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精神进社区(5)丨《青年报》:社区“宝宝屋”让带娃家长喘口气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江宁路街道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服务人民的“孺子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关切民生福祉,以更多更实的举措惠民生、暖民心。根据统一安排,近期,多家媒体来到江宁路社区蹲点采访,持续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社区群众、走入百姓心里。我们将通过本专栏陆续刊登媒体相关报道。
11月22日 《青年报》
社区“宝宝屋”让带娃家长喘口气
(记者 范彦萍 / 文、图、视频)
左右滑动查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一老一幼一直以来关乎民生。随着今年家门口的“宝宝屋”的开张,今年69岁的马慧芬终于喘了口气。去配药买菜的时候,顺路把宝宝寄在“宝宝屋”,办完事再“笃悠悠”把宝宝接回去。一直希望有人可以搭把手的马慧芬梦想成真了。
切中民生痛点打造的“宝宝屋”是怎么开出来的?复制起来有难度吗?和马阿婆一样成为“宝宝屋”粉丝的还有本市各个委办局、街镇的工作人员。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已经有多个街镇在加紧推进“宝宝屋”。除幼儿园、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外,设于商场、社区等场地的“宝宝屋”也在抓紧推进中。
提供计时托儿服务
从医院退休后,家住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马阿婆就无缝衔接地被“返聘”了,她戏称,自己的第二职业是“育儿嫂”,整整13年,她拉扯大了女儿的“大宝”,刚想休息休息,2018年,女儿怀上了二胎,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带娃。
3岁多的外孙女离不开人,马阿婆到哪都得带着她,于是,宝宝不得不坐在童车里,和外婆一起到菜场、医院等场所“体验生活”。
今年3月份,消息灵通的马阿婆打听到社区的“宝宝屋”要试营业了,她高兴坏了,这意味着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马阿婆告诉记者,自己从家走到淮安路上的“宝宝屋”只需要10分钟左右的路程,先放下宝宝再去菜场等办事,隔壁就是老年食堂,还能定定心心吃顿饭,关心下老年活动的排期。长达十几年的带娃生涯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宝宝屋”也成了一些爸妈经常光顾的地方。宝宝的寄托时间最长是3小时,一名家长在抵达“宝宝屋”后玩起了手机。当保育员让对方把宝宝带回家时,这位家长说:“等等,还有10分钟时间,让我休息休息。”
“宝宝屋”是江宁首创的为民服务模式,它能被复制吗?日前,记者走进了位于昌平路710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上的“宝宝屋”一探究竟。一进屋,就被地上贴的“宝宝屋”的吉祥物熊猫宝宝吸引住了。室内两间教室分为“融融活动馆”和“暖活动馆”,有运动、游戏和生活区域。教室外的空间模拟自然情境创设了大熊猫主题“亲亲竹园”,可以让宝宝们在自然环境中运用开放性材料,开展创造性游戏。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宝宝屋”可以同时容纳20位左右1-3岁年龄段婴幼儿活动。
“宝宝屋”复制起来不难
“其实,你看到的‘宝宝屋’的场地原本就有,属于共享场地,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只增设了一间教室,成本并不高。”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主任余文君告诉记者,连大熊猫主题“亲亲竹园”里的毛绒熊猫都是这个场地的“原住民”。
育儿、托儿的民生需求由来已久,很多人问为何“宝宝屋”以前开不出来,今年能开出来?
余文君的答案是,“宝宝屋”的设立需要解决三大问题,分别是人手、场地、资金。在“宝宝屋”运维上,人手主要借助第三方机构,每个点位派出有资质的育婴师和保育员;静安区土寸土金,难以单独开辟专用的大型室内托育场所,街道采用了“嵌入式”的建设模式,分别与街道党群、为老、教育设施融合打造,而因为改造不多,资金支出也做到了极简,这使得“宝宝屋”的出炉相对顺利。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江宁路街道共计开设了3家社区“宝宝屋”,分别位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南阳实验幼儿园内。共计可为周边提供90个计时制托位。
这三个场地的设置都别有深意。余文君告诉记者,淮安路771号“宝宝屋”位于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和“宝宝屋”和原有的场地共享室内100平方米、户外活动场地60平方米,有效节约了成本、拓展了空间。因为场地较大,可同时容纳45位1-3岁年龄段婴幼儿。“宝宝屋”建设在为老服务中心内,更突显“颐幼相伴,其乐融融”的特色。“让经历和阅历丰富的老人和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小孩,这‘一老一小’经常在一起,期待收获一些奇妙的反应和效果。不排除未来会推出一些老少融合的活动。”
昌平路上的“宝宝屋”则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内,突显“童心向党、善育暖融融”的创办理念,一些老人完全可以到党群服务中心参加活动前就把宝宝寄托了。此外,“南阳实验社区宝宝屋”作为全市首家在幼儿园内建立的嵌入式婴幼儿托育服务设施,它还将承载课题研究的作用,为更多幼儿园开设“宝宝屋”做可行性试验。
可以说,这三个“宝宝屋”每个都是一个样本,可以作为其他街镇开设“宝宝屋”的他山之石。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忠透露说,最近,其他街道也在紧锣密鼓地尝试在居民区、商场、园区里建设“宝宝屋”,这意味着,白领们双休日加班的时候,就可以顺便把宝宝寄托,下班了再带回家。
“接下来,我们还会开设三个‘宝宝屋’,其中有一个就地处居民区。也就说,居民足不出户小区就可以随手寄娃,太方便了。”余文君告诉记者。
“十四五”力争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事实上,江宁路街道之所以能在全国首创“宝宝屋”,与静安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不开。据悉,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学思践悟新时代“孺子牛”精神,江宁路街道依托浓厚的历史文脉和丰富的社区资源,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难题,联合区教育局共同创建教育友好型社区,希望形成“教育在社区、社区懂教育”的现代社区与教育治理样本,覆盖六大领域,惠及社区全龄段人群。
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忠介绍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静安将在更多的居民区内,建成一批社区“宝宝屋”,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便捷地享受到多元、优质的托育服务。比如江宁社区已经将蒋家巷居民区纳入新一批“宝宝屋”的规划建设中。同时,全区各街镇也将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同步规划开设更多社区托育服务设施。
“我们希望各个街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宝宝屋’。各个街镇居住的人口、现有的条件不同,社区托育服务的需求、本身的布局情况有差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形态出现。”孙忠告诉记者,静安“宝宝屋”的建设已经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的工作专班,专业部门共同对“宝宝屋”的建设进行研究和指导,提供有力的保障。“‘宝宝屋’的建设需要集思广益,除了社区拿出资源、场地外。教育部门也正在尝试将公办幼儿园打开校门,嵌入建设‘宝宝屋’。”
市教委主任王平此前指出,“十四五”规划内将力争实现全市街镇宝宝屋覆盖率达到85%,中心城区覆盖率达到100%。
记者了解到,从11月2日至11月16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就《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条例对于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用地保障、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充分落实托幼一体化发展要求,明确将社区托育服务纳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乡村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草案中明确指出,新建居住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划要求与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幼儿园及其托班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同步交付使用。配套建设的幼儿园及其托班应当举办成公办幼儿园或者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已建成居住区的幼儿园及其托班未达到规划要求或者建设标准的,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新建、扩建、改建以及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予以补充和完善。
二十大精神进社区相关报道
内容来源:青年报
美丽江宁 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