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设计】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融合思路——以乐山为例

卓想 高黄根 等 规划师杂志 2023-08-28


【作者简介】

卓想,硕士,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

高黄根,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院长

岳波,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易君,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

胡上春,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

摘要

文章在总结现阶段城市设计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成果形式所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内涵,从如何开展专题性城市设计研究及如何加强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从规划总体要求、规划基础工作、规划编制内容、规划公众参与四部分提出了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融合思路,并以乐山为例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加强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价值。

[关键词] 专题性城市设计;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融合;乐山

[文章编号1006-0022(2022)01-0111-08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卓想,高黄根,岳波,等.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融合思路——以乐山为例[J].规划师,2022(1):111-118.

0 引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运用城市设计、大数据等手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明确了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国土空间品质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进一步确立了“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的总体要求,明确城市设计作为五大基础工作之一,其研究成果将贯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时,《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的发布,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设计的原则、任务、内容和管理要求予以了界定。新时期背景下的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理念与方法,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城市设计方法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的研究意义重大。


1 城市设计研究发展历程及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1.1 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回顾

1.1.1 实证探索

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城市设计逐渐被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其技术方法侧重于通过建筑设计模拟空间形态,使建筑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其中,上海虹桥新区总体规划通过引入城市设计方法,研究建筑群落的组合关系及分析片区风貌塑造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海口将城市设计运用于滨海高层区的风貌形象塑造,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建筑群体空间的塑造,确定标志性建筑的位置、推敲建筑组合关系和体量大小;宁波江厦商业购物中心规划在借助城市设计方法塑造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的群体形态的同时,有效组织商业地上与地下、室外与室内的多方式步行游线。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设计方法及其体系构建愈加成熟,在技术方法层面,大数据、风热环境模型、单元管控、空间基因等新技术、新思路被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其中,陈保禄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实践中提出通过制定城市设计单元导则示意图、细化要素控制的思路,推进城市设计的落实;张雅妮等人采用CFD模拟技术,分析风热与视觉的不同耦合关系,以期改善山前地区的风热环境品质;邵润青等人提出对城市空间基因进行提取、解析、评价,精准形成靶向性的空间管控措施。

1.1.2 政策研究

2017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界定了核心区、中心城区、滨水地区、山前地区等需开展城市设计的区域,明确了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提出了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内容要求;2018年,北京、天津、成都等地制定了城市设计导则,从交通组织、环境营造、设施小品建设等城市设计所组成的要素出发,明确了城市设计的表达形式、成果内容;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将城市设计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运用类型划分为“总体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专项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及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注意事项”4种,并提出总体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法运用包括跨区域、乡村、市(县)域及中心城区4个层次,明确市(县)域层次内容需统筹整体空间格局、提出大尺度开放空间的导控要求及保护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特色,中心城区层次要确立城市空间特色、提出空间秩序的框架、明确开放空间与设施品质提升的措施及划定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区。


1.2 现阶段城市设计实践的困境

回顾城市设计的实证探索及政策研究,城市设计在创新技术方法、制定规范导则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同时,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其运用范围的广度及深度有了新的延展。对比新要求,现阶段城市设计实践仍面临研究视角局限于城区范围、研究内容过分强调空间形态及成果形式与法定规划衔接不足的困境。

1.2.1 研究视角局限于城区范围

传统城市设计研究视角较多局限于城区范围,过分聚焦于城区自身及中心区、滨水区等内部重点区域的精细化设计,对城区周边乡镇村庄、山体水系乃至更大范围的自然地理格局的关注较少,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统筹的要求不相符,需突破原有城镇发展区的范围局限,拓展至市(县)域、跨区域乃至更宏观的层面,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1.2.2 研究内容过分强调空间形态

传统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多关注于技术创新、成果图纸表达,多聚焦于建筑群落组织、建筑体量大小、建筑风貌塑造等空间形态要素,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双评价”、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土地综合整治、“三生”空间布局、特色要素管控等内容缺少衔接呼应,需进一步加强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研究。

