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未来城市发展逻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者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吴琳,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周海泉,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张斌在《规划师》2021年第1期撰文,生态、技术、宜居是人类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也是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向,领衔“两新一重”建设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阐述了“两新一重”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技术更迭、产业创新、时空发展”三大逻辑,深刻剖析了三大逻辑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影响与要求,提出了三大逻辑导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方向、建系统、定标准”“判趋势、立产业、创模式”“优空间、强管控、重实施”的思路与对策,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探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体系、内容与重点,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技术更迭;产业创新;时空发展
[文章编号]1006-0022(2021)01-0011-10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吴琳,周海泉,张斌.未来城市发展逻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考与实践[J].规划师,2021(1):11-20.
0 引言
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自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的城市起源以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新协和村”,从玛塔的“带形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科勒的“拼贴城市”,从生态城市到宜居城市、智慧城市,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探索和追求,如张京祥等人将对未来城市的探索划分为19世纪末之前理想与艺术导向的空想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化解城市病导向的技术应对及20世纪末以来可持续理念导向的多元探索3个主要阶段。可以理解为,未来城市是在不同自然、人文和技术条件下,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目标愿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技术和宜居已逐渐成为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特征的基本共识。缘起于IBM所提出的“智慧的地球”的智慧城市是对未来城市发展到新阶段的思考和探寻。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知识社会创新2.0 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形态,不单只是一个技术概念,还是基于人本、宜居对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向的判断,是使城市维持更加高效、安全、便捷、和谐、生态和可持续综合状态的“更智慧的城市”。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 进度;《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政府投资明确向“两新一重”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平等参与,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基建引领“两新一重”,已成为2020年的关键词、网红词。同时,新基建的核心是科技,内涵是人本与多元化,新基建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发展数字经济,而新基建的数字化属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增长基础的地位。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更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基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各直辖市、省、自治区也高度关注,国家及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涉及新基建七大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部分省市还编制了建设行动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等(表1)。
表1 2016~2020 年新基建七大领域重点政策( 中央层面)
表1 (续)
目前,我国已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大量的新技术设施化并将不断迭代。新基建应立足于现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更应面向未来城市的发展,体现实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而不能一蹴而就;同时,不同城市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现实基础等存在较大差异,新基建急需精准的定位把握和系统的规划引领。
因此,本文基于“两新一重”的背景,以未来城市发展与新基建的技术更迭、产业创新、空间营造的逻辑认识为基础,探索三大逻辑导向下新基建规划的重点与应对策略,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进行新基建规划实证分析,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类似规划编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未来城市发展与新基建逻辑内涵
每座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未来城市在自我革新和不断递进、完善的逻辑中前进。伴随着生态理念的更新、技术的变革及人本精神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憧憬未来发展的蓝图与愿景,如德国的高技术战略“未来城市研究和创新战略议程”、多伦多的“未来城市”规划、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深圳湾的超级总部基地“十字生境”方案和杭州的新型智慧城市“重要窗口”目标等。国内外关于“未来城市”的概念研究层出不穷,但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技术变革和人本精神始终相互交织,并正在向融合一体的导向演变。
