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政府工作报告》,看城乡数智建设新趋势


引言

2022年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连续5年进入一号文件。随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智慧城市”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并与“数字乡村”并列提出。中央一号文件与《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聚焦近期的政策纲领,也是宏观政策延续性与战略方向的体现。联系既往政策与实践工作,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的数智化建设工作已逐渐走进深水区,并面临着全新的趋势、机遇与挑战。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施政纲领,报告提出了未来一年的发展规划、目标方向及行动路线。相比近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作为数字经济版块的新增表述,引发热议。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双双携手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方面标示着城乡数字化、智慧化建设的持续深入,也标志着城市与乡村的数智化建设进入统筹协同阶段,并与数字经济走向深度的结合与互动。


  •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首次将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并列提出,要求“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

  • 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安排,提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智慧农业创新发展、数字治理能力提升等8大任务与26项行动,涉及从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到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发展、农村新业态培育、“互联网+”数字治理与公共服务等十分丰富的应用场景。

  • 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年度性工作任务作出安排,除了“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专节论述外,在重要农产品供给、现代农业基础支持、乡村治理等章节也多次提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乡村已连续五年进入中央一号文件,是切实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


自2012年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至今已有十年历程。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乡村也经过了近五年的探索实践。在智慧城市摄像头与大屏建设热潮退去之后,城乡数智建设逐渐走进深水区。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深入、全面地支撑城乡协同与数字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的数智化建设面临着更深层次的技术与应用需求。


从业务场景到需求本质,深层次助力城乡统筹


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而谈乡村。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虽然其内部有可自成体系的垂直领域,但要素的流动往往不能构成完整闭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党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强调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通过城乡协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能。对乡村的数字化改造,需要把城乡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资源供需匹配和城乡间要素流动。

过去谈论城乡要素流动,更多聚焦在人口城镇化、土地流转等。随着政策相互呼应与国家扶持,当前乡村正在形成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当乡村形成了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加激发乡村的主动性与发展活力。

在某蔬菜种植大县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中,百度智能云发挥了云智一体的优势技术,助力构建了以 AI 深度学习建模为特色的数智开放平台。平台一端链接多种类型的农业传感器,汇聚农业生产实时数据。另一端链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科农技研究机构、高校、技术推广等资源,形成“产学研用推”五位一体的研发团队。通过生长种植、产量预测等农业专业化人工智能模型,对生产种植的质量优化进行控制与指导。同时,不断累积的实时数据资源,又为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资料,促进相关研究模型的迭代优化。通过这一开放的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百度智能云探索了农业生产由“经验种植”向“智能种植”转变的数字化途径,以及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全新模式。


吸引人才回流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百度智能云协同生态伙伴团队,通过工商企业等开放数据,结合本地产业体系,构建地方人才图谱,通过信息匹配助力地方吸引乡贤返乡创业投资,为人才与资本流动搭建高效对接的信息通道。


从“大脑”到“末梢”,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


智慧城市概念自2008年提出以来,在我国各城市开展了广泛实践。通过各部门数据汇聚与分析来协调城市运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逐步建立了最初的 IOC 大屏。随后,“城市大脑”等概念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城市大脑”已经成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标配,甚至很多时候成为了智慧城市的代名词。然而,高高在上的“大脑”通常难以触及社区、家居等城市治理与服务的基本单元。如果将城市看作为有机生命体,这些基本治理与服务单元正是支撑大脑运转的“神经”和“末梢”。缺少“神经”和“末梢”的能力支持而一味地投入大脑建设,往往使大脑能力发挥不足。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社会结构与治理结构天然有着“末梢”的属性。因此,新一轮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末梢”能力的建设成为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给予城乡居民获得感,是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设成效的重要考量。以数字技术打通城乡基层综合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百米,也为城乡治理现代化提供切实助力。


随着新基建战略的持续推进,各类城市传感器与物联网不断覆盖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环境等城市各子系统。同时,智能社区、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的繁荣和广泛建设,都推动智慧城市的“神经”与“末梢”快速发育。通过对这些传感设备的全面纳管与跨系统的数据打通与智能控制,百度智能云持续探索园区、社区、建筑这些城乡基本单元更加智慧的技术路径。在某智慧办公园区项目中,百度智能云通过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打通园区安防系统与建筑能源系统,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节能降碳的效用。与此类似,面向居住社区,通过低成本的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可实现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与调节控制,最终实现安防、节能、舒适的综合目标。通过建筑、社区/园区这些城市细胞与基本空间单元的的智慧建设,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的智慧化应用,同时也助力城乡建设深层次的智慧化升级。

此外,在公共服务领域,百度智能云通过小度智能屏入户,基于语音和视频,助力基层公共服务延伸覆盖,以及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针对惠农场景,推出农事建议、农时提醒、数智农业推送等功能,通过数智农业成果的主动推广,架设三农服务、惠农产品的桥梁。面向老人与留守儿童,小度智能屏可提供陪伴与教育、健康档案管理、远程医疗服务、主动关怀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功能。通过“末梢”触达,使城乡的数智化建设成果有服务、有温度的惠及基层百姓。


从连接流程到连接时空,筑实城乡数字底座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十多年历程中,从最初的着力于政府“业务上系统”,到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以政务信息的系统融合共享为重点持续深入实践。在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与世界先进的智慧城市建设相比,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局限性:即以政府侧推动为主,以连接行政管理与服务流程为突破点。

在发展数字经济的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城乡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将从政府治理向社会经济的更多领域延伸,从连接流程走向更深入的时空连接,以及数字空间建设与城乡物理空间建设逐步全面融合。通过数字空间的建设,作用于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解耦与重构,进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

无论是数字孪生还是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都突出了数字底座的时空属性。对于更大的城乡尺度,时空信息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战略性信息资源与关键生产要素。无论是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还是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都对时空数据的汇聚与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应对时空大数据数据体量激增、技术应用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百度智能云联合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土豆数据共同成立了“时空大数据 AI 研究院”,以 AI 为核心生产力打造云原生时空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面向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乡建设、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时空产业各类应用场景的需求,便捷、高效、普惠地提供全在线、全链路的时空信息服务。在提升时空大数据智能分析挖掘效率的同时,保障其应用的可信与可靠性,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的潜能。通过构建能够真正映射现实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时空底座,赋能城乡覆盖的各行业领域的数智化转型升级。


小结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无论是已经走过十年的智慧城市,还是正加速推进的数字乡村,都面临着巨大的创新需求与挑战。

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要回应的不仅是城乡发展的表层需求,更要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本质,从而找到技术价值的真实锚点。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有宏观的视野,也需要沉得下来解决细致问题。科技企业在聚焦专业领域的同时,也应结合用户实际需求与痛点,在更多的交叉领域完成扎实的应用创新。政、产、学、研、用生态的协同攻关,最终会创造产业与城市相互支持、城市与乡村相融共生的未来图景。


联系购买百度智能云产品或合作可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