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名人故居保护的第N种方式——媒体报道集锦
浸入式参观启发主动探索,收获愉悦教育
名人故居保护的第N种方式
《新民晚报》记者 方翔
■ 巴金故居互动体验让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开启活动来体验不一样的故居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周馨
近日,巴金故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并没有跟随讲解员的安排路线参观,而是折返往复,寻找故居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一件藏品,找到巴金的5张书桌,充分感受文化氛围的同时,听老房子讲故事。
这次名为“猫博士带你品故居”的活动是巴金故居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袁坚合作的一次名人故居保护探索。门口的二维码扫一扫会跳出谜题,参观者自行在故居中寻找答案。袁坚表示,参观故居,观众不应该是来接受教育的,而是应该来探索的。
一
互动体验
带着思考参观
“在巴金故居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巴金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其中有哪些吸引到你的注意、令你印象深刻呢?如果可以选择一件带走,你会带走什么?”“猫博士”袁坚的考题新奇有趣。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追求标准答案,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就是希望能够把边界拆掉,突破标准答案,这也是我办此次活动的初衷。”袁坚表示,此次活动要让观众通过对于巴金先生日常使用物品的关注,进而去关注巴金先生的生活状态,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还原当初巴金先生的写作过程,这将使得人们对于巴金先生的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
在袁坚看来,以往人们在参观名人故居以及博物馆的时候,往往是按照既定的路线,或者相关资料按图索骥,基本上不会带着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参观更多地只是来受一种灌输式教育,小孩子往往还是为了写心得、完成作业来参观,因而在情绪上非常抵触。“我非常希望人们能够将自己的参观,看作是一种浸入式戏剧,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和兴奋点,通过探索产生愉悦。”
“作为巴金故居来说,我们今年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青少年教育。”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保护名人故居,仅仅为了给观众‘上课’吗?我觉得保护名人故居的目的,还是要让名人所拥有的文化魅力来感染人。”在巴金故居开放前,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老师曾经说过,这里过去是巴金的家,今后也要是家的样子,有家的氛围。周立民表示,要有家的氛围,就绝对不应该是生硬的陈列,更应该有彼此的对话,巴金故居此次与“猫博士工作室”合作,也是希望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尝试来打动和感染观众。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尝试更多的方式,把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
二
搭建桥梁
连接历史现实
2005年,巴金辞世。作为巴金忘年交的赵丽宏,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联合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张抗抗等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在巴金居住了大半生的上海武康路113号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赵丽宏委员的提案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虽然没有将故居扩建成博物馆,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巴金故居终于向世人开放了。
2007年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决定正式筹建巴金故居,保留屋内原有的布局,家具原样置放。2011年12月1日起免费开放,很快成为中外读者心仪的宝地。周立民写过这样一段话:巴老在这里住了五十个春秋,不知有多少落叶飘在他脚下,也不知有多少飘进了历史的书页中,有心人弯下腰去,点点滴滴都关岁月风情。
在周立民看来,现在有些名人故居所在地,商业开发已经有点过了。观众更像是来赶集的,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感受到的文化厚度,“我觉得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喧嚣,而名人故居应该是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搭建起的一个桥梁,她应该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思考。”
近现代,上海以其“海派文化”的“磁场”,吸引了许多文化艺术名家在此生活和工作,因而也留下了不少名人故居。社会各界对于这些故居的保护越来越重视。2009年,全国政协委员为柯灵先生故居开放呼吁。在2016年的上海两会上,陈海波、黄春华、何赛飞等委员建议尽快恢复上海吴昌硕故居。委员们在提案中指出,现在每年有无数海外来宾要求参观上海吴昌硕故居,都因内部居住环境而无法参观。委员们建议尽快恢复上海吴昌硕故居,建设与其相配套的文化设施。
“大家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座经济发达的商业城市,但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源地。中国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都在这里生活过、写作过,将他们的足迹保存下来让后人看到,这是非常重要的。”赵丽宏说。
三
故居开放