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领衔“两新一重”建设,具有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新基建的应运而生意味着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深入推进,并将与文化、自然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在当前技术和社会发展处于奇点临近的背景下,未来城市与新基建存在科技、产业、时空的逻辑内涵,“超越现在”“适应未来”“永续发展”是二者共同演化升级的方向。因此,对未来城市发展与新基建的技术更迭、产业创新和时空发展的逻辑建构,将是新基建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导向。
1.1 技术更迭逻辑
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两年翻一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也预示着新基建、智慧城市或未来城市快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人类不是第一次面临技术革新的挑战,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每一次突破性的技术变革都会引起城市超乎寻常的变化,如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为指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子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都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形态和未来城市的发展,诞生了“工业城市”“广亩城市”“立体城市”“海上城市”“穿梭城市”等构想和实践。
工业革命以来,从蒸汽机时代的铁路和运河建设到电力时代的高速公路、电网建设,再到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基础设施向来与未来城市发展密切相关。而新基建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以及5G基建、特高压电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关键领域,其发展将加速推进城市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图1)。因此,新基建是可持续的,并随着新技术不断更新和迭代,从而推动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既应立足于现阶段新基建的核心特点与技术特质,又应考虑顺应未来发展或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及其带来的新基建内涵和外延的可能变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适应性和超前性。
图1 新基建内容构成示意图
1.2 产业创新逻辑
城市演进与产业结构变迁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演变,继18世纪中叶之前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工业经济及20世纪中叶以来的知识经济之后,世界经济正在大步跨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重在转型发展与产业创新,其关键要素表现出显著差异,其生产要素是数据,生产基础设施是网络,生产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生产结构是以数字及融合产业为主导,生产素养为数字经济人才,经济活动为数字功能化,组织形式为全方位生态圈,是当前新经济最核心的范式。
未来城市发展正处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智慧城市3.0阶段,智慧城市是新基建的首要服务对象。新基建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核心,其本质就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重点,以数字化治理为保障,以数据价值化为基础,新基建迎合了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升级的需要,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及新产品、新服务联系紧密,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及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并具有乘数效应,是繁荣数字经济的基石和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图2)。规划应面向未来城市的发展,加强对数字经济及新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构建基于新基建与新型创新业态的产业体系,促使新基建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新基建助推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2 数字经济“四化”框架示意图
1.3 新型基础设施相关研究进展
未来城市与新基建体现了四维时空的发展逻辑,既涉及以技术为主的时间维度,又蕴含以生态、宜居为主的空间维度。从空间维度看,未来城市应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这些“痛点”往往是空间导向的,也是未来的突破点和亮点,应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等群体的需求,构建生态、文化、品质与宜居的人本空间。而这也是新基建所需重点关注的,针对多样化的人群,一方面应加强设施的合理选址、空间布局与景观风貌引导等,营造具有永续魅力的空间场所;另一方面应结合数字经济和新经济的发展,加强数字化应用和应用的场景化、空间化,增强多元化体验。
从时间维度看,无论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改进型”未来城市,还是畅想未来的“科技型”未来城市,未来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变化前进的,是经持续畅想、创新与实践形成的,今天的智慧城市也是源于人类长期以来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探索。基础设施的发展路径与此类似,相对于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基建的基础新、作用新、模式新,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新基建2.0版、3.0版或新新基建等,同时新基建的发展还需要考虑推进路径、规划导向和配套政策等,而这些也是规划中所需重点关注和探讨的。
2 逻辑导向下新基建规划的重点与对策
2.1 技术更迭导向——明方向、建系统、定标准
(1) 明确新基建的发展定位与建设方向。新技术的持续更迭将推动新基建的不断发展,规划中应摸清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突显比较优势,立足于区域战略与城市定位,合理确定与未来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基建目标定位。同时,现阶段新基建的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体现在3个方向:一是聚焦数字基建核心,譬如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图3);二是关注新基建七大领域,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全新基础设施为主;三是强化新老基建的融合,涉及经数字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新型细分领域等规划,应根据特色化、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合理确定新基建的建设方向。
