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黄榆,从小白到全国一等奖
她
严谨踏实 精益求精
用不懈探索换来蜕变
在执着追问中收获情谊
斩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
她就是黄榆
黄榆,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历史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第三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华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两年校综合奖学金、第二十七届“为了明天”师范生课堂教学比赛校级一等奖、校第六届“苏格达拉底杯”时事分析挑战赛一等奖、校“桃李杯”师范生班主任能力大赛决赛二等奖、校“弦歌不辍师道传”主题展示活动二等奖、校“展现巾帼风采 致敬女性力量”女性人物故事讲述活动三等奖、院班主任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
距比赛时限前14秒,黄榆的授课险而又险地结束——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国家级的师范技能比赛,压力之下,黄榆紧张到忘记看时间,差一点点就要超时了。尽管过程惊险,但她还是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第三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当我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头脑都是空白的。”
此前,历史文化学院已有学生在首届大赛上获一等奖,但当她的名字出现在一等奖名单中的瞬间,黄榆更多感受到的是惊喜。
一切都开始于一句“试试看吧”。虽然缺乏经验,但当收到比赛通知时,黄榆鼓起勇气向学院递交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出乎意料地,她拿到了国赛的入场券。只是,比赛的体量很大,要求选手准备13个课程,现场抽签选定其中一个进行限时30分钟的模拟授课和5分钟的评委提问。面对重重要求,当时的她“不知道如何落实课标,不清楚如何利用史料,更不知道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像个手无寸铁的路人乱入了刀光剑影的比武大会,无从下手,一无所知。
备赛初期,黄榆经历最多的只有三件事:探索、推翻、重构。她常常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拟定一节课的教学主线,又常常做到最后发现思路有些牵强,全部推翻重做。然而,黄榆并没有放弃。她通过阅读与课程相关的论文专著,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不厌其烦地梳理自己的教学主线,一次次地给自己挑错,终于重新确定自己的教学主线,明确了教学思路。在不断的磨练中,她逐渐褪去了初时的青涩稚嫩,在教学设计上做到了独当一面。
图中左一为黄榆,左二为苏文
“我记得黄榆在准备一节课时,前前后后调整了3次思路。哪怕课件已经做完,但只要有一点不合适,她就会带着饱满的精力去修改、完善。”荣获国赛二等奖的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历史学(师范)专业的苏文,黄榆的赛友,就见证了她的成长,也屡屡被她敢于重来的勇气所折服。苏文认为,精益求精、不畏困难是黄榆身上闪闪发光的特质,伴着她一路披荆斩棘,收获成长。
尽管准备万全,赛场上也总有始料未及之事。在现场,沉浸于与模拟学生的互动让黄榆的讲课速度在不知不觉间变慢,“当提示还有两分钟时,我惊呆了”,半年的准备险些功亏一篑。幸亏反应迅速,加上所剩内容不多,黄榆立刻“刹车”,最终在2分钟内成功完成了展示。回想起当时的状况,黄榆仍感到惊险,而能够有惊无险地完成讲授,有赖于她平时对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重复演练。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是黄榆对自己获得国赛一等奖的评价。从“试试看”到一等奖,这之中是她长达半年的辛勤付出,更是她始终积极向上、勇于尝试的成果。
而备赛一路风雨兼程走来,黄榆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一位“引路人”的帮助,“黄牧航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始于一封邮件的师生情
2022年3月18日,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牧航的邮箱里,多了一封请他给微课设计提意见的邮件。这样邮件在黄牧航的邮箱里多如牛毛,他回复后并没有放在心上,但自那以后,来自黄榆的邮件一封又一封,飞进了他的邮箱。黄牧航凭直觉感觉到,这一封封邮件中夹带的课件都是她竭尽心力的结果。“我不得不专门为她建一个文件夹,并开始认真对待她发来的课件。”
后来,黄榆觉得邮件交流太低效,于是两人转而在微信上交流。“开始时我觉得她有点不通人情世故,因为她的提问是全天候的,大清早、午休、深夜,都有可能。不过我很少感到厌烦,因为她提的问题有质量。”线上传递的一个个课件,构筑起两人深度交流的桥梁。师生的第一次面谈,也很不寻常。当时黄牧航恰好要去番禺开题,为高效利用时间,就让黄榆与他同去,借开会来往的间隙进行交流。师生在高峰期拥堵的车流上,从学习谈到了生活,从教学设计谈到了日常习惯,双方都受益良多。
黄榆很感激黄牧航老师,她认为能成为黄老师基地班的学生,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认同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在与老师有来有往的交流学习中,黄榆拓展了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所设计的教学思路也日渐灵动合理。黄牧航指出,“她钻研中学历史教材,没有被那些时髦的理念所迷惑,而是老老实实地扎根在史学研究,不放过教材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任何一个表述。中学历史教材看似浅白,其实处处是乾坤,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讲述的错误。不做空头的教学理论家,只做扎实的学科研究,这就是学习的正途。”
