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再捧杯!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3-11-07

10月27日至30日

第十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幕

华师6项参赛作品全部获奖

斩获一等奖3项 二等奖2项

三等奖1项 “累进创新奖”1项

总分排名广东省第二

再次捧得全国“优胜杯”



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搭建“1+1+2”赛事整体架构,鼓励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为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该赛事举办十七届以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术科技实践、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校党委王斌伟书记和校长王恩科高度重视科创育人工作,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2022年7月,学校广泛发动青年参与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累计2478件作品参加校赛。同时,学校全面做好“学校+学院”备赛保障,累计开展校院两级打磨60余场,项目内部每周打磨数场,为终审决赛的项目团队保驾护航。



最终,华师学子秉承着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展现出激扬的科创风采,在主赛道中共荣获六个奖项,夺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中项目“奇异的结构波”——微纳波调制研究及应用探索”获得“累进创新专项奖”。本次大赛中我校取得总分排名广东省第二的优异成绩,再次捧得全国“优胜杯”,展示了华师学子挑战自我、求实创新的优秀作风。

“揭榜挂帅”专项赛经组委会和出题单位共同开展评审,每个选题分别评出各等次奖项。同时开展的还有具有创新性、前瞻性、超越性作品的黑科技展示活动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红色专项活动。我校在各专项赛中也斩获佳绩,“揭榜挂帅”专项赛共计九项作品入围,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黑科技专项赛中,我校五项推荐项目均获奖项,其中星系级1项、恒星级1项、行星级3项;红色专项省赛获奖总数为19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是全省获奖数量最多的高校。

青春奋斗永无休止

创新创业谱新篇章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

优秀参赛者们的风采吧


  主赛道作品  


  一等奖队伍介绍  



项目名称:“奇异的结构波”——微纳波调制研究及应用探索

所属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项目负责人:陈彦儒

团队成员:梁泽弘、唐惠琳、陈鹤冲、杨永峥、张俊熙、刘邺进、黄海琪

指导老师:邓冬梅、水玲玲、欧阳世根

作品简介:本作品主要研究微纳波的传输特性以及探索其在现实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作品通过在不同材料体系中对微纳波的特性调制,发现其具有可设计轨迹的自偏转和自动聚焦特性,在传输过程中能展现出携带轨道角动量传递信息和形成结构多变的光瓶等新颖的物理现象。相较于传统微纳波,新型微纳波展现的特殊强度场分布与多样化调控特性等奇特性质,有利于打破场分布单一、特性调控装置复杂等传统性局限,进一步丰富微纳波的特性调制研究,有望在光信息传输、光电集成技术、微纳加工等国家重点战略需求先进制造领域创造新价值,提供新手段。



项目名称:巾帼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直播经济背景下乡村女性创业与效应研究一一基于粤西15村的调查

所属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黎咏春

团队成员:黎宇翔、罗宇明、陈泽淇、欧阳茜如、麦卓琳、陈文韬、高乐川

指导老师:买欣、陶伟

作品简介: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兴起为乡村经济振兴带来了新机遇。农村妇女作为乡村社会最基础和广泛的力量,从田间走向屏幕,透过直播镜头担起了数字经济触媒乡村振兴的“新农人”。本作品响应国家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巾帼电商”精神,深入广东省茂名市“全国三华李第一镇﹣钱排”开展社会调查,揭示当地农村妇女直播带货的创业实践和对乡村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推动力量。成果生动揭示了钱排镇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深挖乡村女性发展新动能的创新举措,展现了数字时代广东省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样板。



项目名称:大数据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博弈: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实证研究

所属学院:法学院

项目负责人:舒方正

团队成员:苏瑶、易丽婷、靳津涛、叶懿、莫应煊

指导老师:侯巍

作品简介行政处罚决定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负面法律评价,行政处罚决定公开有利于保障公众知情权,但在大数据时代若公开不当极易造成对行政相对人隐私权的侵害。作品通过对群众的问卷调查,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从业人员、普通民众的深度访谈,对国内外法律法规的比较研究,对典型案例及涉诉案例的大数据分析以及对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平台运行现状的实证调研,对行政处罚决定公开的功能定位、公开原则及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具体协调机制进行体系化研究。作品理论分析与实践调研双向并行,民法学与行政法学交叉运用,从宏观与微观、实体与程序、私法与公法等层面进行系统分析,对于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助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等奖队伍介绍  



项目名称:基于金属-有机框架 (MOF) 三维导离子网络的复合固态电解质研究

所属学院:化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彭泽航

团队成员:郑思妍、沈芳影、黄雨桐、许欣、梁芷晴、李思茵、马琳媛

指导老师:郑奇峰

作品简介:固态锂金属电池可以兼顾解决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低和安全性差的问题。然而,作为其核心部分的固态电解质仍存在离子电导率低、界面兼容性差等问题。基于MOF材料周期性有序晶体结构、开放位金属位点。孔道可调节性等优点,本作品通过静电纺丝法和原位生长法等策略,高效构筑出系列具有三维MOF高效导离子网络的复合固态电解质,其展示出高离子电导率、优异界面兼容性、高电压耐受性和高机械强度,在室温下实现了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项目名称:“双创”教育赋能文科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基于全国895所高校近8万份问卷的实证调查