图3 数字基建内容构成示意图
(2) 构建特色鲜明的新基建系统。新基建应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基础和设施建设情况等相匹配,从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城市能级提升、保证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角度出发,构建符合市县实际、特色鲜明的新型基础设施系统。从目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三大类别看,信息基础设施是基础与前提,创新基础设施是亮点与特色,融合基础设施是关键与重点,在新基建系统构建中,应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判定。
(3) 确定设施布局原则、建设标准与指引。新基建的各类设施涉及不同的布局原则和选址要求,以及设施建设标准。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将促使这些原则、标准不断变化提升,包括对空间的需求。因此,新基建规划应分类明确和制定设施的布局标准与布局方案,并提出包括建设形态、配套设施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设指引。譬如,灾备数据中心在选址上尽可能选在不会发生强地震、洪水、内涝和飓风等灾难的地点,且地质条件良好;应选在建筑物本身及周围没有强污染源、强放射源、强振动源及火灾已发点等安全隐患的地点;应考虑有足够和稳定的电力供应,且不宜与主用灾备数据中心来源于相同的大电网等。
2.2 产业创新导向——判趋势、立产业、创模式
(1) 加强政策解读与发展趋势研判。国内的新基建突出中央顶层设计,政策路线清晰,针对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和5G基建;同时,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建设内容提出要求,其中5G领域主要围绕5G网络建设部署、5G技术应用场景、5G技术研发力度及5G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内容提出要求,人工智能领域注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表2)。国外的新基建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实际上已发展多年,全球各经济体对5G基站、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都非常重视,如美国等重要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关发展战略和促进政策。同时,通过政策与技术发展趋势的研判,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新基建、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引领未来城市的发展。
表2 各直辖市、省、自治区新基建重点发展领域与方向
(2) 确立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与导向。新基建将拉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和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应加强新基建与老基建、新基建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全面融合与有机集成,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与数据价值化,有序构建“四化协同”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图4);确定产业筛选原则,明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导向,营造数字经济良性发展的生态圈和朋友圈,形成数字经济与新基建的“组合拳”和“驱动力”,推动数字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增长,并展望未来新经济的发展。
图4 数字经济“四化协同”示意图
(3) 策划新业态、新服务与新模式。加强创新驱动引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瞄准数字经济领域的前沿技术,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创新,通过新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未来城市的发展,识别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发展可能出现的未来新业态、新服务,在补短板、强弱项、促创新上形成协调推进的整体格局及互联、互通、互补的融合共享新模式,共同促进数字经济与新经济的发展,谋划城市未来的发展。
2.3 时空发展导向——优空间,强管控,重实施
(1) 系统优化空间布局与应用场景。从不同空间层次确定整体空间结构,优化功能用地布局,加强景观风貌的控制引导,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同时结合相关建设标准与要求,对各类重要设施和产业项目进行合理选址,测算并明确用地规模与建筑规模需求。强调数智融合,构建以新型基础设施为基础,涵盖数字运营平台和智慧应用场景的数字化支撑系统。数字运营平台以“城市大脑”为中枢(图5),有效整合政务、民生、行业和企业等资源,实现“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调度、一网治理”。同时,与实际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增强交通、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场景体验,实现场景空间化与空间场景化相互融合,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空间感受。
图5 攀枝花市“城市大脑”构架示意图
(2) 强化空间管控与项目建设引导。新基建应加强规划控制引导,确定各层次管控要素,并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衔接,明确规划传导的内容与要求。在总体层面,突出“格局—片区”的管控,明确功能主题,策划产业业态,确定规模容量与配套设施,提出开发控制要求,强化整体景观风貌引导;在片区层面,细化功能业态,加强规模控制,落实与确定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明确建设要求与建设标准。同时,重点从建设思路、建设规模、用地需求和配套要求等方面进一步强化项目引导,实现新老基建并重并抓、相互赋能、一体推进。
(3) 探索实施推进路径与政策机制。新基建的特性决定了其实施将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应统筹规划、凝聚合力、持续推进,深化部门协作、企业联动和空间协同,加强政府的扶持与推动力度,汇聚社会各方智慧和力量,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同时,既要考虑建设层面,又要考虑软环境和人才供给保障等,创新并出台各类配套政策,打造开放共享的良好环境。此外,还需制定精准的行动计划,确定建设时序和重点,以重点项目为先行示范,深入思考投融资渠道,规范并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融资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方式,有效保障新基建规划顺利实施。