1.2.3 成果形式与法定规划衔接不足

传统城市设计虽然在管控方式上探索了单元管控、图则管控等多种形式衔接法定规划,但是如何在法定规划内容中体现城市设计成果,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法定规划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提出“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如何在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中体现城市设计研究成果,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增强管控约束,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城市设计成果形式与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的衔接愈发重要。


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内涵解析


对比《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突出整体性:以全域视角协调生态、农业、城乡三大空间

转变过去“重城市轻乡村”“重物质空间轻生态空间”的城市设计视角,向“城市与乡村并重”“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协调”的全域视角转换,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研究城市与乡村、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关系,加强全域全要素与城市设计的融合,重点强化宏观层面的自然山水格局、开放空间系统与城市设计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守住环境品质底线,保护特色要素,提升国土空间的品质,实现全域“美丽国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2 突出全过程:贯穿规划编制、管理、监督全生命周期

弥补传统城市设计成果形式与法定规划衔接不足的短板,加强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的融合研究,强化城市设计研究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双评价”、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土地综合整治、“三生”空间布局、特色要素管控等编制内容的衔接,将城市设计研究成果转换、融入法定规划;同时,借助传统城市设计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增强国土空间骨干技术成果内容的可读性,多方式引导公众参与,提升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提高公众参与度。


2.3 突出在地化:注重特色要素识别,彰显特色空间魅力

相较于传统城市设计聚焦于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空间形态管控要素,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明确提出要立足本地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城镇建设现状,识别评估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民族特色等全域特色要素,以重点保护区域山脉水系、历史文化聚居地、重要景观节点等特色空间与特色要素,强化空间的特色塑造,发挥城市设计在提升空间品质中的比较优势,彰显特色空间魅力。


3 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融合


3.1 专题性城市设计的概念

专题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支撑,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加强重大专题研究,并明确了人口、气候变化、重大区域战略、交通运输等9种不同类型的研究主题,同时要求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专题性城市设计是围绕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赋予的定位和要求,针对优化空间结构、识别特色要素、强化管控约束等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开展专题性城市设计研究,是贯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要求,同时也是将城市设计贯穿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的重要手段。


3.2 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融合思路

探索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融合,首先需要回答“如何研究”及“如何融合”两个核心问题。

3.2.1 如何开展专题性城市设计研究

以全域整体视角切入,强化特色要素管控,建构特色要素识别、特色要素利用、特色要素保护的逻辑方法,衔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级并分类开展。

(1)市域的研究重点为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禀赋及乡村、城镇等人文资源禀赋,识别景观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生态、农业、城镇特色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城全域全要素;运用城市设计思维,组织、利用特色要素,构建由魅力空间节点、魅力空间廊道、大地景观区域组成的魅力景观展示体系,凸显空间本底特征;同时,充分发挥山林水域的生态屏障及田野的生态景观和空间间隔作用,协调城镇、乡村与自然环境的布局关系,塑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总体风貌格局。

(2)中心城区的研究重点为特色空间形态塑造,以市域总体风貌格局为基础,进一步协调城市集中建设区与外部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及内部历史文化遗产、开敞空间系统等的关系,深化天际轮廓线、城市界面、开发强度与高度控制、重点山水廊道、视线廊道及商业、交通重要节点等空间秩序引导方案,促进城市集中建设区在与自然山水融合的同时,还能传承城市形态演变脉络,保护城市原有的空间肌理,延续历史文脉。

3.2.2 如何加强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融合

衔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管理全过程,从总体要求、基础工作、编制内容及公众参与4个部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专题性城市设计研究成果的融合,重点是编制内容的融合(图1)。

图1  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融合思路图


(1)与总体要求的融合。充分衔接专题性城市设计中明确的特色定位、风貌格局,发挥比较优势,凸显地域特点,精准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和目标定位。

(2)与基础工作的融合。借助专题性城市设计“特色要素识别、特色要素利用、特色空间形态塑造”的研究方法,研判城市空间特征、形态格局特色,同时衔接“双评价”“双评估”的基础数据,发现短板问题,精细化制定规划策略。

