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李叶:春天里的爱情牧歌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可以订阅哦!
本文选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辜也平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的《当代大学生的巴金接受》一书。书中收录了辜也平先生为16届中文系学生开“巴金研究”课程后所收的学期作业。

“作为普通的大学三年级或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考或许并不严密,他们的文章或许比较稚嫩,但从中可以窥看他们是如何与巴金对话、与巴金作品对话、与巴金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话的,同时,这些作业也大致可以从某些侧面,窥见作为经典的巴金文学的当代接受状况。”

近期,我们已开始陆续摘选其中的文章,以窥看新时代大学生眼中的巴金及其作品。
在巴金的作品中,《春天里的秋天》是一篇很是“低调”的中篇小说,可我觉得它是巴金作品里最富有诗意的一篇作品。诗化的语言,男女主人公唱诗般的对话,跌宕起伏的心理描写,曲径通幽的情节线索都显示出了巴金严肃、纯粹又带有一点唯美的写作风格。这篇作品的题目尤其美好,既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又昭示了小说的内容和结局。美好萌动的春天里出现了萧瑟的秋天,爱情的花朵在秋风秋雨中缓慢凋零。巴金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爱情悲剧,控诉了那个时代的疯狂。

这部创作于1932年的小说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的。1932年一个雨后的晴天,巴金在福建晋江的朋友带他去访问了一个陌生的姑娘。那个姑娘躺在阴暗房间里的一张大床上,寡言寡语,只是默默地笑。这个因为父母逼迫而同自己所不爱的男人结婚的姑娘疯了,她脸上“秋天般的笑”刺痛了巴金的眼睛。她的故事折磨着巴金的心,这使巴金想起了千千万万这样悲惨的心灵,他心中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冲动:我们要替他们鸣冤。之后另一个默默憔悴死去的南国姑娘又为巴金提供了素材。这位南国姑娘姓吴,是个活泼、秀丽的姑娘,她就是郑佩瑢的原型。她爱上了学校的英语教师郭安仁,家里反对,而且早为她挑选了学校校董做未婚夫。郭安仁被赶出学校,逃到了鼓浪屿。姑娘不甘心就这样投降,在结婚前夕冒雨去找他,表示想要永不分离,可是这时候郭却退缩害怕了。姑娘绝望了,寂寞地等待着死亡。这件事情给巴金很大的触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不知道摧残了多少正在开花的年轻的灵魂。”这样强烈的郁愤淤积在心里,巴金回到上海一口气写成了这部小说,还根据他所翻译的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的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给自己的这部小说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春天里的秋天”。

巴老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自己强烈的感情,他曾说:“我不是以文学成家的人,因此,我不妨狂妄地说,我不追求技巧。如果说我在生活中探索之外,在写作中也有所探索的话,那么几十年来我所追求的也就是:更明白地、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他的作品基本都是以充沛的感情为支撑,推动情节、作品的铺展。《春天里的秋天》也不例外,完全是以人物的心灵流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以迷人的南国古城为背景,美丽明媚的春天里,林和郑佩瑢也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这里有爱情,有欢笑,也有陶醉。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它不容许你陶醉,它总是在关键的时刻显示自己强大的存在感。
故事的开篇便说:“哥哥死了。”这样一个黑色的开头还怎么让小说温暖能起来?可是巴金就是这么写的。林一直都在逃避这个事实,这就为他的懦弱埋下了伏笔。他一直觉得自己在做梦,跟自己幻想出来的哥哥对话都有气无力小小声。在爱情中,他同样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断地猜测、试探,自顾自地纠结,自顾自地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这样一个敏感纤细,在恋爱中的疯狂青年有时让人哭笑不得。可是爱情就是这样古怪,好像游戏,但在林的身上完全没有了游戏的刺激,只剩下了惶恐和担心。或者像巴老说的:“说它像一种游戏倒可以,不过这游戏不是要人玩它,却是它玩人,它玩得高兴时给人一点酒,否则给人一些眼泪。”但也正因爱情这样千回百转,才让一大把一大把的青年为之欲生欲死,欲罢不能。有人说在这场爱情中,林不像郑佩瑢那样疯狂,其实林也是一疯狂的主儿!看他整天臆想,仿佛生活中只剩下了爱情,连哥哥死了的这件大事他都可以忘记。瑢因为哥哥的死来陪他了,他却不怎么提这件事情,或许是不想提这么悲惨的事情吧,倒是瑢还时时记着。在第九章里,林自己说:“为了瑢,我忘了我的唯一的哥哥。”自一个礼拜前接到的电报到现在还没有回信问具体情况。爱情啊,你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个青年男子竟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他猜忌到甚至哭泣,他不敢面对现实,很多事情都想当然,封闭在自己狭小的内心里忧伤着幸福着,脆弱的根本没有能力抗击现实。文里写林不知道瑢的事,我倒是觉得幸亏他不知道,不然,以他的性格,如若被瑢的父亲用枪指着,也许这个悲剧会更悲。他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样,瑢心中的林还可以支撑她最后带着爱死去。

