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没考上。”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3-06-10

近年来

考研热持续升温

报名人数屡创新高

“研海”中人头攒动

每一沉浮间皆是故事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从2017年开始,考研报名人数上涨趋势尤为明显,每年增长几十万人。2021年报名人数为377万。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提到,2022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长5.61%。而去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400万大关(457万)。


成功的鲜花与掌声之外,还有许多人考研没有“上岸”,漫长而艰苦的努力没能换得一纸录取通知书。



怎么看待“考研”这一选择?回溯大学的经历和考研过程,又有怎么样的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们采访了三位华师人,他们之中,有人刚经历考研的失败,有人已经毕业了一段时间,重新寻找了方向。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考研前两天

我发着高烧

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复习


  我会害怕让自己停滞  

2023届(2019级)小蓝同学


在同学眼里,我是随和、自由的,会把电脑的id起名为“反卷局”,爱拎着相机到处跑,看看电影,深夜与朋友南区田径场约球,也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这么“吊儿郎当”的我,很早就决定要考研了。我就读的是理科专业,对口的行业更需要高学历人才,因此研究生的职业选择、薪资明显优于本科生。身边本科学历出去就业的同学,绝大部分都从事教师行业,但我个人志不在此。其次,我想利用读研的三年时间,去更多地感受和接触世界。比起“想要”考研,我更“需要”考研。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备考时期是我大学四年里最努力的时候了。印象最深是到了大三下学期,我开始经常去泡图书馆,而且复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整个人闷到书里面,每天学将近十小时,累了就和知识“休战”,看电影或者出去溜达一下。理科专业的备考更多地靠“学会知识”和“过后刷题”,按照这个复习状态,我还挺有把握考上。


我更改过一次目标专业。更改前后的专业是同一院校的,专业课考试内容一样,我便误以为数学的考试内容也是一样的(即数学二)。就在离考研初试还有五十天的时间,我一如既往地在图书馆复习,却意外发现自己考的是数学一。我对着电脑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恍惚间脑子一片空白地走出图书馆,随手扫了一辆共享单车,甚至骑行到了其他学校吃了个饭,全程放空自己。晚上回到宿舍,我冷静下来,寻求舍友的帮助。现在回想起当天的细节,还有些忍俊不禁。


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没有必要再去思考发生的原因,或者纠结和悔恨。我只能直视困境。数学一与数学二考点差别很大,难度也会加大,我从头开始学,掐准计划复习。



11月封校,图书馆又去不了,这影响了我的备考,而宿舍的学习氛围远远不如图书馆。“求你别卷了!”有几个早上,我轻手轻脚地爬下床,还在床上的舍友迷迷糊糊地叫住了我,打趣道。我没有理会,虽然身心很疲倦,但还是拨开桌上堆砌的杂物抓紧时间复习。


临近考试的时候,身边好多同学接二连三地发烧,有的还要考研。他们在群里交流怎么退烧、吃药的时候,我戴紧口罩,小心翼翼地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核酸结果是阴性,我应该没事吧。



就在考试前两天,我咳嗽起来,高烧到39.5℃,宿舍还没有药,连体温计都是借的。为了不传染给同样需要考研的舍友,我把自己隔离在一间办公室里,在里面待了差不多一天半,还在没人的角落里搬了一张小板凳,一张折叠桌,继续复习数学。依稀记得当时身体很难受,本来留给数学的时间就十分稀缺,不合时宜的发烧又给我的身心雪上加霜。


很幸运,我上考场时,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数学也在最后关头紧赶慢赶地学完了。但其实考完之后,我感觉并不理想,数学还是太难了。出成绩之前,我梦到过自己数学一分不差,踩线上岸。但梦终究是梦,被打破的瞬间也还是会沮丧失落。最后我的总分过了线,但数学却差8分。



考研成绩出来的那几天,我的精神状态很萎靡。这次考研的失败没有给我太多沮丧和停滞的机会,反而好似向我甩出了“机会不多”的警示牌。我很害怕让自己停滞。回顾我的大学四年,我后悔自己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沉迷打游戏,错失了许多接触更多人、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的机会。可时光不等人,当我在大三开始感受到大学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时,却恍惚间发觉自己的角色身份在变化,身边的师兄师姐毕业了,转眼我的身边多了许多师弟师妹,而这些师弟师妹,也渐渐成了别人的师兄师姐……