带着想法和问题与黄牧航一起讨论完善一节课是黄榆备赛的常态。他们之间的交流大部分是具体的历史问题。比如黄榆在设计部编版初中历史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时,计划通过契丹后裔和西夏后裔的古DNA研究切入教学,引出“民族交融”的概念,但苦于没能找到西夏后裔的DNA研究,便向黄牧航请教。黄牧航建议她去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但还没开始看,她就发现契丹后裔的DNA似乎体现的是民族融合(民族消亡),而不是民族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放弃了这一思路。后来,又是在黄牧航的指引下去了解了大明塔,遗憾的是,她没法通过这个做成完整的教学主线。于是她及时止损,继续阅读更多与课程相关的论文专著,最终将教学设计做得尽善尽美。
黄牧航认为,他与黄榆的交流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黄榆的提问常常引发他的思考和探究欲,有时还能指正他的错误。黄牧航曾在个人公众号上谈到杜甫只是八品小官,似没资格穿红色官服。黄榆看到后就对他说:“杜甫是被特赐绯鱼袋(绯衣+配银鱼纹章),在他的诗《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中有提及这一细节。”这让黄牧航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对于黄榆获得国家一等奖的消息,黄牧航认为“在意料之中”。他指出,黄榆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学生,能够为一个图片的小细节殚精竭虑,为了一小片史料的科学性深度挖掘,在大学阶段仍能保持着如高中生一般简单枯燥的生活。“有时黄榆若不满意自己的教学设计,会推翻原来辛苦制出的成果,选择重新开始,这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黄榆把“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做到了极致。
做好一个教学设计
黄榆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做到依据课程标准,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把让学生学变成学生主动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生成历史认识的机会。
黄榆(右一)和唐洪志(右三)、苏文(右二)
“起初,我不知道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做到以‘生’为本。”因此在历史文化学院国赛指导老师唐洪志的悉心指导和建议下,她仔细观察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行为特点,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在新课程改革形势的推动下,她也学着从过去初中历史教学的灌输式教学,变为以导学案、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为主的生成性教学。
备赛的十三个课件之一(滑动查看)
在构思教学主线之前,黄榆一般会先把课本内容读透,再去研究课标落实。“主线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这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在做之前,可以先想想这条线能否将这个课串联起来,核心教学立意是什么?能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进行解决?有的时候放弃也是一门必修课,不能为了追求创新硬生生把本来就没有联系的东西串联起来。”
同时,充分的史料也是设计的基础,“这个思路行不行,史料是否有价值,我认为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此外,考虑到不同课程涉及了经济史、政治史等不同方面的课题,她会根据不同课程的侧重点编排教学设计,比如政治史会更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经济史则注意挖掘新颖有趣的史料。
做好教学设计后,除了发给老师,黄榆也会和苏文进行每周一次的试讲。她们一起讨论如何使用材料,分享各自的新灵感,认真研读对方分享的论文,互相请教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学习对方教学设计中的亮点。
黄牧航也向广大师范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教学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这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试讲来练习。另外,多看一些儿童读物也有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其次,要多看优秀的教学案例,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专业素养。最后,也鼓励大家多参与教学比赛,通过它们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公共表达能力、场面应对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对同学们日后的教学工作将大有帮助。
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
