靠的基石。
(二)人们对健康和健身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以及对健身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包括对健康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空间的需要。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各种民间健身组织纷纷成立。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成了人们自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还有一些滨水的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都成为人们健身的场所。
综上所述,城市里的健身空间不足,导致人们健身时占用交通空间等其他空间,形成了安全隐患。同时,健身空间在品质和安全保障上都跟不上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健身空间的高要求与空间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需要规划师们深入研究,提出合理的应对之法。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基于土地利用、建筑和交通系统等的建成环境要素布局与优化,降低污染暴露程度,并引导居民加强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继而对居民的健康进行主动的干预,变得日益重要。而户外健身空间是促进居民加强体育锻炼、提升公共健康最直接的空间。日常情况下,提倡健身方式的多样化,如集中式健身、嵌入式健身和社区健身等;在抗疫的特殊时期,人们可采用居家健身、宅旁健身等方式,利用业余时间来强身健体。
(三)城乡规划对健身空间的重视不够,研究不充分
有关公共健康的研究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健康中国”、健康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卫生或食品健康领域,如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等,在城市空间层面的整体规划与系统性研究较少。目前在规划领域,公共健康与城乡规划、健康城市与城乡规划已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目前有关健康城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如规划要素与路径的探讨、健康影响评估、健康与规划的关系等,从场所、建筑等微观空间层面着手的研究较少,缺少中观层面能落实到城市空间中的研究。对城市层面的大众健身空间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仅有的研究也局限在体育场馆、健身房等体育健身空间上。虽然许多城市开始新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和社区健身设施等,但是这些健身空间的使用情况如何?与人们的健身需求是否匹配?空间分布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在社会“三高一低”( 疾病的发病率高、治愈率高、医疗费用高和发病年龄低) 的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居民进行身体锻炼十分必要。健身空间是促进居民加强体育锻炼、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最直接的空间,其应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素之一,进行系统规划。在一般情况下,健身空间作为健身场所;在紧急情况下,部分公共健身空间还可以承担应急收纳功能或疏散功能,如武汉的方舱医院,很多都是由体育场馆改建而成的。
二
当代城市健身空间的构成
(一)城市健身空间类型构成
城市健身空间是承载体育运动与休闲活动的功能空间,还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空间、城市居民的精神空间。在特殊情况下,其还可作为应急疏散或应急收治的场所。从空间形态上看,可以将健身空间分为面状健身空间、线形健身空间和点状健身空间。面状健身空间占地面积较大,一般有独立的用地,如体育公园、体育场和大型广场等,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线形建身空间一般沿道路或沿河湖,或穿林、穿绿地,如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点状健身空间规模小,往往镶嵌在其他城市功能区内,如居住区内的社区建设场地、商业区内的健身房和健身馆等。
此外,还可分为户外健身空间与室内健身空间、收费健身空间与免费健身空间、专门体育运动场所与大众健身空间等。
(二)城市健身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分布特点
从城乡规划角度来研究城市健身空间,主要按照空间形态分类来解析,即面状健身空间、线形健身空间和点状健身空间。
面状健身空间主要由运动场地、配套设施及绿化铺装组成。例如,体育公园是运动场地与绿化相结合,以运动健身为主题的综合性户外休闲场所;体育中心由各类运动场馆组合而成,专业性较强,服务于体育活动。面状健身空间在城市中往往呈散点式分布,除了部分配套组合的空间较为临近,大部分布局比较分散,满足各自服务半径内人群的健身需求。面状健身空间通常会被纳入城市规划中,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空间或绿地空间参与城市总体用地布局。
线形健身空间主要由线状的场地、相应的铺装和引导标识组成。例如,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典型线形健身空间,一般主要为线状的运动路径,采用特定的硬质或软质铺装,辅以必要的引导标识、照明系统和绿化隔离系统,以及座椅、垃圾收集装置、紧急救援设施、健康测量仪器、小型运动器材、小型观景平台和志愿者服务站等服务设施。线形健身空间往往呈廊道式分布,沿路沿河或环山环湖布局。近年来,线形健身空间在城市中越来越多,不少城市新建或改建了线形健身空间,其在引导市民参与大众健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点状健身空间主要由建设场地和健身设施组成,如社区健身空间和健身房等。点状健身空间在城市中呈簇群式分布,在人群集中的商业区或居住区分布得较为密集,且越靠近城市中心越密集。由于点状健身空间没有独立的用地,并未被纳入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其分布受到城市基层社区服务理念和水平以及市场的影响。
三
现代城市公共健身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不足,分布不均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升高,城市人口增加,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健身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城市健身空间的增长速度远不及人们需求增长的速度,城市健身空间数量明显不足。例如,苏州2017年末常住人口为1068.4万,同期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站点7124 个、健身步道1968km。由此看来,人均健身点0.00067个,数量明显不足。从分布上看,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分布较为集中,城市健身空间相对密集,而老旧住区很难使用到。总体而言,城市健身空间分布不均。