3 四川省攀枝花市新基建规划实践
攀枝花市地处中国西南川滇结合部,位于四川省西南角,区位交通优越,下辖三区两县,面积为7401.4km²,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城市、主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大三线”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及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中心(图6)。攀枝花市的钒钛和阳光资源特色鲜明,为中国钒钛之都、全国康养十强城市、四川省唯一的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城镇化率位居四川省第二位,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已形成“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城”的城市品牌。
图6 攀枝花市及攀西科技城区位图
3.1 以技术更迭为导向,明确新基建的定位方向与体系标准
立足于钒钛、阳光两大优势资源,攀枝花市的产业基础较好,但城市整体能级不高、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传统产业急需转型、民生短板有待补齐、高端要素支撑不够,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发展落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规划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升级为国家级战略及加快推进“两城”建设争创省级新区的重大机遇,深化落实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以新基建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打造攀西数字经济港,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的有序发展与示范引领。规划明确攀枝花市新基建的总体定位为“全国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全国产业智慧基础设施示范城市、全国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全国创新平台基础设施一流城市”,提出“创新驱动、四化协同、数智融合、空间优化”的发展策略,确定“数字基建核心+ 智慧产业重点+ 创新设施补充+ 智能融合外延”的建设方向,以保证新基建发展的特色化、专业化与多元化。
同时,结合攀枝花市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构建“三类、四链”新基建系统,形成“6445”的发展重点(图7)。“三类”指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四链”指信息网络链、创新平台链、产业智慧链和智能融合链。其中,信息网络链的 “6”个发展重点包括5G网络及千兆光纤宽带、下一代互联网、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新型政务外网网络安全设施、大数据中心;创新平台链的“4”个发展重点包括基础前沿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产业试验验证平台及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产业智慧链的“4”个发展重点包括现代工业互联网、阳光医养互联网、特色农业互联网和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图8);智能融合链的“5”个发展重点领域包括城市智能中枢、社区数字化建设、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智能化应用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应用涉及神经感知网络设施、智能末端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设施,传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涉及车路协同和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基础设施、智能能源设施。
图7 攀枝花市“三类、四链”新基建系统示意图
图8 攀枝花市康养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示意图
此外,规划构建“通信局所—通信基站—通信管道”的5G基础设施体系,明确中心机楼、通信机房、C-RAM机房、接入机房等设施建设标准和布局方案,提出5G基站布局原则、选址要求和布局方案,确定5G基建相关设施的建设指引。规划确立攀枝花市的数据中心体系,研究制定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与布局规范,明确电源保障、选址要求、形态指引、节能环保等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引,重点加强攀西科技城、钒钛新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布局,谋划同城双活、同城灾备和异地灾备等数据中心,实现分层级(超大型、大型、中小型)、分类型(公共、产业、企业、灾备等) 数据中心的合理布局、共建共享。规划确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体系,包括公交车专用充电站、公共充电站、公共分散式充电桩和专属充电桩4类,并明确布局方案及选择、避让、交通、配套设施、配电系统等方面的建设标准和建设指引。
3.2 以产业创新为导向,构建新基建与数字经济的产业业态
国家为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多项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并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各类政策。攀枝花市的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相对落后,在川西南滇西北不占优势,2020年四川省新基建计划总投入4.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有利于攀枝花市新基建的发展。新基建带来了新一轮的政策红利,开启和重构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作为高技术、轻资产行业,新基建对于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无论是科技的进步还是商业模式的革新都为新基建提供了良好条件,这正是攀枝花市加快推动新基建的良机。而新基建的发展也将反作用于科技、商业,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商业模式革新,促使消费习惯发生巨大转变,加快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
