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路上……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1-10-19


在ZUCC有这样一群人

利用暑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

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

搭乘中国传统文化列车

从南到北,由西向东

穿梭于悠悠千年吧!






“每去一个地方,都会被那里地方文化之浓郁之悠久惊艳到。能够亲身接触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进它们的历史故事,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的于骏老师感慨道。


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媒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以“行走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暑期实践项目。风雨无阻的六个年头,从南北书院到传统文化基地,从红色文化到茶文化、孝慈文化……实践团已“打卡”了山东曲阜、陕西西安、延安等历史文化名城。


不同于往年的“远征”,今年的“五方探非遗”活动将目光锁定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全国第一的浙江省,以“五方探非遗,我们在浙里”为主题,兵分五路从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开展非遗调研实践。



第一站:金华市婺城区岩头村






“婺州扎染”

——巧手扎锦绣,靛蓝染春秋


入目是雅致的配色,入鼻是植物的芳香,以2020届校友陈安妮创办的“禾居文创”为起点,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婺州扎染”成了今年暑期实践团挖掘到的首块非遗文化瑰宝。


陈安妮将“婺州扎染”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暑期实践团走进“婺州染坊”,近距离体验扎染过程,感受传统技艺的迷人魅力,陈安妮介绍道,“婺州扎染”的层层工序折出细节的精巧,透过深沉的靛蓝,埋藏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如一的匠人之心。实践团还采访了岩头村干部,进一步了解“婺州染坊”作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以来首个引进的非遗项目,对于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


婺州之行氤氲文化气息,更让身在其中的传媒学子意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每一个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

👆点击图片进入详细推送



第二站:杭州市慈母桥村






“九曲红梅”

——白玉杯中玛瑙色,红唇舌底梅花香


非遗之行的第二站,是坐落在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镇慈母桥村,旨在一探“九曲红梅”。


听了杭州图书馆茶文化主题分馆的工作人员对茶文化悠久历史的介绍,团员们纷纷对慈母桥村代代相传的制茶炒茶手艺增添了敬意。在与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鲁华芳的交流中,团队成员就茶文化的内涵展开了深入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日团队成员还参与了主题为“用声音传递阅读的力量——趣读丰子恺”的“石榴籽公益读书会”,和丰子恺先生第四代曾孙丰睿博士等大咖共赏一场阅读盛宴。


书声琅琅,茶香袅袅,盎意横生的书卷饱富万千阅历,极尽包容的红茶诉说着百态人生,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

👆点击图片进入详细推送



第三站: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皮影戏”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行程继续,“探非遗”小分队辗转而至嘉兴海宁,一睹“海宁皮影戏”这已拥有近千年传承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团队前往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徐二男老人的家中进行采访。陪伴了老人八十多年的皮影箱一打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一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道出老人一生与海宁皮影之间说不尽道不完的牵绊,凭着那一腔赤子般的热忱,海宁皮影已深深烙进了他的骨肉之中。


之后,团队还采访到了现任海宁皮影艺术团团长、“朗家班”第五代传人朗章铭,既与他深入探讨了海宁皮影如今面临的老龄化危机,也听他谋划海宁皮影未来创新发展的蓝图。

徐二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朗章铭团长的开拓创新,海宁皮影正是在这样一代代一辈辈的接力传承下,历经千年风霜,依旧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温润的光。

👆点击图片进入详细推送



第四站:浙江省宁波市






“宁波金银彩绣”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宁波,这一千年名城,实践团来到这里探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彩绣”的精美绝伦。


同学们有幸与国家级非遗项目金银彩绣传承人史翠珍老师面对面交流。年近古稀的她因纯粹的热爱,将金银彩绣事业一直坚持了近五十年。与海宁皮影遭遇的困境相似,史翠珍老师同样表达了对于宁波金银彩绣面临老龄化危机的担忧,并殷切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阵容中。


随后,团队参观了金银彩绣艺术馆中的展厅,其中除了用作装饰的成品画,绣娘们更是将金银彩绣融合进日常生活中,渗透入寻常百姓人家,极力做到艺术生活化,日用品艺术化。

👆点击图片进入详细推送


一脉相承,长流不息

非遗之行,满载而归

传承不止,匠心不灭,“行走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暑期实践活动受到了浙江在线、浙江日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也让参与者们收获颇丰。广电1902班方芝娴在参与了“婺州染坊”与“九曲红梅”两场活动后感慨道:“我意识到非遗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被注重的,是传承,是守护,而我们传承守护的也不该只是制作流程等等,而更应该是其中蕴含的中国历史和文化。非遗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就好像树根一样,奠定了我们中国的成长基座。”

指导老师于骏


“行走的中国传统文化”暑期实践行至第七个年头,作为指导老师的于骏也有颇多感慨。他谈到,“‘行走的中国传统文化’暑期实践作为传媒学院的一个品牌项目,陪伴同学们一路成长。作为传媒人,能够用手中的镜头,用自己的创意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更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浙里”非遗还有更多历史文化瑰宝

等待我们一探究竟

第五站台州仙居无骨花灯大放异彩

👆点击图片进入详细推送


第六站衢州常山蛋雕也值得期待

下一站,未完待续……



文字 / 范丽娜 卢伊

部分内容来源/ 传媒与人文学院公众号

今日编辑 / 俞琬滢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