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师范生养成记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2-07-09

三尺讲台

方寸之间

华师学生的角色正在改变

他们脱去稚气 自信从容

用自己的感悟和方式

构建属于明天的课堂



据统计,华师师范生占在校本科生40%。当前,华师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研习(非正式课程)与教育实习3个模块,包含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基础必修类课程,微格教学、学科教学论等学科教育的学习,各类师范技能比赛及教育实习在内的教育实训。


在实训中,为夯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华师秉承“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优良传统,在校内举办教育教学技能系列竞赛活动,如“为了明天”师范生课堂教学优秀奖评奖活动、师范生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大学生基本教学技能竞赛等。


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下

华师学子积极提高自身师范技能

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深耕细作,经历能够成就人  



刘梓淳,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通过2022年文学院“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保研至本校。在校期间,曾获第七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九届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语文组)一等奖、广东省第六届“魅力讲师”比赛华师校内选拔赛特等奖、第十三届大学生基本教学技能竞赛文科讲解组一等奖、第十六届“为了明天”模拟课堂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上大学之前,刘梓淳对教师职业的印象,大多来源于求学经历中遇见的老师,或是书籍、影视作品中的描述。经过本科四年的求索与实践后,就读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她,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为了锻炼自己的师范技能,丰富实战经验,刘梓淳在本科期间积极参加师范类比赛。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这场比赛的赛制与她以往参加的比赛有着很大区别——以往的比赛通常会给选手预留较为充分的练习时间,但这次选手在抽完题后,紧接着就要投入到比赛中。灵活的赛制无疑是对选手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的极大挑战。



在比赛过程中,刘梓淳(左二)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教学设计。“我抽到的题目叫《新闻两则》,课文包含了两篇不同的文章。这是我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的形式,所以一开始有些手足无措。”随后她联想到“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恰好能够满足题目的要求,于是在此基础上刘梓淳开始着手具体的教学设计。但直到讲课视频录制完成的那一刻,刘梓淳的心仍在悬着,因为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而除了视频录制之外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处理。“每一步都是挑战,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越过去的坎。”她笑着说道。


比赛所取得的亮眼成绩,不仅源自刘梓淳的勤奋与拼搏,更得益于集体对她的支持和鼓励。董光柱、周小蓬等老师经常召开会议和大家讨论试课,还多次请来一线老师为参赛选手进行专业指导。经过多次精心雕琢和返工打磨,刘梓淳的教学设计逐渐臻于完善。她至今仍记得有一次试课,因为效果不太理想,大家的心情都比较低落。但当刘梓淳第二天一早打开手机时,竟发现周小蓬老师在凌晨时分发来了很多安慰的话语,这让她感觉特别温暖。



恰逢学校第十七届“为了明天”模拟课堂大赛的到来,曾斩获比赛一等奖的刘梓淳分享了自己的参赛感悟。“‘为了明天’模拟课堂大赛的难度和级别是逐层递增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大家不要产生畏难情绪,沉淀自己的心情,把它当作一次尝试和经历即可。”刘梓淳希望大家可以珍惜本科期间的参赛机会,并积极为比赛做准备。她始终铭记着一句话:“经历成就人。”无论比赛结果如何,这些经验都会伴随自己一路成长。


汲取养分 完善自我

课堂背后离不开前辈的谆谆教诲

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
师范生们在讲台上尽显青春风采


  好的课堂不是照本宣科  




丘心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研至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大学期间分别荣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兼职班主任”、“校优秀班长”、“校优秀学生干部”、“为了明天”师范技能比赛一等奖、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魅力讲师”比赛华师校内选拔赛特等奖等奖项。



丘心怡打小就有一个教师梦,但在高中时,受各种环境类新闻报道的影响,丘心怡萌生了“为保护地球做更大努力”的念头。进入大学后,她先是选择了地理科学学院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后来经过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了解与对自身兴趣的重新定位,她发觉成为一名生物老师才是她心中更为热爱的。大一下学期,她申请转专业到生命科学学院,如愿成为了一名师范生。


一开始,丘心怡将“师范专业不会太难”“拿一本教材备一备就可以去上课了”之类的话信以为真。但当真正进入师范专业后,她的想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师范专业的专业性要求刷新着她对教师的认知,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教学理念与清晰的逻辑框架,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钻研,并不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就能应付的。



丘心怡第一次尝试写教案和说课是在大二下学期,当时的她尚处于对师兄师姐的表层模仿阶段,并未真正理解。“以前觉得说课就是按部就班地说下来”,但经过大三、大四两年比赛的打磨后,丘心怡慢慢领会到了二者的意义所在——好的说课应基于独特创新的教学思路与重难点处理,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活动并将其有逻辑地叙述出来。“我认为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在师范技能比赛中,为了打磨好一节课,她会查阅大量的文献、教师用书、与课程相关的各种知识,观摩学习优秀教学案例,不断地和师长同辈们交流、磨课。每一次比赛结束,她都能够收获许多新的知识和想法。