(二)使用不当,维护不力
大众健身空间经常出现设施使用不当的情况,尤其是在户外公共健身空间中,这类问题特别突出。此外,还有一些健身空间的管理与维护不力,很少检查器材以及对器材及其周边进行清洁、消毒,设施损坏没能及时维修或更换,存在安全隐患。
(三)重视不够,与需求的增长不匹配
现代城市居民对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但城市健身空间作为市民健康的公共服务场所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供给与需求的增长亦不匹配。一方面大部分人尚未养成健身的习惯,不能坚持健身;另一方面人们也苦于没有便捷易达的健身空间,从而放弃了健身计划。部分健身者甚至直接在城市道路上运动,影响了城市交通,还存在安全隐患。
四
现代城市健身空间的规划对策
保障人民安全、提升大众健康是规划的目标之一,规划需要为大众健身提供空间保障。传统规划从重视功能转向重视生态,从以空间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健康的城市空间构成需要有适量的健身空间,健身空间规划需要受到重视。
(一)宏观:构建城市健身空间体系,形成日常健身标准
在“健康中国”的战略下,构建城市健身空间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康发展格局。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各个规划层次对健身空间的布局,致力于建立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城市空间。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各级健身空间的服务半径规划健身空间的数量,合理规划布局;根据现状,采用功能复合等方式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健身空间。同时,通过建构“城市体育公园-大众健身中心-全民健身步道-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房”体系,形成与“都市生活圈”相匹配的“城市健身圈”,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为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中观:优化各类城市健身空间的布局与品质
目前城市健身空间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可通过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优化城市健身空间的出入口以及内部空间格局。同时,注重健身空间与其他类型空间的融合,如生态空间、休闲空间和商业空间等,增强空间的复合功能,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空间的价值。还可以通过设计来改造屋顶空间,融合共享理念,在保证安全与正常防水保温的前提下,结合屋顶绿化建设屋顶健身空间,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选择。
(三)微观:完善各健身空间的设施,提升智能化水平
现代健身空间应与时俱进,在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健康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引入智能科技,可进一步提升其健康管理功能。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健身空间内部的功能布局和人流组织,对各组成部分的尺寸进行精细设计,并配套智能化设施设备( 如健康监测传感器等),同时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运算监测健身人群的各项生理指标,科学指导人们的健身活动。另一方面,增设相关的安全保障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紧急救援按钮或呼叫器、必要的指示指引标识等,给健身空间的使用者更好的体验,吸引居民参与健身,提高居民健身的主动性。
五 结语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人的健康都关系着国家的健康、人类的健康。城市健身空间是现代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公众休闲锻炼的功能。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城市户外健身空间匮乏的矛盾亟待解决。在促进公共健康的背景下,如何在城乡规划领域进行城市健身空间布局,如何提升城市健身空间品质,如何结合其他空间类型进行资源整合,如何利用现有空间进行品质提升和改造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发展特征的健康城市健身空间规划体系,将公共健康问题融入城乡规划中,有利于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截至目前,国内疫情正逐步得到有效控制,联防联控机制显现效应。待疫情过去,应当建立鼓励机制,发挥基层规划工作者的力量,从城乡空间上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城市健身空间的功能复合性、生活嵌入性与绿色生态性。提升城市健身空间品质,是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品质的一环,可为建设更美好的现代城市空间环境提供支撑。城市健身空间仅是城市空间中较小的一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将城乡规划与公共健康结合起来,从城市健身空间着手,共同塑造更高质量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积极探索基于公共健康的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为人民提供健康的空间保障,为建设健康城市作出贡献。
来源:2020年06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杂志2020年06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居民健身空间的规划思考》
声明
《规划师》杂志社微信公众订阅号(ID:guihuashizazhi)为非盈利新媒体平台,所有转发的非原创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渠道,如果所转发图文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看原文)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乡关系思考
|全网首发|【专题讨论21】空间联动发展和城市“升维”规划管治研究——对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思考与应对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