规划根据发展环境、现实基础与比较优势,制定了“政府引导、政策效应、科学理论、回顾效应、前瞻效应、旁侧效应”六大产业筛选原则,并结合《国家高技术产业(服务业) 分类(201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等,构建“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融合发展的攀枝花市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明确大数据产业等先导型产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现代工业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数字化等提升型产业,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培育型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打造攀西科技城1 个先导产业( 大数据产业)、3 个重点产业( 工业互联网、阳光康养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2 个配套产业(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相关服务业) 及X 个数字应用场景(“城市大脑”、智慧交通、智慧教育) 的“132X”数字经济产业(图9)。
图9 攀枝花市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示意图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新基建与数字经济将聚焦新型智慧城市、新工业化、智能化、数据红利、视觉物联网、“计算、网络、媒介”三浪叠加、服务老龄化社会等领域发展。规划在三区两县形成“一核心、五片区”的数字经济产业格局。攀西科技城确定了“数字产业引领+ 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治理服务”的发展路径,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引领,数字科研、数字文创、数字康养、数字职教、数字治理多点依附发展,形成众星捧月的产业格局,并由数字生活组团提供数字化的居住服务配套功能。规划提出了1 项新型基础设施工程、1 张智慧城市数字运营网、N个城市智慧应用场景的“1+1+N”的新基建支撑系统,创新策划了智慧通行系统、智慧生态绿道、花城农园管家、滨湖数字商业街和5G云集市等新业态、新服务。
3.3 以时空发展为导向,优化新基建的空间布局与管控实施
规划从三区两县、中心城区、攀西科技城3个空间层次,整体统筹新基建与数字经济空间的选址和布局。规划构建攀西科技城“一核、一轴、三心、三区”的空间结构,“一核”为数字科技创新核,“一轴”为数字经济发展轴,“三心”为智慧社区示范中心、智慧康养服务中心和智慧科教应用中心,“三区”为数字科技引领区、智慧生活居住区和医养科教融合区(图10);进一步细分为“1+3+4”八大功能组团,包括智慧城市服务、数字科技、智慧科教、医养科研、智慧康养社区、智慧活力社区、智慧文化社区和智慧生态社区八大功能组团(图11)。规划结合区域功能构成、规模比例、建设要素及区位交通、用地条件、产业基础、基本要素、配套支撑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数字科技创新核的选址,并形成“一核引领、两轴通达、三区协同、多点辉映”的空间格局。在5G 基建方面,攀西科技城规划布局中心机楼2 座、通信机房12个、1C-RAM机房1个,建设5G 基站1002 个。在数据中心方面,规划在米易县布局1个超大型异地灾备数据中心,规模达到11 万台机架,用地面积为80 hm2;在中心城区布局钒钛大数据中心,规模达到1万台机架,用地面积为10hm²;在攀西科技城布局攀枝花市大数据中心,规模达到6000台机架,用地面积为6hm²。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方面,攀西科技城新建智慧充电桩1800个、公交车专用充换电站1 座、公共充换电站3座。规划从交通、市政和服务等方面设置了“智慧道路、智慧公交、智慧慢行、智慧停车”“智慧井盖、智慧垃圾收集站、智慧公厕”“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公园”等应用场景(图12)。
图10 攀西科技城“一核、一轴、三心、三区”规划结构图
图11 攀西科技城八大功能组团示意图
图12 攀西科技城智慧道路、智慧公交应用场景示意图
规划建立了攀西科技城“整体控制引导+ 核心区建设引导+ 重大项目引导”的管控体系。在整体层面,加强对“一核、一轴、三心、三区”及八大功能组团的控制引导,确定各组团的功能主题、业态项目、规模容量、配套设施、开发强度、景观风貌等方面的整体管控与传导要求。譬如,数字科技板块包括大数据产业、数字文化创意、创新科技研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功能。在核心区层面,强化“一核、两轴、三区、多心”的空间格局,明确核心区功能构成与规模,细化用地功能业态,确定开发强度控制指标、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引导要求及规划传导内容,明确各类设施的建设标准与要求,并进行重大项目谋划。譬如,数字科技产业区的主要项目包括攀枝花市大数据中心、攀西科技产业园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在重大项目层面,明确建设方向、建设规模、实施时序、投资主体、投资额度、投资计划、用地计划、年度推进、项目效益、投融资方案、运营模式和场景示范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与引导要求。
规划明确实施时序与重点,制定“基础建设、跨越发展、创新引领”3 个阶段的行动计划,并采用试点示范先行与全面推广推进相结合的模式,注重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相结合,优先实施5G、数据中心等带动性强的项目,重点落实与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相关的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更高水平的载体与环境,推动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的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市场融入与资源牵引。攀西科技城设立涵盖4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75.9亿元的项目库,并按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商业性公共设施和商业性开发等类别,从政府财政收入、重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方面进行效益测算;重点打造“全国数字容灾备份中心”“攀西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钒钛精深智能世界工厂”“长果云康养大数据平台”“攀西阳光农业数据中心”等“十个一”新基建特色项目。同时,创新央企国企与地方城投公司合作的投融资模式,完善“规划协同、组织保障、产业要素、服务升级、数据安全、品牌宣传”的政策机制。
4 结语
技术、人本与生态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本质内涵,也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城市3.0阶段的总体发展趋向。新基建作为新一轮技术变革下的产物,领衔“两新一重”建设,“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将进一步助推数字经济乃至新经济的发展,并与自然、文化相结合,从而促使未来城市向永续魅力的方向迈进。笔者认为,随着新基建的加快推进及新技术、新经济、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从新基建与未来城市“技术更迭、产业创新、时空发展”的内在逻辑,探析新基建规划的思路、重点和框架,为新基建的全面启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规划政策与实施建议。
新媒体编辑:苏子语
审读:王青
终审:杨一虹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1年01期
《未来城市发展逻辑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思考与实践》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