“多看生物教学有关公众号的推文,多积攒各种生物学相关新闻、优秀教学设计或者实验改进的素材”是丘心怡师姐向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师弟师妹们提供的一个学习小技巧。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为了明天”师范技能大赛在即,丘心怡希望师弟师妹们在磨课时,能尽量将讲稿烂熟于心,多走上台练习,提高自己的胆量自信并改善自己的教姿教态,让自己能够大方自然地站稳讲台。


一专多能 全面发展

师范生的人生不应被传统定义

创新课堂 独具匠心

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做不缺席的美育者  



王海宇,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任18级本科学生党支部书记。曾获广东省第九届师范技能大赛音乐组一等奖、校“为了明天”师范技能大赛二等奖、院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在校期间曾任校艺术团团长,连续两年获得校舞蹈大赛一等奖、连续两年获校创新一等奖,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一篇。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直是王海宇教学的出发点与目标。


在“为了明天”的展示课堂中,王海宇没有选择一味输出,而是坚持聆听学生的想法。“对音乐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没有无效发言这种说法”,王海宇在讲授和聆听之间,把握到了精妙的平衡。除了让学生的想法加入课堂,王海宇更期待看到学生们身体的律动,因此她选择了“八七拍”这个教学难点作为突破口。相比于规律的四二、四四拍,八七拍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可以唤醒人体内跳动的基因”。由此,王海宇设计了让同学们在八七拍歌曲中律动的环节。走入音乐、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融入音乐,学生与老师之间力的方向不再单一,搭建起有机立体的音乐课堂。 



十五分钟课堂背后,实是王海宇三个月的匠心打磨。准备“为了明天”省赛之时,正好撞上王海宇的实习期。早上来学校磨课,晚上回单位实习,是她那三个月的生活常态。尽管已经观摩过大量优秀课堂,但从课堂的观众走向主导者,王海宇仍要跨过一道鸿沟。从抛出引导话题,到衔接每句、每段讲稿,再到设计师生互动,打磨课堂总是以秒为单位进行。但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她并不是单打独斗。从备课到讲课到互动,王海宇都主动并广泛地吸纳师长们的意见。优秀的课堂,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学院资源沃土上开出的一朵饱满的花。



尽管在“为了明天”这块磨刀石上打磨过,但王海宇走上讲台后发现实际教学和模拟课堂存在着不同。在音乐学院组织的每周对口支教的课堂上,向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传授正统的乐理知识,是王海宇在模拟课堂中未曾遇到的问题。但她并未止于一筹莫展的困境,而是充分利用了以往经验练就的融通思维。王海宇发现,学生难以接受京剧本身,却对网络热歌中的戏腔念白兴趣盎然。“为何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学呢?”王海宇给自己提了个难题,也道出了答案。“我们先进入学生的阵营,再将他们拉到我们的阵营”,这是王海宇躬行实践出的教学真知。将值得传承下去的精华装入新的壳子中讲给学生听,是师者传道授业的新要求,亦是时代交给师者的新任务。



若是从专业特长角度来认识王海宇,词曲创作、演唱、器乐、舞蹈、朗诵几个关键词描绘出一个全面的“五边形”。这条人生脉络的诞生并非偶然,其有赖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导下,音院学生除必修钢琴外,还需另外掌握至少一门专业技能。此培养目标是对新时代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音乐学院精准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要求。在这个培养皿中培育的音乐教育种子,被输送到全国各地,他们落地、生根、发芽,用自身养分滋养出新的一批未来美育之苗。


作为先行几年的师姐,王海宇期待师弟师妹们能全面发展,接好前辈传下来的美育大旗,积极磨练自身能力,立足教师的讲台,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质的全面型人才!