所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项目负责人:黄培蕾

团队成员:钟雨杏、黄文婧、周文伟、曾卓帆、甘瑞琳、盛稚晰、邓伙连

指导老师:卓泽林、李海云、郑琰

作品简介:本研究直面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痛点,积极响应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精准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的政策号召,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95所高校回收79922份问卷,调查文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剖析当前我国文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困境,运用SPSS Pro、Python等分析工具建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文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具体路径模型,并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创业就业”的逻辑链条提出针对性建议。本研究社会影响力强,学术成果丰富,团队产出咨询报告、学术论文多篇。


  三等奖队伍介绍  



项目名称: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专递课堂服务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好课”的调查研究

所属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丁格莹

团队成员:唐夕人、颜京莉、刘桓秀、吴婉婷、傅莉、何雨轩、杨浚峰

指导老师:胡小勇、黄昌勤、张彦

作品简介:本研究聚焦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问题导向-现状调研-实践服务-成果推广”思路,开展专递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数字化,服务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好课的深入探索。项目组融合文献研究、定向调研、案例分析和实践服务,通过科学分析专递课堂服务小规模学校开课的成效与不足,总结可推广的专递课堂模式,为专递课堂服务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好课”提供建议,以期促进教育公平。


  “揭榜挂帅”专项赛作品  


一等奖队伍介绍



项目名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效果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项目负责人:黄佳慧

团队成员:韦芳、黄依扬、陈楚琦、张俊宜、葛明、陈晓、余佳颖、何雨婷

指导老师:陈金龙、陈相光、蒋积伟

作品简介:本研究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历史经验的发扬、理论意蕴的阐释、实践逻辑的解析和现实需要的关切开展调查研究,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近三万人。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进行实证分析,从阐释主体和阐释对象两个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现状,以期为科学评估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效果、探求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提出中肯合理的政策建议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对于面向广大青年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主题教育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为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名称: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现状、瓶颈及对策研究

所属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郑安淇

团队成员:高乐川、田清扬、刘君婷、梅崇慧、梁智祺、洪厉滨、吴家渝、陆雅雯

指导老师:刘晓伟

作品简介:大学生就业是政府、学界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本项目以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群体特征、面临的就业瓶颈及其深层次原因,旨在进一步优化就业支持和帮扶工作。团队迄今为止共发表决策咨询报告7篇,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广东省委常委等多个部门和领导批示,希冀能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具有实效的对策思考。


二等奖队伍介绍



项目名称:面向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政-企-校”协同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研究

所属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项目负责人:罗国玉

团队成员:黄思睿、陈海清、陈思雅、谢文俊、廖星宇、赖芷樱

指导老师:林晓凡

作品简介:本研究聚焦“慢就业”“缓就业”“晚就业”“不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对2017届-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收集调查与分析,探究了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并通过省域就业工作推进典型案例分析、访谈分析、政策文件精神梳理,构建了“政-企-校”协同机制下的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对推进解决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广东范式。


三等奖队伍介绍



项目名称:Olab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

所属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项目负责人:袁宇风

团队成员:李俊炫、李千一、陈桂林、梁浩彬、吴江、叶智文、吴锦均、唐雪芩、蔡惠琪

指导老师:骆开庆、韩鹏、邱健

作品简介:Olab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于数字经济领域中的智能驾驶场景,设计出极具创新的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让车辆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检测疲劳/分神驾驶,利用端侧算力单元与云上算力中心协同,识别出驾驶过程中的闭眼、哈欠、打电话、左顾右盼等疲劳/分神行为。及时提醒司机,减少交通事故。本系统在实际驾驶环境中的测试效果优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本团队致力于守护行车安全,让司机专心,让乘客放心。


在备赛的时间里

华师团队一路乘风破浪

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累进创新专项奖”项目  


一等奖项目


“奇异的结构波”

——微纳波调制研究及应用探索



在备赛过程中,项目展示的定题与讲述逻辑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团队负责人陈彦儒表示,由于项目涉及多个方向研究的整合,研究内容多、跨度广,怎么样能够在PPT展示的短短五分钟内把他们项目最精华、最亮眼的成果展示给评委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经过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多次开会讨论,反复敲定,决定从研究背景入手,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决定紧紧围绕着微纳波在光信息传输与微纳加工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来进行项目展示与介绍。