(3)与编制内容的融合。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国土空间规划法定性内容,加强专题性城市设计与空间总体格局、资源环境底线约束、公共空间组织、城乡特色风貌、国土综合整治、实施保障措施的融合。①空间总体格局融合。整合专题性城市设计所识别的特色要素及所确立的特色空间分区、特色空间结构,构建特色要素、特色空间分区、特色空间结构三者相互结合的“点、线、面”空间总体格局。②资源环境底线约束融合。通过加强对专题性城市设计所识别的重要山体屏障、水系廊道、田野园地、城镇乡村等特色基因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将与集中建设区关系密切的特色基因要素划入城市特别用途区并进行严格管控,避免城市开发边界的碎片化,保证城镇开发边界的完整性;将维系生态系统稳定的山体屏障、水系廊道特色要素划入生态空间,强化蓝绿开放空间网络对生态空间的系统支撑作用。③公共空间组织融合。以专题性城市设计所确定的重要生态廊道、城乡绿道、水体等大尺度开敞空间为基础,加强城镇集中建设区内部的水系、公园等与大尺度开敞空间的衔接,构建内外联通、层级清晰的蓝绿空间网络。④城乡特色风貌融合。借助专题性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清晰界定景观价值的制高点、山水轴线、视线廊道等特色要素和特色空间,加强对其的管控约束,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⑤国土综合整治融合。利用专题性城市设计所识别的特色要素、特色空间及所划分的特色风貌分区,分级分类界定特色要素、特色空间保护与利用的优先次序,精准划定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范围,引导城市渐进式更新;同时,依托专题性城市设计所构建的蓝绿开放空间网络,叠合“双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分析结果,识别生态修复的重要区域。⑥实施保障措施融合。通过将专题性城市设计所构建的三维立体形态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衔接,更加直观地呈现国土空间规划所明确的市域自然山水格局、开放空间系统及中心城区高度、强度等管控要求,提高实施监督的信息化水平。

(4)与公众参与的融合。通过专题性城市设计多样化的成果形式,如实体模型、效果图、多媒体动画、VR虚拟体验等,将技术化、标准化的国土空间规划语言转换为极富体验感、参与感的空间环境,提升公众的参与度。


4 乐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


乐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整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北差异明显,其下辖4个区、1个市、6个县,行政区面积为1.27万平方千米,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成都经济区南部区域的中心城市、重要枢纽城市、成渝城市群的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乐山旅游资源等级高、数量多、密度大,现有国家AAAA级以上的景区15处、国家A级景区35处,是中国唯一拥有3处世界遗产的城市。


4.1 以专题研究为基础,锚固特色底板

为落实将城市设计贯穿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的要求,乐山通过加强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研究,在《乐山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空间发展策略研究》等7个基础性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乐山市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这个非必要性研究专题,充分凸显了山、水、佛、城、景交相融合的空间特色,锚固乐山特色底板。《乐山市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从全域整体视角切入,包含乐山市域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和乐山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两个层级。

4.1.1 乐山市域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专题研究在梳理现状由邛崃山、小凉山、五指山、铁山和龙泉山等山体,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和芒溪河等水系,以及岷江两侧浅丘和岷江河谷平坝自然地貌所形成的“五山五水、两丘一坝”自然地理格局的基础上(图2),通过进一步识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以及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自然公园、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特色要素(图3),以自然地理格局和特色要素为本底,加强特色要素的组织利用,构建魅力空间节点、魅力空间廊道、大地景观区域“点—线—面”相互结合的“两核、两环、三区、三带、九团”总体风貌格局(图4)。“两核”是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两大世界级遗产为核心聚力点,打造世界遗产公园魅力展示核心,塑造独一无二的乐山形象;“两环”为全域旅游“大环线”和城市精品旅游“小环线”,分别串联市域及中心城区两个层级的特色要素;“三区”为结合乐山南北地形差异、地域文化差异特征所划分的北部生态探险与民族文化聚集区、南部礼佛朝圣与传统文化聚集区和东部城市休闲与现代农业聚集区三大景观区域;“三带”为以岷江、青衣江、大渡河3条干流所组成的沿江魅力景观带;“九团”为展示集聚特色要素所形成的9个特色魅力组团,包括夹江峨眉前山综合度假组团、井研农业休闲旅游组团、沙湾大渡河沫若文化组团、金口河生态体验科普探险组团、五通桥人文自然深度体验组团、犍为文化怀旧体验组团、沐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休闲组团、黑竹沟国际户外探险组团、马边多彩民俗生态体验组团。