勤学苦练 精益求精

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佳方法

朝乾夕惕 力学不倦

汗水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秘密武器

 

  师范技能训练没有捷径  



陈智远,体育科学学院体育教育(师范)专业2019级本科生,优秀共产党员。曾获2019-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国旗护卫队优秀队员、华南师范大学2021年运动会“优秀裁判员”、广东省第五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体育科学学院院级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从八岁开始,陈智远便走上了体育这条道路,父母都是老师,家庭的影响使他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师范类专业。体育教育(师范)与其他师范类专业有着大方向的区别,“我们更多是在室外说课的”。没有播放PPT的显示屏,没有讲台与黑板,体育老师通过自己的演示与教学来教授学生体育动作的基本要领,更考验老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如何将课堂讲好、如何将学生教好、如何保证学生运动时的安全,每一点都很重要。因此,师范技能的学习被陈智远视为了重中之重。



“备赛期间是很忙的。”十八篇说课稿、十八个模拟课堂、四项专项运动,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一两点,陈智远(左一)将比赛可能会抽到的所有科目一一练习,在无数次的试讲中追求完美,确保在比赛中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胸有成竹。原本的备赛时间是半年,但因为一些原因,被缩短成一个半月,这原本应当是一大挑战。但陈智远却认为,短短一个半月的备赛效果远强于半年。“半年备赛虽然时间充裕,但紧迫感也会因此变弱。”陈智远白天上课、练习、训练,晚上回宿舍试讲一遍各类科目,对着镜子练习仪态。赛场下,他将十八篇讲课稿按照理解默写了一遍又一遍;赛场上,他镇定自若,从容面对未知的考题。


除了备赛期间的全力以赴,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也为他带来许多帮助。在做教练员时,他在实践中学会了更多热身的技巧,也获得了实战讲课的宝贵经验。在平衡国旗护卫队训练、学生工作与学业的过程中,他加强了把控时间的能力,而在备赛期间,拥有时间掌控能力的人,往往能更充分地利用时间。



面对未来,陈智远有自己的规划与考量,他希望能够就读运动训练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体育与师范技能理论基础,但他自觉在体育实践方面还有所欠缺,因而希望能够在研究生的学习中提高运动训练的实践技能,从而运用到师范技能上。一切的勤奋与刻苦,都是为了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现在的他,行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行稳而致远。


不断思考 不断进步

永无止境的探索是成功之匙

齐心协力 攻克难关

良师益友的相助是锦上添花


  “课堂就是我的舞台”  



余思琪,音乐学院舞蹈学(师范)专业2017级本科生,于2021年保研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现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文硕班班长。曾获2020年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校长荣誉年度学生”称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东省优秀班干部,2021年百名优秀毕业生,2021年“十佳砺儒学子”,广东省大学生舞蹈比赛专业组二等奖,第二十四届“为了明天”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于2021年参演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



余思琪小时候并没有对教师职业很感兴趣,而是对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律师、警察、医生等职业更向往。或许正是因为有这颗“正义”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当她进入师范专业并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她开始对师范专业有了全新的理解。余思琪认为分享自己所知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同时她也很享受学生在经过引导后茅塞顿开的感觉。


在校期间,余思琪多次参加师范技能类的比赛,她曾在第二十四届“为了明天”师范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也是自音乐学院舞蹈系成立以来在历届“为了明天”师范技能大赛中荣获的第三个一等奖。荣誉背后,余思琪认为学院提供的帮助是其强大助力。不同于以讲解为主的学科,艺术类教学不仅需要施展肢体动作,还常常需要演奏乐器、指挥、唱谱等,疫情期间的线上比赛无疑增加了互动的开展难度。但音乐学院的老师都没有放弃比赛,选择毫无保留地帮助余思琪解决现阶段的困难——疫情期间想要返校有困难,便向学校申请是否能够返校;没有设施齐全的音乐教室,便去借适合比赛的教室;舞蹈系张跃馨老师和陈晞老师甚至在凌晨发消息录像给她提出修改意见……在个人和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她最终在比赛中拔得头筹。



由于不适应线上教学模式,对大三时还是教学小白的余思琪来说,是身心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战。她感到心中有很重的担子,这导致前几次的线上模拟预赛效果欠佳,十五分钟的课程快了足足两分多,这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你不要把它看作是讲课,而是把它视为你的舞蹈表演。”余思琪的音乐老师王晓盈短短的一句话迅速调整好了她的心态,甚至改变了她对于教学的看法。余思琪马上意识到音乐跟舞蹈本质都属于表演艺术,应充分发挥舞蹈生表演经验丰富、不怯场的优势。余思琪明白了对课堂教学也该如此,不应过于死板,而应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与表达。



在她看来,课上最重要的应是唤起学生对艺术的热爱,要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实现艺术育人。她认为美育不是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要去思考。看似简单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需要我们不断打磨重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并随时代不断探索创新。


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余思琪理想中的课堂,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是启发学生的广阔天地。面对未来,她将凭借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铁杵成针 水滴石穿

坚持不懈地追寻梦想成真的曙光

科技进步 时代发展

期待师范生们充分利用自身所学

在各个地方发光发热

  #往期回顾#  





采写丨牟方婷 陈璐 孙佩瑶 郝心欣 沈德鹏
摄影丨邱渝欣 袁颖贤 关秋娴 邓心怡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林君妃 耿鸿凯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