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 | 张新颖:书中的恒星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微平台将在2018年寒假期间推出“名家阅读鉴赏”专题,与青少年分享阅读的体会和快乐,介绍阅读的方法,向青少年推荐心中的好书,使其感受文学魅力。

  首期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老师,我们将从名师荐书、名师指导读书方法、名师作品阅读分享等几个方面,让大家感受到读书是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更有机会与名师互动,张新颖老师将亲自回答您提出的问题,精彩内容不要错过,整个二月,让我们一起爱读书,品生活,变有趣。

书中的恒星

张新颖

  极少数的伟大作家被称为“作家的作家”,极少数的伟大诗人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仿照这一说法,极少数伟大的书也可以被称为“书的书”

  也就是说,这极少数的书,是无以计数的书的中心,许许多多的书围绕着它们,吸取它们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

  它们是书中的恒星。

  刚刚开始自己读书的人不免会望洋兴叹,这么多的书怎么个读法。就是遵照爱因斯坦说的,去读古典作品,可光是古典作品也浩如烟海,不可能读得完。这就需要去探寻书的系统,找到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书。从古到今无数的书并非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书和书之间其实有条理、有头绪、有秩序。所以称有的书是“书的书”,意思是说这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很多的书就失去了依附。这些书是真正原创性的(“原创”这个词现在经常用,譬如说某流行文化产品是原创的,其实真正原创的东西是不可能经常出现的,更不可能像流行文化那样大量生产),不依附其他的书,却对其他的书和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广泛和久远的影响。

  举个例子来说,在现代中国,鲁迅(1881—1936)的著作就是这样的核心书。围绕着鲁迅的书,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关于鲁迅的书的书,其数量远远超过了鲁迅著作本身;这些直接关于鲁迅的书环绕鲁迅著作形成了一个圆圈。在另外一个更深入的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到,还有数量更多的书,虽然没有以直接的形式谈论和研究鲁迅著作,却在思想和感受上受到鲁迅著作的极大启发或刺激,吸收和反射着鲁迅的精神,或者是表达与鲁迅精神有所差异和冲突的意见。这形成了一个更大、也更深刻的环绕圆圈。要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不去理解鲁迅恐怕是不成的,而要理解鲁迅,首先不是去看关于鲁迅的书,而是鲁迅本人的书。有不少人读了别人关于鲁迅的一两本书或一两篇文章,听了别人关于鲁迅的这样那样的书,就据此形成了自己对鲁迅的看法。这样的看法是不可靠的,你要自己去读了鲁迅自己的书才成。

  这样的核心书,“书的书”,书中的恒星,数量是有限的,把它们当成必备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放在较长的时间内(譬如,不一定在中学就读完和读懂《鲁迅全集》,但可以逐步读完和读懂)来仔细阅读,从实际来看不是不可行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大学者陈寅恪(1890—1969)对人说的。他小时候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1865—1924),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寅恪非常惊讶,以为他老糊涂了。中国书怎么可能读完呢?过了很多年,等到陈寅恪也老了时,他才觉得夏曾佑的话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也就是说,中国古书中的恒星也就几十种,其他的书是以此为基础而成的,读懂了这几十种书,就掌握了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

  是哪几十种?没有留下记录。学者金克木(1912—2000)写文章说,有十部古书是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一直背诵到十九世纪末的,它们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十部书若不知道,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书都无法读,连《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牡丹亭》里许多地方的词句和用意也难于体会。再往下,史书读《史记》、文学书读《文选》。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须得有《圣经》的知识,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依傍它的,如果没有这个知识就无法读懂公元以后的书。要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第一重要的是《古兰经》。西方文学茫无边际,但有几个文学家的书是不能不读一点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再加上一部《堂·吉诃德》。不要满足于这些书的提要和评论,要读这些书本身。

  金克木的这份书目是开给现在的青少年的,希望他们“正课”别压得太重,考试别逼得太紧,多一点时间打好文史基础。可是,几乎谁都想象得出,大多数人看到这份书目会觉得不合适。要讨论合适不合适其实没法单单局限于书目本身,要涉及到现行教育制度等多方面更大更复杂的问题,青少年阶段当然不必完全按照这个书目去阅读,但这个书目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青少年阅读也应该建立起基础书、核心书、“书的书”的意识,否则空泛地阅读,无根地阅读,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说到书目,一直有人在开的,对于读者的一般性阅读也会有一定意义。但是,书目往往是开给很多人看的,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读者都和另外的读者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真正适合于自己的书目不大可能是别人开出来,而是需要自己去摸索,去寻找,慢慢形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书目。对于别人重要的书对于你不一定重要,你也许能够在一本书上体会到只有你自己才感受得到的意义。

  一个人要有朋友,要有自己钟情的人,对于书,也是一样。也许别人可以帮助你去摸索,去寻找,但最终还是要你自己去找到,你自己去建立起感情。


本文选自张新颖著《读书这么好的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读书这么好的事》

作 者:张新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8月

  我们为巴金故居公众微信号的观众提供福利,您可以将您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关于读书的困惑、阅读中遇到的瓶颈等等关于读书的问题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提问,我们将统一收齐问题后,请张新颖教授为您解答,与名师面对面的机会不多,机不可失,快拿起手机给我们留言吧!

点击下方“写留言”向张新颖教授提问吧!

↓↓↓

活动 | "触摸版画艺术",把故居带回家——巴金故居艺术体验活动报名啦!

故居 | 漫天飞雪如约而至,雪中故居难得一遇——巴金故居雪景图欣赏

活动 | 张新颖:读书这么好的事——“名家阅读鉴赏”2018寒假特辑拉开序幕

品读 | 周立民:表达的焦虑 ——漫谈张新颖的文学批评

品读 | 张新颖:“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

资讯 | 关于一场纪念展的台前幕后——“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持续展出中


编辑:张瑞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