陈彦儒感慨道,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科技创新的学术盛会无比荣幸,希望同学们不要把“挑战杯”单纯地当作一个学科竞赛,而是用心去体会它的学术价值与含金量,将比赛的过程视作学术交流。另外,无论是做什么类型的研究,最终都还是要回到现实应用的落脚点,“能够和哪些现实应用对接”和“怎么与现实应用对接”等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指导老师邓冬梅指出,在科研中团队最重要的是传帮带精神和合作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选题上,要紧跟“挑战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让科技成果落地。希望华师学子能够主动找指导老师,参与更多项目,丰富自己的科研经历,最终转化为成果,并祝愿华师优秀团队日后争取更高荣誉。


巾帼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直播经济背景下乡村女性创业与效应研究

一一基于粤西15村的调查



团队经过多轮打磨后,收集了大量信息,但是如何把修改意见很好地融入作品变成了一个难题。通过不断开会讨论、与指导老师沟通协商,细化修改意见,团队基本把所有的意见都较好的融合进项目。团队大部分成员是毕业班学生,在进行备赛的同时,还要兼顾升学、实习等各类事情,在困难面前团队成员坚定获奖决心,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为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推进各项事务。



团队负责人黎咏春表示,要做好科研项目首先既要重视选题的创新性,又要重视与时政热点、相关政策的结合,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学科特色。第二,内容上要有深度,要善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机制;表达上要做到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把一个晦涩复杂的东西讲清楚。第三,项目要结合多方意见不断更新,做到常看常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在不同阶段都取得突破。最后,黎咏春希望师弟师妹们要怀抱梦想,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珍惜打磨机会,学习优秀作品中的亮点,在一次次的学习与完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数据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博弈:

行政处罚决定公开实证研究



作为法学学科的一个作品,他们团队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强调作品的社会调研的特点,减少纯学术性的呈现。团队努力打破学科限制,采用了更加多样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在校团委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下打磨出符合赛道的特点的作品。



谈到对师弟师妹们做科研的建议,舒方正表示,最重要的就是选题。选题大小的把握,以及能否切入当前社会的热点,能否具有现实和实践的意义,是现在“挑战杯”对文科项目非常看重的。舒方正鼓励同学们勇于去尝试,突破自己的界限。在脚踏实地去学习别人的项目的基础之上,自己踏踏实实的去阅读文献,去做调研,去做更多对我们生活有实际意义,对我们国家的整体战略有实践价值的项目;并祝福大家,也祝福母校在“挑战杯”赛事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二等奖项目


“双创”教育赋能文科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

——基于全国895所高校近8万份问卷的实证调查



团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怎样把项目以及项目最核心的想法,用简洁又吸引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团队负责人黄培蕾表示,他们通过反复打磨,多多小组讨论,多听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专家以及同学的建议,获得了不同的想法和视角。



团队负责人黄培蕾表示,团队在有了大的研究问题之后,要把研究问题进一步的细化,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等等。并且要运用好团队的力量,组建团队时可以招募不同学科背景,有不同特长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使整个团队就更加全能。黄培蕾表示,对于“挑战杯”这种备赛战线比较长的赛事,大家要有耐心、恒心、专心,时刻牢记竞赛是为了自身进步,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本来就是上升进步的过程,不必太纠结于最终的结果。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 (MOF) 三维导离子网络

的复合固态电解质研究



团队认为理解比赛的学术性质和要求至关重要,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也是关键,需要找到可靠的学术资料和信息来支持研究。同时,要有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研究问题或方法,以在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

对于如何做好科研项目,他们建议本科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能够运用知识、发挥特长的方向导师。要肯于投入充足的时间去接近和了解科研,主动学习和探索。其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优势互补,合作向前。要从心而行,做好取舍;“取”之后,要有毅力和恒心。希望大家做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并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奋进努力。



“挑战杯”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是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历年来,我校坚定不移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抓手,注重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育了一批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挑战杯”系列赛事获奖情况更是屡创新高。


2024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即将拉开帷幕,我校将一以贯之地引导和激励华师学子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认真打磨入围作品,为华师学子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和第二课堂,营造更浓郁的学术创新氛围,助力打通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再次祝贺获奖队伍

希望更多华师学子

投身科创强国事业

立下科创报国宏愿

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

校史故事

倒计时4天


进入“第一方阵”: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意味着华南师大进入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方阵”。华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成长,伴随着学校成立、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经过林砺儒、王越、陈唯实、陈金龙等一代代师者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逐步发展为华南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形成了思政工作方面的“华师特色”。该学科在2019-2022年连续四年进入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的前5%,先后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以优异成绩献礼学校90周年校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90周年校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回望发展历程、凝练华师精神、展现办学成就、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90元庆90年”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文博中心建设”捐赠项目,汇聚点滴爱心,传递爱校情谊,共襄校庆盛举。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往期回顾#  




图文丨校团委校史故事丨叶绮文 曾月融执行编辑杨紫珊 林佳敏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郑宇云

复审丨黄子响

终审丨陈正宏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华师最新资讯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