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促进旅游业复苏?邱汉琴教授为您解读

请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 2023-03-25


近日,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旅部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邱汉琴应邀在《光明日报》深度报道版作专家点评。


邱汉琴指出,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景区摆脱“门票经济”,是顺应旅游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趋势。要实现从“门票经济”转向“综合消费经济”,推动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就要创新发展理念,重视整体效益;丰富旅游产品,带动二次消费;推动景区转型升级,发挥产业联动效应。


摆脱门票经济 促进旅游业复苏


长期以来,景区门票价格都是旅游市场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旅游景区的门票涨价频繁且幅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区如何降低门票价格,摆脱“门票经济”,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不少景区开始降价,有的直接改为免费开放。多地推出免门票政策,景区预约火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提振旅游经济,激发旅游市场活力,促进旅游业复苏,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免门票文旅惠民举措。


门票经济是景点旅游时代的标志,是指经营者和管理者以收取门票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其发展结果就是景点门票的价格愈涨愈高,地方对门票的依赖愈来愈大。


门票经济是旅游产业经济布局不合理的结果。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游客数量减少,旅客回头重游率降低。景区票价高,游客望而却步,很多游客在制定旅游计划时会选择更加经济实惠的景点取而代之,造成潜在顾客的流失。其次,票价高,配套服务跟不上,造成游客体验不佳,影响重游意向。再次,为了能够收取更多、更高的门票,各景区争相进行旅游项目建设,过度建设不仅破坏旅游资源,更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后,不利于旅游业产业链的形成。旅游产业是提供饮食、交通、住宿、观赏、购物、娱乐等方面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景区只是整个行业的一小部分。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链效应约为门票价值的7倍。如果仅仅着眼于景区门票的价格而忽视整个旅游产业带来的收入,不利于旅游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杭州西湖是中国首个免费开放的国家5A级景区。免费西湖模式是一种超越传统门票经济旅游模式的创新。自200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还湖于民”,西湖对游客免费开放十几年,以免费开放前杭州西湖每年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来计算,保守估计二十年来少收取的西湖门票已接近六亿元。但实际上,旅游产业链效益,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与经济财富远远高过门票价值。免费西湖模式在为来自各地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旅游体验的同时,为杭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


在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景区摆脱“门票经济”,是顺应旅游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趋势。从“门票经济”转向“综合消费经济”,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发展理念,重视整体效益。景区要想摆脱“门票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发展思维、改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地方主管部门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理念,避免短视思想。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收入,逐步完善全域文化旅游体系,而不局限于旅游景区的建设。通过免门票的措施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来此消费,增加游客在景区、当地的停留时间,这样才能产生整体效益、协同效益和增值效益。


丰富旅游产品,带动二次消费。随着休闲旅游和品质旅游的发展,游客越来越重视体验感。景区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产品供给,触发游客的二次消费欲望。丰富旅游产品、加大旅游附加产品的挖掘力度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旅游消费增长点。以“网红”故宫为例,故宫结合自身特色,推出故宫联名款口红、故宫胶带、故宫猫系列文创产品,一转以往庄严权威的固有印象,触动消费者的消费。


推动景区转型升级,发挥产业联动效应。景区摆脱“门票经济”要积极推进“景区+”。景区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多种要素,将传统观光景区建设成功能齐全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相关阅读






大咖派丨邱汉琴:推动文旅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