图2  乐山市域山水格局图


图3  乐山市域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分布图


图4  乐山市域总体风貌格局图


4.1.2 乐山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在乐山市域总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总体风貌格局基础上,重点协调城镇集中建设区的内外关系。

首先,识别与城市集中建设区密切相关的外部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包括峨山、大坪山等3座城郊山,平羌小三峡、东部浅丘山体、苏稽山、至乐山等城畔山,青衣江、大渡河、岷江等重要水体,以及与城市集中建设区密切相关的内部历史文化遗产、重要开敞空间等特色要素(包括绿心公园、乐山大佛景区山体等城中山及世界遗产乐山大佛)(图5)。

图5  乐山中心城区重要山体廊道控制引导图


其次,协调城市集中建设区与所识别的内外部特色要素的关系,重点保护由“外部要素—外部要素”“外部要素—内部要素”“内部要素—内部要素”所形成的重要视线廊道,包括乐山大佛—峨眉山视线通廊、乐山大佛—平羌小三峡视线通廊、乐山大佛—至乐山视线通廊、绿心公园—苏稽山视线通廊、绿心公园—平羌小三峡视线通廊、绿心公园—至乐山视线通廊6条山体景观视线廊道,以及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三江六岸”水系景观视线廊道。

最后,依托乐山中心城区特色要素本底资源保护所建构的内外视线廊道,进一步细化城市集中建设区的风貌控制,并综合考虑自然山水阻隔、组团功能、发展目标与定位等,划分城市风貌分区,形成“1+3+3”城市特色风貌体系(图6)。“1”为1个核心风貌区,即水墨嘉州古城文化风貌区,其依托乐山大佛、三江湿地、嘉州古城墙等核心旅游资源,承担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职能;“3”为3个沿江特色风貌区,即嘉州长卷风貌区、山水度假风貌区、人文古镇风貌区,分别依托嘉州老城区、岷江生态湿地、五通桥古镇,承担了文化、生态、休闲职能;“3”为3个现代城市风貌区,即活力新区风貌区、现代总部科创风貌区、产业新城风貌区,分别依托苏稽和冠英新区、乐山高新区总部基地、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承担了新城建设、产业发展职能。

图6  乐山中心城区特色风貌体系规划图


4.2 以“1+6”内容体系为框架,强化专题性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融合

加强专题性城市设计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内容相融合,构建“1+6”内容体系框架,将专题性城市设计成果所识别的特色要素、所确立的特色总体风貌格局、所划分的特色空间分区等核心成果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其中,“1”为特征问题研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的基础研究;“6”包括空间总体格局、资源环境底线约束、公共空间组织、城乡特色风貌、国土综合整治、实施保障措施6个方面,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的核心。

4.2.1 基础研究融合

根据专题性城市设计所确立的“两核、两环、三区、三带、九团”的总体风貌格局,结合“双评价”结果所划定的生态保护重要区、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可清晰辨识乐山市域南北发展的差异化特征,其中北部以城镇风貌为主,承担文化、休闲等主体功能;南部以生态风貌为主,承担自然资源保育功能。

4.2.2 核心内容融合

(1)空间总体格局方面的融合。顺应乐山市域南北差异化发展特征,加强对专题性城市设计所识别的峨眉山、马鞍山、五指山等重要山体,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和茫溪河等重要水系的保护利用,确立“南绿北城、一屏五廊、一城多心”的空间总体格局。其中,“南绿北城”体现了乐山市域南部地形条件复杂,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开发,主体功能以生态保育为主,北部主要为平原缓坡,是乐山现状及未来人口集聚与城镇发展的重点区域;“一屏五廊”是乐山市域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展示系统,承担山林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一城多心”指乐山中心城区及各区县城区,是现代城镇风貌的集中展示区。