郑佩瑢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一个有自觉意识的女性了,这样一种新女性,在内心觉醒的那一刹那也是她坎坷生命的开始。没有被唤醒的民众虽然愚昧,没有那些新新人类的自由和民主。可是他们都有自己的适应方式,最起码可以安安稳稳过平常人的小日子。一旦被唤醒,就要承受现实与理想的巨大错位,这么大的伤口不是说补就能补上的,需要挣扎和反抗。那个黑暗的时代,这样微小的个人反抗,一般情况下都是被现实轻轻一碰就碎了的。不止是那个时代,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于是被唤醒了的人们在抗争中死去,人民又为之哀叹,怒指现实的种种罪行,怒指那个时代的种种不道德。郑佩瑢这个角色正是巴金对那个时代的控诉,对那个垂死社会所发出的坚决的呼声!
郑佩瑢漠视封建礼教,妄图反抗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却又不知该怎么做。这样一个天真、略带稚气的女孩儿,她的固执有时让人心疼,她悄悄地藏着心事,所有的痛苦都一个人承担。她一边贪恋着林对她的爱情、对她的温柔,贪恋只属于两个人的没人打扰的童话式生活;一方面却又在话语中时不时地暗示林,其实这些暗示中很多带有威胁性,比如:“要是你以后再气我,我就要像你哥哥那样。”走过墓地的时候她竟然说:“躺在这里多安静啊!”这样强烈的暗示和威胁,叫林如何不紧张!也许,她就是想看林为自己紧张。毕竟一个人承受着那么大的压力,她很没有安全感,她需要林对自己的感情做支撑。恋爱中女孩子的思维方式没有常理,突然翻脸突然不想说话,甚至突然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瑢能这样跟林相处着,已经很不容易了。瑢虽然渴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可是又对爱情这样吉凶莫测的海洋充满了恐,要一遍一遍地求证,一遍一遍地确认。“离开忸怩,离开含蓄,离开转弯抹角,就不会有女人了。”女人就是十足的感情动物,心思丰富而又敏感,她把林看作是花,因为她一生最爱花。林明明在她的身边,她却还常常下意识地念叨:“你们把我的花拿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样微弱的安全感显示了她的内心有多脆弱!

这么脆弱的一个女孩儿把爱情当作自己的生命,可是她却忘了和自己的爱人同舟共济。她一直在自欺欺人,逃避着,沉醉在这样一时一刻的幸福之中。她一味地悲观绝望,对着墓前的花环做出那样的想法,看完电影就说这个社会是欺压女人的,时不时说你们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脸上一会儿是春天的笑一会儿是秋天的雨,春天里有秋天,秋天里有春天,就这样把林搞得晕头转向。实际上从她知道林哥哥死讯的时候,她的内心就被浸泡在痛苦里了。忽阴忽晴的脸,颓唐无望的情绪,挣扎着徘徊着,循环往复着各种矛盾的行为,都毫无遗漏地展示出了她对前途的悲观。林的哥哥为爱情自杀这件事给瑢致命的一击,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爱情的前途。可是她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明知厄运当头却还是执迷不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竟然跟林说自己三四天就会回来。封建家庭束缚的阴影已经完全笼罩下来了,瑢还是沉浸在自己幼稚无知的行径之中。这样的一次分离就是生死的诀别了。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一个人瘦弱的肩膀无法承担,只好向家里人屈服,给林写了一封绝交信,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做法,可是也饱含着对林的爱:她怕林被自己父亲用手枪杀死。最后她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我把心给了你,把身体给了死。”她就要死了,还等待着林来看她。这样一个执着的女子,现实这么残酷,死亡对她来说也是最大的解脱了。
许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他仿佛是站在了一个全知全能的角度来看林的生活,他一直告诫林说不要把爱情看得那样重,人不单是靠着爱情生活的。然而林此时想的却是“那么人事靠金钱生活的罢。”在林的心里,除了爱情就是金钱,这是一颗多么狭隘的心,他置友情和亲情于何种地位?!巴老就是通过许这样一个角色在侧面写出了林和瑢两人的这样只是单纯地为爱情而爱情是不会幸福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人拿钱来生活,又拿生命来换钱”。生活不是像林想得那么简单的,即使两个人在一起了,也还会有很多的坎坷在等待着他们。

巴老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诗一样的语言,每一章,甚至每一段都是由不同的意象组成,这灵动跳跃的意象就是主人公内心情感激流的外在表现。这样林和瑢在爱情中的每一个小波澜小起伏都被含蓄而微妙的传达出来了。这种抒情诗般的结构最容易唤起读者的情感,这样在变幻中又有一种和谐音乐美的故事也最能打动读者。《春天里的秋天》,题目的中心词也是在“秋天”,可见巴老主要写的是爱情的萧瑟与凋零。哥哥的死像一块乌云笼罩着整篇文章,林的心理是明显的表露在外的情绪线索,瑢的心理变化是在林的情绪线索上缠绕着。这样的三股激流相互交织碰撞,把他们爱情中的挣扎和纠葛,爱情的美丽乖张和甜蜜羞涩摇曳生姿地表现出来,同时社会这个凶猛的野兽在旁边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这样夹缝中的两颗心频频地回答,理解与支持,更是感人至深。

这样一曲爱情的牧歌,想要挣脱旧的现实赢得新的存在,可是这样一个瘦弱的手臂是拧不过现实的大腿的。巴老也是通过这样一个悲剧来告诉读者,封建专制制度如果不被消灭,单纯的追求爱情和幸福是不会成功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