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上直播课的医生不是好老师?一起走进12w+点赞背后的故事
浙大城市学院的线上学习
已经开展了两周时间
近日
一堂点赞量破12万的线上课程
引发师生热议
这堂课的老师究竟是何方神圣?
“虽然无法看到老师的真实模样,但我能从他清澈的嗓音与活泼又沉稳的语调中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年轻活力。”临床1703班沈慧敏这样形容。
凌晨晗正是这堂《脑血管疾病》直播课讲课老师。同时,他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兼职城院医学院临床医学的教学任务,已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10年,对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实力满分!
化繁为简 金句连连
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专业从事脑血管病治疗的医生,凌晨晗对于授课内容十分自信,但如何将复杂的学科知识“化繁为简”让学生“消化”可不容易,对此凌晨晗有自己的想法:“我会像自己平时在工作中那样,用向病人家属解释病情的方式授课,相信这些拥有医学基础的医学生们能很快消化我的课。”授课时的凌晨晗不局限于口述,同时还配合上图片、表格、视频,多样的教学方式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换,迅速地让学生接受到知识的核心。
为了拉近师生的距离,凌晨晗喜欢使用网络用语把课上得轻松有趣。“大刀变小刀,小刀变不开刀”“DSA是金标准,这钱一定不能省”这些都是临床1702 班的朱林在这堂课上记下的“金句”笔记。
凌晨晗解释道,从“大刀”到“不开刀”,意味着我们的外科医生正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更新更好的办法,使手术创伤变小,手术方式变简单。而说到“DSA”(脑血管造影),则是诊断脑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是切切实实写在教科书里的内容,他说:“这句话是前后押韵的,朗朗上口的台词更能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这也是在保护他们从业以后的医疗安全。”
这些书上找不到的口诀,都是凌晨晗珍贵的“存货”:“当年老师们传授给我的口诀都是十分宝贵的临床经验,时至今日仍然受用,现在身为人师的我就会想把实用的口诀传授给学生们,好让他们将来少走弯路。”
课前做好“旁听生”
课上不忘初心
一开始得知要进行线上授课,凌晨晗还有些不适应。“所幸我们科的洪远主任和李晨光主任先给学生们上了课,让我可以趁机以‘旁听生’的身份吸取经验。”为了熟悉直播软件的使用,凌晨晗还拿自己的家人做了几次“预演”,花了一周的时间,凌晨晗把直播的流程操作都熟记于心。
春节期间,医护人员逆行抗疫的行动让凌晨晗很是触动,他将同行们抗击一线的相关视频融入课堂,“这就是一堂最好的‘课程思政’!”他说。
“我们作为医学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播医学知识,更应该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肩头所担负的这份责任。”在结束专业知识的授课后,凌晨晗结合疫情与同学们回顾了当初始业教育时那段郑重的宣誓,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临床1703的沈慧敏对这堂课的最后五分钟印象深刻:“这最后五分钟的讲述更像是凌老师作为医学前辈对于后辈们掏心窝子的‘唠叨’,给疫情期间只能在家上网课的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教诲源于本心,时刻期盼重聚
这堂内容专业而又感人至深的课程得到了无数好评,学生们用12万多的点赞数表示了喜爱之情。凌晨晗看到这个数字开玩笑说:“我算了一下,平均每个学生给我点了近1000个赞,我严重怀疑这帮崽子们的听课质量。”其实,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从业感悟,那些都是他发自本心的讲述,“我很荣幸能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些无法忘怀的东西。”他说。
当医生和老师是凌晨晗自小以来的梦想,如今他为能身兼两职而感到幸福,他坦言:“传道授业和救死扶伤同样责任重大,你的态度与行为可能会改变一众人的命运。”
课程虽然已经落下帷幕,凌晨晗期盼着同学们能继续一路向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这些宝贵的知识,更不要忘记我们肩头的责任,我期盼着你们能活出自己快乐幸福的人生!”
文字 / 李心如 医学院对本文亦有贡献
今日编辑 / 李嘉慧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