小蓝和朋友们在一起


这种不经意的变化,让我有些惶恐,时间不断流逝,年龄越大,试错的机会就变得越少。我慢慢对自己停滞不前、跟不上时间的脚步感到无措焦虑。


考研结束后,我在朋友的鼓励下独自一人去往云南旅游。到梅里雪山深处的雨崩村时,我很幸运地观赏到了日照金山的盛状。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雪山,当巨大高耸的山体陡然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甚至觉得自己以前见过的山都不算山。我还尝试了独自徒步,从白天走到天黑,途中人烟稀少,我越走越害怕,不慎弄丢了两件衣服。后来,我平安折返了,居然还幸运地把弄丢的衣服沿路捡了回来,这次特别的独行经历也扫清了考研带给我的疲惫感,让我重新整装出发。



我的面前出现了两个选择,第二次考研或工作。如果第二次考研,花费一年补齐数学的8分,是否真的值得?冲更好的学校,万一再次失败,又没有应届生身份,找不到工作又怎么办?如果工作,作为本科生,我们专业可以选择的范围还是比较小。目前,硕士相对本科更有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很希望在年纪尚浅之时,把握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例如,可以利用读研的三年多去探索尝试。假如研究生毕业后,我仍未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但最后能拿到学历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也未尝不可。


最后我决定第二次考研,但是我计划在正式备考之前去实习,多多体验。如果可以,我还有去云南客栈做义工的打算,旅居复习,一边接触不同的人,一边继续备考。这次的考研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充实纯粹的备考生活让我感受到自己并没有在停滞。我在失败的打击下消沉了一段时间,现在已做好了整装前行的准备,未来我将继续去追寻内心所爱。



保研、考研接连失败

接下来的路

又该往哪走


  和“上岸”纠缠的这些年  


2022届(2018级)小澳同学


我坐在办公室的电脑桌前,有点颤抖地移动鼠标,点开了考研分数查询网站。看到成绩的一刻,我以为首先涌上来的情绪会是伤心和难过,但我先感到的居然是庆幸。


严格来说,我复习考研的时间不到三个月,拿到这个分数我也比较满意了。庆幸不过两秒,随之而来是汹涌的惆怅和委屈,我很想大哭一场,可是周围都是同事,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我不想让大家发现我的失态。于是我强忍流泪的冲动,一遍一遍告诉自己,继续手头的工作,什么都不要想。



然而,考研的失利,并不是这几年最刻骨铭心的失败。走在保研的路上,我几乎用尽大学前三年的时间,最终走到只差0.3分的位置。


刚入学时我的成绩还不错,也参加了一些科研比赛和创新创业竞赛,有机会与优秀的师姐交流和接触,逐渐萌生了保研的念头。大二那一年,我在就业和升学之间徘徊不定,迷茫且无法坚定努力的方向,因此成绩也略有下降。大二暑假的实习经历则让我坚定了保研的想法。


大三是保研的冲刺期,我要在参加三个比赛的同时兼顾课程。别人周末休息放松时,我可能还在电脑前改方案、处理数据,焦头烂额。偶尔抬头,看见的不是广袤的蓝天,而是宿舍里简单的木头床板,或者图书馆那面嵌着白灯的吊顶墙。



逐渐地,我走到了保研路上的分岔口。我是保研边缘人,大三暑假是保研夏令营的关键时期,更是考研复习的黄金时期,保研考研必须二选一。那时我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也没有回家,每天都在纠结。最后,我怕自己后悔放弃保研,就选择把考研放在一边,专心准备梦校保研复试。


正式保研结果出来的时候毫无预兆。微信群里激起一波巨浪,我有点被砸蒙了。事实就是,我离保研一步之遥——只差一位,0.3分。我曾经满心憧憬过保研成功后,要怎么和身边的人分享喜悦,甚至想好那条朋友圈要怎么发,而现在却只能和舍友假装轻描淡写地解释我没过。不甘心直接秋招,抑或认定自己必须要读个研究生,考研成为惯性。我赌着一口气,想通过考研证明自己,就硬着头皮做了决定。我想激发自己的潜力,看一下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学到什么地步。


