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巴金故居创新观展思路,启发观众主动探索——媒体报道集锦
前言
4月9日“猫博士”带你品故居——巴金故居系列互动体验课程开启了首场内测活动,引来了各方的关注,媒体朋友争相报道,气氛到达了一定的高潮。不过大家别忘了,4月22日是我们活动的正式公测的日子,也欢迎大家踊跃参与哦。(请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小编特此整理了众多专业的媒体报道,让我们走进这场活动,来瞧瞧,我们到底在“玩”什么!
文化体验课
“猫博士带你品故居”——巴金故居系列互动体验课程
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
4月22日10:00-12:00(第一场)
“在巴金故居,如果你能带走一件东西……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
“猫博士带你品故居”系列课程由巴金故居、猫博士工作室共同开发,有别于传统的“介绍式”博物馆活动,课程借助多项富有创意的互动活动,令参与课程的用户能够从多个角度,结合讲解、资料、实物、体验、想象……等等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多种方式来深度了解巴金,并与故居的空间、展品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提供创意写作课程、创意绘画课程、巴金作品新读课程等。
系列课程分为三个角度“巴金一物”、“故居一角”、“巴金一日”。4月首发课程为“巴金一物”角度。5月课程“故居一角”角度,结合零基础创意绘画课和游记写作课,写出脑洞大开的故居游记。6月课程“巴金一日”角度,结合故居与巴金作品,拆解文本,展开想象。
——《新闻晨报》
如果来武康路的巴金故居,
你会带走哪样东西
巴老书桌上的恐龙瓷雕、太阳间书架上的《鲁迅全集》、经萧珊批注的读者来信……在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如果你能带走一件东西,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
都说参观博物馆或故居最乏味,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袁坚却在与巴金故居共同开发的“互动体验参观”中提出这样的“三连问”,让参观者“一起来玩个免费的游戏”。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袁坚
和这里的物品主动发生关系
4月9日是该互动体验活动的内测场。袁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一个故居来说,其实就只有物品和空间。我做这样一系列的互动体验设计,是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够主动和这些物品及空间发生关系。”
比如在故居展厅中,参观者能看到巴老一家曾用过的月票、小包、手表、学习俄语的笔记本等。“如果只是一个讲解员在和你介绍这些东西,那他说的内容确实和巴金有关,但和你没什么关联。但当我说 ‘如果你可以选择带走一件东西’,那你便会更自主地去观察这个空间里的每一件实物,和它们发生主观上的关联,产生个人化的沟通。”
“这其实是以前我带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玩的一个花招。”袁坚说,她会让儿子假设“如果能带走一张画,要带走什么”,然后让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他不会在意这个画到底贵还是便宜,到底有没有名,他只是在意这件东西自己喜不喜欢。所以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很主观的活动。我的主张就是参观是以我们个人为主的,这个东西一直在那,你不是来接受教育的,你是来探索的。”
巴金餐厅(图一)
巴金客厅(图二)
太阳间(下图)
在这里想象曾经发生的故事
除了“巴金一物”,袁坚还会让参观者找出故居里巴老曾使用过的五张书桌、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故居场景。有参观者表示自己转了一圈后不确定“是否找对了那五张书桌”,还折返回去再观察。
“我其实就希望大家能有这个 ‘返回去再找答案’的过程。”袁坚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我们进入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后,如果只听向导讲解,那基本走一遍就可以结束了。但我想用这个游戏,让大家可以以任何一个方向、任何一个顺序去参观。不只参观一遍——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而且我们在这个空间寻找书桌的时候,其实可以想象巴金曾经的状态。”据悉,这五张桌子分别为巴金在不同时期所用,它们身处不同的场景、诞生了不同的作品,本身就有许多故事。
之后,袁坚还将在巴金故居开展更多互动活动,比如作品阅读、游记写作、故居平面图绘画等。
“如果你注意看墙壁,会发现上面有很多照片,都是在这个院子拍的。未来我可能会出一道题,让大家想象巴金在这个院子里是怎么度过他的一天,大家可以观察墙壁上的照片,再把内容填进去。”
据悉,该体验活动的公众场将于4月22日上午十点开放。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成欢欢
巴金故居开启系列互动体验课程迎来首批观众
上海热线讯,在巴金故居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巴金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其中有哪些吸引到你的注意、令你印象深刻呢?如果可以选择从巴金故居里带走一样东西,你会选择带走哪件?没错,故居里几乎所有物品都是文物,在参观时,连上楼都要小心翼翼怕损伤近百年历史的楼梯,更不要提“带走”这样的非分之想。然而,提出问题的“猫博士”袁坚却说,“想想有什么不可以?”她还表示,问题看似奇怪,但这些问题其实意在提醒观众:只有自己参观过,细细观察过,才能给出正确答案。
