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场爆满!“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火热开讲

火热开讲的 浙大城市学院 2023-12-27

11月5日晚,城院大讲堂“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火热开讲,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教授以“长江下游的文明化进程”为题带领城院师生踏上中华文明的探源之旅。校党委书记洪庆华为王巍教授赠送城院大讲堂纪念铭牌,校长罗卫东主持讲座。

台上,王巍教授将斐然成果与动人故事娓娓道来;台下,能容纳6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她是如何起源、形成的?“搞清她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背景、动力、机制与特点,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的贡献。”王巍教授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主要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演进的脉络,文明形成的标志性特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核心问题。


一万年前的炭化稻米

见证万年文明奠基


王巍表示,长江下游文明起源的进程是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多年转型的过程。

万年奠基以上山和桥头遗址为代表,考古学家在浙江省上山遗址,出土了距今一万年前后的炭化稻米遗存,证明了一万年之前,长江下游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约8000年前,是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起步时期,以跨湖桥遗址为代表。这个时期,农业初步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从距今7000到6000年河姆渡文化可以发现,河姆渡时期已经出现了河姆渡时期的水田面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六千年加速,稻作农业取得显著发展,社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规模较大的墓葬开始出现。


良渚古城遗址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约5000多年前,为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进入时期,以凌家滩和良渚遗址为代表。这段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分化加剧,下游地区发现了贫富分化严重的高等级大墓,为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文明找到了源头。


地下五千年,一醒惊天下。近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内城、多功能的良渚水坝系统、发达的稻作农业、分工精细的社会生产、复杂精美又主题统一的玉器等,无不证实着良渚已处于早期国家初级阶段,进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国5000年文明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如果没有良渚遗址的发现,我们实证中华 5000 年文明是非常困难的。”王巍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重而道远,王巍教授表示,探源工程仍需要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研究,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文明演进道路与特质、中华文明基因的内涵与形成过程等重大问题。

“通过聆听讲座,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对书本里的知识也有了更立体的理解。”考古2201的方涛说道,“作为考古学学生,我将更加努力学习考古学知识,投身到考古探索之中,为中华文明探源和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传承和发扬的重任扛在肩上,把它保护好、发扬好、传承好。”金融2304马默琰表示。



本次讲座是“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的第一讲。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城院大讲堂推出了“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这也是学校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不断擦亮良渚遗址文化金名片”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贯彻落实。后续,还将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重要参与者、国家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良渚课文作者陈寿田,以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发现者王宁远等三位大咖将做客城院大讲堂,有关讲座安排详见通知,敬请期待。



“良渚遗址与中华文明”系列大课

第一讲干货满满

听完讲座

大家肯定有很多感悟


欢迎留言区评论

留言点赞前三名

将获得王巍教授亲笔签名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本

时间截至11月7日中午12:00



文字 / 王俊 张家月

责任编辑 / 孙亚飞

审核 / 徐婧

终审 / 李磊 

出品

tuī

jiàn

yu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