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他们的赛前准备故事,共赴一场“风驰电掣”之约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1-10-19





凌晨的校园万籁俱寂,依旧亮着灯光的理五A一楼大厅里,一群人正在赛道边忙碌地调试着赛车。



这是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子的暑期日常。在这段时间里,熬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连通宵都是常有的事情。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浙江赛区赛事暨全国赛部分赛事中,城院学子获得了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成功参赛奖的好成绩。共两组选手入围国赛,其中“冲冲冲”小组获得国赛A组(基础四轮组)第五名


从左到右依次为沈家栋、李沁泽、褚凯鑫


“冲冲冲”小组由自动化1701班褚凯鑫、自动化1704班李沁泽和电子科学与技术1701班沈家栋三人组成。考虑到智能汽车竞赛的综合性,三人在组队时就考虑到了专业的互补性。


谈起比赛前的准备过程,组长褚凯鑫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熟悉竞赛,设计新车,组装和代码编写,代码调试和完善。


熟悉竞赛的过程由团队三人完成——共同熟悉竞赛规则和竞赛任务,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历届的经验。为了使准备过程更加高效,团队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将任务分解。“我们的任务是‘环环相扣’的,”褚凯鑫解释道,“队员们虽然各司其职,但是每个人的任务都有一定的关联性。”若有人提早完成任务,就会帮助进度落后的同学,提高效率。


由于前期准备的时间较为充足,组内的三名成员在遇到意见不一致时并不会全盘否定,而是逐个尝试,并推算出最优的方法。“基础四轮组的比赛比的就是在不偏离轨道的基础上小车的速度。”李沁泽说。于是,在最后冲刺阶段,三人把重点聚焦在了提升小车速度上。



由于限制小车速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个人分别负责了不同方面的改进工作——褚凯鑫负责完成对新车代码的测试,调试出更好的PID组合,完善代码上的条件以满足竞赛任务;而李沁泽负责调试代码、编写出新的代码及算法;沈家栋则是负责磨合新车轮子的设备,并提供更好的改进方法或设计。



回忆起那段又苦又累的日子,三人觉得十分值得。“我们的目标很坚定,就是拿出成绩并且成功进入国赛拿奖。”褚凯鑫笑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课本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项目形式的竞赛很有利于培养就业后的工作思路。”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金晖作为“冲冲冲”的指导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的努力和成绩,他十分骄傲:“此次竞赛是各组成员把专业知识从书本应用到赛道的一次成功尝试。”


“团队成员的专业大多不同,这就使学生在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跨专业的协作,既要了解系统的操作流程,又要能熟练掌握多学科知识,这能够让他们以后从事类似的项目时做到游刃有余。”金晖感言道。



“金晖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褚凯鑫感言,“他总是能对我们的表现给予最直接的回应——好就肯定,不足就提出改进意见。他还能看出我们比赛心态的变化,及时帮助我们调整,使我们能始终在比赛中保持最好的状态。”


“冲冲冲”两位小组成员与金晖(中)合影




文字 / 黄诗睿 周咏薇

摄影 / 俞律弘   

今日编辑 / 黄诗睿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