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理论版刊发学校文章:以数字赋能推动教育普惠均衡发展
浙大城市学院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以“数字治理第一校”为建设目标,按照城市大脑理念,全面推进学校数字化改革体系建设。
8月1日,《浙江日报》第6版刊登了学校题为《以数字赋能推动教育普惠均衡发展》的理论文章。文章指出,推进数字赋能教育普惠均衡发展要关注四个方面:以数字化视角更新教育资源观、夯实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教育数字化场景、以培养公民自觉性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教育需求是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在我国,人口底数的规模对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始终是个挑战。教育资源有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均衡与人民追求更美好生活之间形成张力,是需要着力回应的民生痛点难点。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浙江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要以数字化思维和方法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作出积极探索,实现教育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互促前进。当前,推进数字赋能教育普惠均衡发展要关注四个方面:
01
以数字化视角更新教育资源观
教育数字化意味着对教育要有全新的认知,并构建起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资源观。数字化时代,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教师、教室、教育经费等物质形态的资源,也包括时间、数据、电子教材等非物质资源。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性认识把握、结构化汇聚利用,并在一定时空中盘点并高效地化碎片为整体,将使我们对教育资源本身产生新认知,从而发现更多丰富且未被充分良好运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数字类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共享复用特征,能够有效弥合人、物理空间、经费等易耗资源消耗所造成的教育供给差距。
02
夯实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
教育是公共产品,通过教育基础设施来提供。在新型教育资源观指引下,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能力在教育领域得以施展的基础。工业时代教育模式的延续与当前城市发展之间的不适应,已越来越以“学非所用”“学不足用”的紧张感显现出来,尤其是资源不均衡和自然禀赋上的差异使教育成效的差距不断拉大。教育数字化有助于更精准地探知教育对象的全景现状和个性需求,避免概而化之的片面认识,并得以公平、精准地配置教育资源。比如,通过沉淀下来的数据可以重新调整教室的规模,按集中上课的必要性来让课堂足够小或足够大,在以适度的成本安排资源后,将节余出来的资源更多投入“补差”“提低”的地方。再比如,利用网络平台、课程录播为首次吸收度不佳的学生提供“课程复看”功能,将会受到学生尤其是有进取心的学生的欢迎。
此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在于表面的资源分配,更在于利用这些资源延伸和增强人的能力。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非信息化设备机械性地无序扩张,而是要以公平普惠为目的,一方面适应社会需求变迁、适应不同地区和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优质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被更广泛地分享和使用。所以,在建设、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评估数字化设施本身和其所能带来的教育促进效益。这是浙江发展融合高效的教育行业新基建的重要方向。
03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教育数字化场景
在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上,建设教育数字化场景是达成教育普惠的现实路径。在人类发展史上,不乏迷失在工具主义中、主体灭失的历史。教育系统的功能除了“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使人成为人”。数字化场景建设探索需坚定以人为本的初心,优先探索能破解资源缺口,实现资源普惠、补强赋能的场景。同时,可结合时代发展和“立德树人”目标,创新探索更多走出课堂、走出教材的数字化场景,让学习领域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拓展。如浙江大学的一场试验性致敬经典音乐会,吸引29万人次点击观看直播加回放。假设一个音乐厅有600个座位,这个文化资源的利用就相当于多出将近500个音乐厅,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有限空间变为无限可能,并同步实现资源的均等共享。
从“学在浙大”开始,浙江大学联合“学在城院”“学在浙音”等分布式场景,通过数字化扩展资源有效协同共享,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规模增长,并积极探索把好的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输出。与以往线下对口支援西部教育的方式相比,有了新的结构性迭代,有望产生教育普惠的规模效应。
04
以培养公民自觉性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数字化时代,学习更是终身事业。面对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能力不足将会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挑战,为此,以人为核心的数字学习新模式兴起,持续学习将会是所有人共同的刚需。每个人都可以是数字教育资源的贡献者,也是资源的利用者。教育事业需要打破“行业”观,肩负起社会使命。大中小学、教育机构固然是教育的主要组织者,但教育事业并不局限于这些组织。通过数字化思维,借助数字化基础设施,传统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相融通,发挥公民自觉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用新生态。如浙大城市学院在“数智二课堂”场景探索中,通过中枢协同,实现与政府文旅系统与企业文旅绿码文博系统联通,联动应用场景,学生可共享全国8840家文博馆和革命场馆的第二课堂资源,再以“行走的思政课”等线下活动辅助课堂实现立体化呈现,让教育可视、入脑、入心,更广更深地切入教育本质,达成教育目标。社会资源的教育数字化转化、公民的数字学习自觉、社会多元主体的教育本体意识,都将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变量。
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数字化已提供了思维和方法,更新教育资源观,夯实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汇聚并规模化教育数字化场景建设效益,实现教育公平普惠有了新的可达之径。
来源 / 浙江日报
今日编辑 / 陆从玉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