没错,如果用心思考,你的选择是什么?会是巴老书桌上那个恐龙瓷雕,还是太阳间书架里的《鲁迅全集》?是展厅角落那台雷明顿打字机,亦或餐厅边柜上的老式多士炉?其实,巴金故居里的许多东西,是导览文字里根本找不到的。昨天(4月9日),“猫博士带你品故居”巴金故居系列互动体验课程首批观众走进了巴金故居,体验了一种新颖的参观方式。
故居入口提供活动二维码扫描
观众通过扫二维码答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尽管阴雨绵绵,但仍有不少观众前来,他们通过在故居进门处扫描二维码,然后便开始根据互动体验课程上的题目拿着手机四处寻找。一会儿工夫,已有不少早来的观众来找猫博士袁坚“交卷”:有人选择带走书桌,有人选择带走青铜小像,还有人选择了那枚但丁国际奖徽章,虽理由不尽相同,但却都启发了观众去主动探索答案。
现场观众拿着手机根据线索寻找巴金物品
而第二道谜题:根据导览线索,寻找巴金故居里的5张书桌,也让不少观众当场卡住。袁坚解释,寻找书桌是为了让观众通过这一关键物品,了解巴金在这个房子里的生活状态。“因为写作是他的主体状态,所以沿着书桌就可以看到他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袁坚表示,“以往参观名人故居时,都会有一个讲解员来讲述,但他说的东西往往和故居有关,但和观众‘无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物品和观众发生一种主观上的关联。”
猫博士(左)在现场为观众讲解
据了解,“猫博士带你品故居”系列课程由巴金故居、猫博士工作室共同开发,有别于传统的“介绍式”博物馆活动,课程借助多项富有创意的互动活动,令参与课程的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结合讲解、资料、实物、体验、想象……等想到和想不到的多种方式来深度了解巴金,并与故居的空间、展品产生共鸣。该系列课程分为三个角度,“巴金一物”、“故居一角”、“巴金一日”,而此次首发课程为“巴金一物”角度。
观众在巴金故居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物品
来源:上海热线
图片:巴金故居
巴金故居有几张书桌?
名人故居创新观展思路,启发观众主动探索
如果可以选择从巴金故居里带走一样东西,你会带走哪件?巴金故居里共有5张书桌,你都能找得到吗?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在提醒观众:只有细细观察过,才能给出正确答案。“猫博士带你品故居”巴金故居系列互动体验课程的首批观众前天走进巴金故居,体验了这种新颖的参观方式。
答怪题带来别样体验
巴金故居里,不少观众拿着手机四处寻找。他们在寻找什么?记者在故居进门处扫描二维码,跳出一个名为“巴金的书桌”页面,有关于故居的三道谜题。但第一道题就让人有些“崩溃”:“在巴金故居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巴金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其中有哪些吸引到你的注意、令你印象深刻呢?如果可以选择一件带走,你会带走什么?”要知道,故居里几乎所有物品都是文物,在参观时,连上楼都恨不得自己没有体重,怕损伤近百年历史的楼梯,更不要提“带走”这样的非分之想。然而,提出问题的“猫博士”袁坚微微一笑,“想想有什么不可以?”
一会儿工夫,已有不少观众来“交卷”。有人答:“我选择的是那枚但丁国际奖徽章,感觉比较酷。”也有人说:“背单词的小本子很可爱,让我们回到了学生时代。”不过说到第二道谜题“寻找巴金故居里的5张书桌”,不少观众就卡住了。“楼下客厅里有1个,太阳间有3个,还有一个我不是很确定,打算返回去再看看。”
“我就是想让你们返回去走,你实现了我设计的动机。”袁坚笑着解释,寻找书桌是为了让观众通过这一关键物品,了解巴金在这个房子里的生活状态。“沿着书桌就可以看到他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
让物品与观众发生关联
其实,巴金故居一共有6张书桌,除了二楼卧房那张是萧珊使用的之外,其他5张都是巴老曾经写作的地方,其中还包括一台缝纫机和一把轮椅。“当你看到某张书桌时,会知道巴金当时的生活状态。比如在太阳间里有3张巴老的书桌,你可以想象,巴金坐在那里,阳光洒下来,看着外面的草坪,那是一个很舒服的写作状态。一楼客厅也有1张巴金的书桌,在那个角落他既可以写作,又可以和人聊天。看到书桌就能想象:巴金在那儿坐着,周围有谁,他们在谈论什么,那个场景一下子鲜活起来。”
“带走”物品同样是为了启发观众主动探索。以往参观名人故居时,都会有一个讲解员来讲述,但他说的都与故居有关,和观众却“无关”。而新的观展方式可以让物品和观众发生一种主观上的关联。
其实,观众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往往会有标准化线路、标准化解释或是所有展品都要看到的误区,由此带来糟糕的观展体验,也形成了所谓的“博物馆恐惧症”。袁坚建议,不如带着主观、私人化的视角去和它发生碰撞,“有点像最近流行的浸入式戏剧,在其中获得探索的愉悦。”她打算今年上半年在巴金故居不断调整细节,等稳定后,将这一套参观体验方式搬到上海其他故居和博物馆。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钟菡
你是这场活动的主角。
4月22日(周六)10:00-12:00
武康路113号,
巴金故居和猫博士一起等你来!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与!
巴金故居更多精彩活动请点击:
活动︱“猫博士”带你品故居——巴金故居系列互动体验课程4月开启!
资讯丨“我画名人故居”漫画家罗雪村主题讲座将于4月20日大隐书局开讲!
编辑:忻世超
资料整合: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