考虑方方面面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陕西路是上海文化的一颗明珠。陕西路上既有何东公馆、宋家老宅、荣家老宅、马勒别墅等独立式花园住宅,又有华业公寓、太平花园等公寓建筑群落,西摩会堂、怀恩堂等宗教建筑等,展现了老上海公共租界拓界期间的社区原貌。然而,许多老建筑尚未对外开放,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常务副主任吴建中表示,文史委今年将与市文物局、静安区等合作,开展对这一提案的协商办理工作。
事实上,一些陕西北路上的居民表示,他们不希望生活被打扰。有时旅游团组织游客到附近游玩,不仅很吵,还很不安全。不仅是陕西北路,上海许多名人故居中都有这样的问题。地处上海市陕西南路39弄93号的三层洋房“日月楼”是一代漫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丰子恺晚年的旧居,他在这花木扶疏中的新式里弄住宅度过了人生的最后21年。2008年,丰子恺后人出资回购了二楼和三楼,将其辟为故居展览区,并于2010年免费对外开放,但是在开放四年半之后,因为邻里之间的问题被迫暂时关闭。
位于静安寺附近、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是张爱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它原名爱丁顿公寓,又名爱林登公寓,建成于1936年。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张爱玲曾经在常德公寓居住过的两间房,现在都有人居住,整个公寓的其他房间也都有住户。
虽然无法进入公寓内参观,但公寓底楼开着一家“千彩书坊”,吸引了很多人。走进这家书坊,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与张爱玲有关的书籍,店内有咖啡、茶点供应,而且还常常会举办和张爱玲相关的讲座。
2013年,朱国建委员提交《关于上海市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的建议》,呼吁研究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试点设立专项基金会,探索通过多种模式来巩固和发展本市名人故居开发保护工作。在赵丽宏看来,并不是一定要故居开放,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个名人的雕像,再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个浮雕,或者仅仅是一块写有介绍文字的铜牌也是可以的。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社科界界别活动副召集人安翊青,长期研究日本的名人故居保护,“在日本,有专门的文化财产保护法。他们非常注重保持原貌,即使一些名人故居不得不迁移,也会下一番功夫,不仅尽可能恢复原貌,更重要的是,会根据名人的一些作品中提到的地点还原,力求最大程度地展现其中的人文气息。”
■参观名人故居也能成为一种时尚,不少观众拿着门票在巴金故居门口拍照留念
记者手记
不是“包袱” 更不是“摇钱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名人故居被尘封、被遗忘,现存下来的就越发显得珍贵。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也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然而,只要是名人住过的房子就需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吗?“名人故居”与“历史名宅”究竟差别在哪里?名人故居是否就应该成为当地政府开发旅游的“摇钱树”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从海外的情况来看,在名人故居的保护上,除了多渠道地筹措资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利用方式,特别是建立基金会,全方位地挖掘名人故居背后的名人身影。除了以博物馆的形式外,还有多种方法,如挖掘名人故居的使用功能,与居住房、餐厅、咖啡馆、图书馆、画廊、展览等形式结合,探索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多样化方式。
保护名人故居绝不应该是政府的“独角戏”,更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突出名人故居的教育作用。用完善的制度确保更多名人故居走向开放之路,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名人故居的保护性开发。
名人故居绝不只是一座老房子,而且是对名人精神与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名人故居的保护不是刻意地保留“外壳”,尊重故居所在的历史和生活形态,着眼于传承人文价值才是真正地保护名人故居。
本文转载自2017年4月17日出版的《新民晚报》,记者:方翔
“巴金与书”图片文献展传递“书”之乐趣
2017-04-26 | 来源:大公网
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倡导读书、阅读的社会风尚,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巴金故居与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共同举办“书之爱——巴金与书图片文献展”,于“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长廊”中举行。通过48米长的展线 ,以珍贵的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文学大师巴金与书的不解之缘。(大公报记者倪梦璟摄)
此次展览分为两大部分,“读书之乐”回顾了巴金先生受书籍的启蒙和影响,向心目中各位导师学习,在书中找到了奋斗的信仰,并不断激励自己走过黑暗岁月的历程。“藏书之趣”展出巴金先生的藏书清单、购书单和买书经历,并在他汗牛充栋的藏书中选出一系列代表性的书籍等供观众赏鉴。(大公报记者倪梦璟摄)
而在巴金故居内,一系列互动体验课程为青少年讲述旧年故事,传递文字声音。据介绍,由巴金故居和猫博士工作室共同开发的互动活动亦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开课,冀让青少年们了解巴金精神。图为巴金故居。(大公报记者倪梦璟摄)
更多精彩请点击:
活动 | 世界读书日:巴金与书图片文献展系列活动:看展答题,精美礼品送给您
资讯︱巴金故居创新观展思路,启发观众主动探索——媒体报道集锦
编辑:忻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