(2)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方面的融合。以专题性城市设计所识别的特色元素为依托,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将与城镇空间联系密切相关的城中山、城畔山、城郊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乐山大佛等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特色要素统一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其中,在山体特色要素方面,城中山与城镇布局直接相关,将其全部划入城镇开发边界;城畔山、苏稽山、平羌小三峡与乐山大佛山体作为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背景山体,其中与城镇空间布局密切相关的部分需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城郊山与城区距离较远,不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在水系和历史人文特色要素方面,将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六岸”水系空间及乐山大佛、嘉州古城等文化空间统一划入城镇开发边界,最终形成山、水、田、佛、城交相融合,形态完整的城镇开发边界(图7)。

图7  乐山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图


(3)公共空间组织方面的融合。加强城镇集中建设区内部的绿心公园、至乐山、平羌小三峡、乐山大佛等公共空间与专题性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六岸”等区域性开敞空间的组织衔接,强化内部公共空间与区域性开敞空间的连通廊道建设,增强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四屏三江、多脉多园”的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四屏”指的是乐山大佛的连绵山体、至乐山、平羌小三峡、大渡河、美女峰所形成的乐山中心城市四周的绿化背景和生态屏障;“三江”指的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3条城市重要的江河水系,是联系城市内外,集休闲、游憩、绿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绿廊;“多脉”指的是城市内部的峨眉河、竹公溪、泊滩堰等多条河流堰渠水系;“多园”指的是由绿心公园、三江生态湿地、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等内部多个公共空间节点所形成的城市公园(图8)。

图8  乐山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布局图


(4)城乡特色风貌方面的融合。突出专题性城市设计所明确的特色要素与重要视线廊道,依据特色要素、重要视线廊道的管控约束,结合其影响范围、重要程度建构“一主廊三主带、五次廊三次带”的分类分级管控体系(表1),强化城乡特色风貌塑造。其中,“一主廊三主带”为特重要的山体水系,是组成乐山特色风貌的核心关键,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及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五次廊三次带”为重要山体水系,是组成乐山特色风貌的重要要素,通过分级确定乐山—峨眉山世界遗产景观视廊与峨眉山山体轮廓线的视线关系(图9),严格控制水系沿岸空间通透率、临水住宅小区多(低)层建筑比例等,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表1  特色要素、重要视线廊道分类分级管控


图9  乐山—峨眉山世界遗产景观视廊控制引导图


(5)国土综合整治方面的融合。专题性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峨眉山—马鞍山—五指山”山体连绵带是区域大尺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叠加“双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发现乐山市域西南部生态屏障整体连续度不高、局部破碎化现象明显,生态修复应加强对峨眉山—马鞍山、大风顶中部山体延绵带等山体生态斑块与生态廊道的修复和建构,保护区域大尺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结构性(图10)。

图10  乐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图


(6)实施保障措施方面的融合。目前乐山正在构建“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未来衔接专题性城市设计所构建的三维立体形态,建构“一张图”系统下的“城市设计场景模型”板块,为监督管理提供实时化、直观化的保障服务。


4.3 以公众参与为导向,增强成果形式的可读性

乐山国土空间规划将专题性城市设计实体模型、效果图融入征求意见稿、规划展览馆宣传展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国土空间规划所确定的山、水、田、佛、城交相融合的乐山特色城市风貌形态,公众的参与度、接受度较高,反映了普通市民等多方参与者的真实意愿,有力地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意见征集与成果完善。


5 结语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的城市设计研究愈发重要。本文在系统梳理城市设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城市设计实践的困境,并深刻解析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内涵,提出了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融合思路,并以乐山为例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期探索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的方法策略。目前,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如何更好地融合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新媒体编辑:樊乙莹

审读:邓倩

终审: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2年1期

专题性城市设计与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融合思路——以乐山为例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规划师论坛】“双碳”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施策:逻辑关系与实现路径

【规划师论坛】基于“双碳”目标的城乡规划策略

【规划师论坛】“双碳”目标下我国湾区城市群空间规划应对策略

【规划师论坛】湖北省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特征与优化对策

【规划师论坛】碳增汇目标下县域生态空间的分区及管控策略——以京津冀地区县域为例

【规划师论坛】 “双碳”目标下乡镇国土空间存在问题与优化路径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