生活中,黄榆是一位活泼开朗、有冲劲的女生。院运会上,她扮演皮卡丘,蹦蹦跳跳、非常活跃。课余的她也充满活力,会尝试卡丁车等新事物,因为“喜欢那种新鲜感”。
在压力面前,黄榆很擅长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要将时间花在内耗上”。面对压力和焦虑,黄榆选择马上行动。苏文在备赛中,屡屡敬叹于黄榆强大的情绪控制能力。“黄榆面对突发状态,总能够马上调整自己,投入到解决问题中。”
苏文回忆,距离比赛还有四天的时候,黄榆不小心将新修改的课件替换成了旧版本,花费很长时间做的课件最终没能保存。“试了一个多小时电脑也没恢复”,焦急、无助瞬间淹没了黄榆,她短暂地崩溃了一阵,却又及时冷静下来。黄榆认为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凭着记忆再重新做一份。好在,她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印象清晰,最后只花了四个小时左右就做好了课件。
旁人对她的鼓励和帮助亦是黄榆能保持前进的力量来源。备赛期间,黄榆父母告诉她不要有压力,要“尽情地去体验这场比赛”。当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自信时,舍友愿意担当她的模拟学生,为她提出从教学内容到教资教态方面的建议,同时给予她积极的肯定。
赛前朋友对黄榆的鼓励
身边的正能量推动黄榆走下去的同时,黄榆也成为了身边人的榜样。初次接触黄榆时,舍友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历史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吴雅净对她的定义是“元气少女”。“她很活跃、爱笑,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然而,备赛期间的黄榆打破了吴雅净对她的印象:“黄榆全身心投入的模样,甚至可以为了一页课件而打磨三、四个小时,与平时开朗爱笑的她完全不一样。”听到黄榆最终获得国赛一等奖的消息,吴雅净激动得热泪盈眶。吴雅净认为,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心态”是黄榆身上独特的优点。“她很好地践行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这句话,是我一直学习的榜样。”
勇于尝试,寻找方向
大学前两年,黄榆没有给自己设限,做了许多尝试,参加了各类比赛和活动。机缘巧合下,黄榆参加了一次微电影制作比赛。之后,她买了一台相机,参与了出镜、摄影、剪辑等工作。无数个与同伴们协力同心的日夜是她成长路上最为难忘的回忆。
她一直追问自己——我究竟适合什么?我该选择哪条路?看到身边的同学早早确定未来的发展道路,羡慕之余,黄榆的心里也有了紧迫感。“迷茫的对立面是行动”,因此在大二刚结束的暑假,黄榆便抓住机会准备这次国赛初选,而曾经参加过的各种比赛无形中都化为了黄榆课件制作、上台展示的独特优势。过往种种尝试汇聚于一处发力,最终塑造成了今天的她。
大三期间,黄榆专心钻研历史教学,“我知道自己起步较晚,因此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历史教学中”。黄榆具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备赛期间,从早上8点左右她就在图书馆开始学习,一直到晚上10点回宿舍。每个时间段都给自己规定一定的任务量,一环扣一环,逼迫自己必须按时完成任务。
秉持勤奋好学的态度,落实踏实稳健的行动,黄榆一步步从教学设计的“小白”成为有师范技能经验的“熟手”。在与黄榆共同备赛的半年中,苏文认为黄榆的进步是显著的,“与半年前的黄榆相比,她成长了很多。无论是教学设计的思路、史料的选用,还是课件的制作,黄榆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如果说参加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是花开的一刻,那么平日里抓住不同的平台和机会,扎扎实实历练,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就如同打下坚实的根基,为花朵的盛开输送源源不绝的养分。
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辅导员陈启萍表示,学院建立了“班—院—校—省—国”多层级多种类的师范技能比赛体系,为学生搭建广阔的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陈启萍认为,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比赛,可以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因此,她非常鼓励同学们站上比赛的舞台,以成长型思维看待比赛,在比赛中查缺补漏,成就更好的自己。
回首一路以来的探索,黄榆提到最多的词是“感谢”。黄榆不仅想感谢一路以来帮助自己的老师、同学,也想感谢过去不断努力的自己。未来,她将继续钻研历史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也会在实践中探索更多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争取将更多有趣的资源引入历史课堂。
“机会无处不在,看你能不能好好把握住。”最开始,黄榆没有想太多,她只是想要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想的最多的也是如何落实课标、如何运用史料,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也只是担心自己不能备好13个课程。她对自己说“不妨尽力一试”,不耽于空想,只付诸行动,走出了迷茫,也走向了确定的未来。
用努力把握机遇
用交流互促成长
钻研热爱 蓬勃向上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采写丨朱银环 赖茗嘉 麦子琪 余忠亮
曾宇熙 罗银芳 张晟钰 张恩豪
摄影丨黄羽凡 黄文慧
关注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