备考时的笔记


为了求稳,我报了本校。那年报考人数比往年多了300多人,分数也比往年高很多,我拼尽全力地复习,结果还是失败了。


保研失败、考研没过,在最困难的那段时间,我感到非常彷徨、无力,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回到了家人的身边,他们的陪伴仿佛坚固有力的绳索,死死拽着我,让我把失败和痛苦放到一边,抹掉眼泪继续下一段征途。


再后来,让我心情好转的,是一件和保研、考研相比都很小的事情。之前我考驾照科三挂了两次,考研失败后刚好又没什么事做,妈妈鼓励我再考一次,结果科三科四一把过了。这件小事捞了我一把,终于有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为了备战春招,我还努力投了很多实习简历,努力没有石沉大海,反而溅起回音,我收到了一份心仪的实习offer。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开始从保研和考研的失利中慢慢走出来,我终于收到了一点点肯定,原来我的大学并不是一事无成的。三年的努力没有因为保研失败而白费,我的绩点和比赛成就,让我在求职中获得很大的优势。


回想我的求学生涯,一路都挺顺风顺水。我以往接受的,都是只要付出足够努力就能够“如愿以偿”的结果。到了大学,一切都推翻了,我明明已经足够努力,现实却是“事与愿违”。我慢慢觉得,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在对的选择的前提下努力,或许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后来反思,当时我缺乏对于读研意义的思考,可能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保研、考研还是就业,我没有想好自己要的是什么。出路没有对错,只要坚定地走下去都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不能摇摆不定,在坚定的同时,更要注意选择的重要性。分清楚什么方向可以兼顾,比如考公竞争很大,就可以考公就业两手抓;但是边考研边就业,就会比较难。


今年四月,我收到了澳门大学的offer。在工作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放不下继续深造的“执念”,于是我一边上班,一边着手准备申研。在做出这个决定时,我舅舅说的一句话深深戳中了我:“你现在还年轻,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就是这普普通通的几个字,带给我无穷的力量,也坚定了我申研的决心。



在和“读研”纠缠了快3年以后,我终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生了。时间确实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我有点庆幸,在人生路途的赛跑中,没被时间狠狠甩在身后,它在分秒不停往前飞奔的同时,我也在学着接受“事与愿违”,一步步向前再出发。


一天学习12个小时

复试被刷

我已经尽了全力


  “岸”并不代表确切的终点  


2021届(2017级)小童同学


大三的时候,我偶然旁听了中山大学主办的一个新闻传播类的论坛,特别崇拜一位老师。当时我就冒出了一个念头:“要是能当这位老师的研究生就好了!”加之我认为研究生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于是决定考研。


六点半起床,七点左右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图书馆开门的间隙背诵复习资料;中午休息一会,接着继续在图书馆学习,直到十点闭馆。我压缩所有的休息、吃饭时间,一天学习十二个小时,不然复习不完,这就是我当时的日常。


据网易数读2021年报道,新传考研竞争非常激烈


初试排名在录取边缘,我在激动之余也有些忐忑,唯有认真准备复试,希望争取到这一线机会。复试第二天就出结果了,那时我刚好和舍友在中大对面的ktv唱歌。我查到了名单,差了三名。

得知结果的那个瞬间,我并没有感到特别难过,感官有点“钝钝的”,舍友们纷纷到我身边安慰,我也就顺势地想“没事,没事的。”ktv里的歌曲播放到关心妍的《放生》,我唱着唱着,看到歌词的时候,和梦校告别的感觉骤然刺痛了我。在此前,我幻想过许多与中大相关的校园生活。路过中大校园去gogo(大学城的商场)吃饭的时候要绕远路,我斗志昂扬地鼓励自己“以后我要从中大校园里出来去gogo,这样近多了”。这些美好的画面,在备考的日子里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却随着手机上冰冷的结果查询界面一同化为泡影。眼泪慢慢地流下来,我终于忍不住,抱着舍友嚎啕大哭。


初试结束后,小童拍下的梦校的照片


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呢?我争取过调剂,但是没有成功。我也没有选择第二次考研,因为备考时已经尽力了,再来一年很难保证有多少提升。我转而投入到跑招中,春招已经进行了一阵子,没有时间再给我犹豫。


凭借考研前的实习经验和社团工作经验,我在心仪的新闻行业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没仔细考虑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况就像是“别人给我丢下一根稻草,我只能紧紧抓住”。


我很快收拾好自己的情绪投入工作岗位。我的老师安慰我,“考研失败”放到整个人生中去,根本算不上什么。但这件事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小小的伤疤。刚开始,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会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我没考上研才会这样,要是当时考上了,会不会过得更好一些?”



