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陈同滨教授讲述世界遗产与中国故事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1-10-19



近日,新受聘浙大城市学院名誉教授的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教授做客“城院大讲堂”,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建筑遗产与中国故事》的讲座。

陈同滨教授语气温和,亲切地将自己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要理解这段“中国故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建筑遗产”。她表示,世界遗产有众多分类,其中绝大多数可以归属为“建筑遗产”。中国有些世界遗产不如故宫、长城一样家喻户晓,但他们同样记录和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甚至有些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影响远大于在国内的影响,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


从《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缺失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的历史开始,陈同滨教授带领现场师生走进了良渚古城遗址。“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精美绝伦的玉器系列。” 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细致精湛的工艺,这些在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以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的等级制度。相继发掘出土的内外城遗址,让古城的总体格局浮出水面,而如此规模的城市能在距今5000年前出现,十分可贵。陈同滨还提到了良渚古城中发达的水利交通系统和制玉的手工业生产痕迹。她用生动的案例剖析了超出常规尺度的城墙所兼具的居住功能。

“良渚文化到底是什么?”各地出土的考古材料表明,良渚文化不仅影响了环太湖地区,甚至传播至整个中国。以良渚文化首次出土的器形玉琮为代表,它的影响北到黄河以北,南到珠江流域。


良渚古城遗址是一个载体,包含了政治、经济、信仰、技术和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说明我们在距今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陈同滨介绍道,大量的稻谷遗存体现了发达的农业,宽广厚重的祭坛体现了完整的阶级体系。社会分工、城乡分化都毋庸置疑地存在于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中,良渚古城遗址中体现的很多规划现象在此后数千年的都城营建史中反复出现。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老师同学们踊跃提问。当被问到为何能够坚持研究这么多年时,陈同滨教授回答道:“兴趣使然,尽管过程艰辛,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她还呼吁,能有更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

 嘉 宾 介 绍 

 

陈同滨,研究员,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她起草并主持编制、修编了我国第一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公布实施)、第一部《大遗址保护规划技术规范》(2016公布实施)等行业规范,奠定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技术体例与关键技术,是《良渚古城遗址保护规划》《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等9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的主持人。陈同滨与杭州关系十分密切,生于杭州,也是西湖景观、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负责人。


内容来源 / 工程学院

视频 / 拱墅区融媒体中心

今日编辑 / 李嘉慧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出品:

tuī

jiàn

yuè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