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ZUCC到华盛顿大学:成为以理性关照现实的建筑师
本文字数:2626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季冠州,中共党员,求是荣誉奖章、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大学期间累计获得20多项奖学金及荣誉称号,以第一作者发表EI会议论文1篇,一般公开论文3篇,主持学院大学生科研重点课题2项,在全国性建筑设计竞赛中多次斩获各类奖项。季冠州运动素能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是学院男子110米栏、400米栏、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等项目的校纪录保持者。
目前,季冠州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设计专业。今年3月,由Build Academy,AA,A&U,The site Magazine等8家著名建筑期刊组织的2017 WAS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组委会公布了本次大赛的评选结果,季冠州的作品《包装乡村记忆》(工程学院建筑系朱炜副教授指导)获得此次竞赛住宅设计优胜奖(Winner)。而季冠州在华盛顿大学上个学期的设计作品也被CritDay转载。CritDay作为分享世界范围内建筑相关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的平台,是著名的教育网站。
提到季冠州,城市学院的师生并不陌生。在校期间,他闪亮的学业成绩与在运动场上一骑绝尘的伟岸身影一样惹人瞩目。2017年的毕业季,他拿到了近十所国际知名高校的offer,最后确定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继续深造。毕业近一年,学院又收到了他毕业前的设计作品在国际竞赛中获奖的好消息。
热心的季冠州不吝于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他的经验,这位立志成为以理性关照现实的未来建筑师有着怎样的设计心得?在华盛顿大学又有怎样的学习体会?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荣耀背后的故事。
设计的起点——
实地考察身临其境,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发现
季冠州作品“包装乡村记忆”
季冠州的获奖作品名为“包装乡村记忆”。作品探索以融合文化和生态技术复兴贵州山区少数民族的技术路线,其所呈现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打动了苛刻的评委,最终从78份参赛(住宅)作品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该设计之前还曾获评为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
如何想到要做这个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
季冠州说,这本是城市学院建筑系的本科毕业设计,当时毕业设计组与上海大学建筑系联合开展毕业设计项目。有6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与上海大学建筑系师生一道两次赴贵州黔南排烧村实地考察调研。设计的灵感来自最真切的现场体验。
季冠州本科的专业方向是绿色建筑,也跟随老师参与了不少绿色建筑的实践,从中学到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视角也融入到了黔南村落的设计理念中。
“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代表绿色节能技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工程技术与材料会一直更新。作为设计人员,在直面现实的社会问题的时候,应当权衡各方利弊,才能做出最合适的设计决策。”季冠州说。
这个设计方案被老师充分认可,并被评为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但季冠州并不止步于此,他没有将其封存在电脑中,而是一直在持续思考和改进。
“设计没有终点,即便是建成的建筑也在不断更新与改造。”毕业答辩后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偶尔有新的想法季冠州便重新修改方案设计。这个过程是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我只是在享受质疑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不断自我批评的这个过程。”
设计的升华——
编织乡村记忆,保留乡土环境,适应现代需要
此次获得国际奖项的方案,在设计内容框架上基本与季冠州本科毕业设计一致,但在图面呈现上做了较多修改。
作为竞赛作品,由于图幅限制,往往需要突出一个亮点与主题,而不是面面俱到。贵州黔南苗族村寨聚落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核心概念是“编织乡村记忆”。在现场调研后,季冠州发现当地农村的交通道路状况较差(泥泞,难以行走),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空巢现象突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调研过程中季冠州一直苦思冥想。
作品首先提出了人车分流的概念,即开发区块内的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分开。然后,基于现有乡村木结构民居的特点,在原有木结构的建造技艺下,通过摸索潜在可行的内部空间,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不同功能的空间承载不同的乡村生活场景,通过人行的流线链接乡村生活中片段的生活场景,就构成了独有的乡村记忆。
当地是一个原生态的苗族村寨聚落,当地的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的形式是历史演变下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发展和选择的独有建筑形式,现代新奇的造型肯定会破坏既有现状和乡村整体面貌。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季冠州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保守的改造设计策略,使建筑从外部形象上融入既有乡村聚落,而在内部空间上为满足了现代的旅游开发需要,引入艺术工作坊、民宿、零售等业态。
因为直面社会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兼顾建筑方案本身的功能并尊重周围环境,并提升了建筑的公共性,这个设计获得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评价。
季冠州介绍说,设计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针对建筑结构的考虑上,通过最大限度保留当地建造方式与材料工艺,能够节省工程造价,同时让全村人民参与到建造过程中来。这样一种设计手法,也在建筑建造时为当地创造了工作岗位,拉近了村民间的距离。
华盛顿大学的收获——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我推进快速地学习成长
季冠州在华盛顿大学建筑系期末评图答辩中
在华盛顿大学,季冠州加快了成长的脚步。
全英文的授课环境,一学期下来有设计初期概念评图答辩,期中评图答辩,期末评图答辩等环节,节奏十分紧凑。在紧凑的学习生活中,季冠州还钻研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建筑界大师卡洛·斯卡帕理念与构造,木构件材料、机理、尺度、比例如何在不用胶水前提下实现连接?都是他反复思考的。
“和在中国相比,美国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的课程期末考核是评语制而不是评分制。期末不打分,老师会给每个学生单独发邮件写评语并对课堂各项表现量化考核,针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鼓励与激励为主。”季冠州表示,这样成绩与排名就相对弱化,学生不用一味迎合老师的口味与意见,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己去督促、推动自己。老师以前辈的身份,提供多种可行性的选择给学生,但最终设计上还是学生自己做决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华盛顿大学很重视学生对现实材料的感知,建筑系会提供大量的实验室和器材,比如有一个500平米的木工实验室,里面配有各类电锯与切割设备。除此以外,还有金属焊接实验室、机械加工实验室、激光切割实验室,以及3D机械臂打印机等等。这些都是免费对学生开放的,学生在设计中自己摸索材料、空间和设计比例尺度,他们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半天、一天,深深沉浸其中。
“在这里大家很乐于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个过程是全新的学习,是积极的尝试,是快速的成长和进步。”
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虽然同学们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性格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但因为专业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绘图工作室一起画图,一起分享思路想法,很容易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美国的学习与生活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自己推进学习的能力是季冠州最大的收获。老师更多提供可行的设计方向而不会强制规定做什么,给学生最大程度的自由。设计课程上,学生可以自己推敲设计方案,权衡利弊做出决策。有时需有大量的团队讨论与合作,与同学之间相互质疑、妥协、协商,最终达到一个最优的团队方案。“设计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在实际工作中也是需要一个团队共同推进的。”
文字/文菲 编辑/郭佳 版式/陈安妮
“ZUCC全媒体中心出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请为季冠州点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