随着工作步入正轨,我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习进步。新闻一线远比书本里的理论更加复杂、多元、精彩,也让我发现自己的视野、知识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区域经济、社会学等领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所以我也在考虑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做更专业、有深度的选题报道。


过去我认为找到工作就“上岸”了,但现在感觉人生路还有很长,看不清以后的人生会是怎样,“岸”也并不代表着确切的终点。“上岸”只是从一艘船到了另一艘船上。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岸”呢?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任何选择都不可能让人100%满意,一件事能让你有70%到80%感兴趣,能够达到比较舒服的生活状态就足够了。而在暂时没能“上岸”的日子里,只要不停在原地,做什么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人慢慢会发现自己适合什么,有什么能力。光想的话,答案是不会出来的。


考研过去两年,焦虑和痛苦的记忆已经逐渐淡去。我不再会像刚失败那时候,听到地铁报站音里提到的“中山大学”就感觉心头一紧。既幸运又满足,这是我对自己当下生活的概括。一边努力地赚钱,一边尽可能留出时间给自己去感受这个鲜活的世界,我正在尝试把握自己的生活。



我不后悔当初为了考研放弃了秋招,因为备考的日子我非常专注,也收获了许多知识。现在,我依旧能兴奋地回忆起考研期间的快乐细节。往返宿舍和图书馆“两点一线”的生活有简单纯粹的踏实感。夏天晚上,图书馆闭馆之后,我背上书包走过天桥。凉爽的风掠过我,夜色和灯光也别样美丽,路上有些同样考研的人走回宿舍。我会听播客放松自己,或者和妈妈打电话闲聊,心情很轻盈、很快乐,因为又学了一天。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不少人会对就业还是考研感到迷茫

为此,我们采访了专业人士


  多面考虑,确立目标  


我校幸福生涯工作室(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校外就业咨询导师王远香具有20余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在她看来,无论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都最好全情投入在一件事上,坚定地走下去。同一时间段选择“两手抓”,则有可能两条路都不能收获理想的结果。



“重要是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盲目跟风,先排除不喜欢的,再去尝试有可能的领域和方向。”王远香建议学生入学初期,先做“加法”,尽可能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工作场景,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同时打好专业基础,构建学科底层思维;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做“减法”,在试错中,排除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方向,深入了解有志于深耕的领域。做好这些尝试,毕业的求职时会更水到渠成。同时,应届生也应该考虑三个“匹配”:学历是否要再上一层,即科研能力是否匹配得上研究生所需要的能力;就业能力是否匹配企业的要求;就业城市的选择是否匹配人生的规划。



而选择考研,则要先确定考研的目的。对于有志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研究生无疑是提升自我的绝佳途径。但如果对研究方向缺乏兴趣,只期望通过读研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一类学生更应根据专业学科,选择就业或者读研。王远香认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作实践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而只有深入企业,才能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实质提升能力。


如果考研失败,学生们应该何去何从?王远香表示,实际上,就业的大门永远向人才敞开。招聘是相互选择的过程,企业与人才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寻求用人单位与人才的最优匹配。


站在考研失败的路口,依然拥有把握机会的权利。只要愿意和企业一起成长,就业的机会就一直都在。


在充满荆棘的征途上

努力过 失败过 彷徨过

愿失意过后

我们都有勇气

再次出发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采写丨康琦悦 余松蓉 邹韵璇

江雅静 柯思婷 杨玮敏 林东秀

选题指导丨彭乐怡 吴碧彤 郝莹 秦粤

欧嘉滢 林铭敏 陈璐 张懿 何艺彤

图片丨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叶琪 陈雨瑶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吴建国 卢嘉裕

关注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