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园讲坛 | 追忆缪崇群——不该遗忘的散文名家(讲座内容回顾)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可订阅哦!
缪 崇 群
——不该遗忘的散文名家
坂井洋史
今天晚上我要谈谈缪崇群。他不算是很知名的大作家,1907年出生,1945年去世,享年只有38岁。今天我想介绍这样一个作家。今天晚上我只想跟各位交流、聊天,给各位介绍这个鲜为人知的文学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介绍他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的魅力。
一般的读书界、一般的读者好像已经忘记了缪崇群的名字。鉴于缪崇群这个人的知名度有限,大家不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我先介绍缪崇群的生平,希望能够帮助各位对于这个人形成大致的印象的轮廓。这是今天第一个话题。
我编好了《缪崇群文存》,上下两册,包括附录部分,将近有900页。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差不多有二十年,二十年不到一点点,在这不长不短的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留下的东西还是不少。我想介绍编撰工作过程当中的心得和感受。这是第二个话题。
作为第三个话题,我想进一步深入探讨缪崇群的文学魅力。某一部作品有没有魅力?简单地说,阅读是发现这个答案的过程。答案是各种各样的,每个读者都会导致不同的答案。所以,今天我只是提供线索而已。就是我想介绍一下我作为一个读者如何阅读缪崇群文学。
作为最后一个话题,从文学研究的专业角度来探讨一下这次《缪崇群文存》的问世可能会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说,今后缪崇群研究进行?
缪崇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缪崇群”,这名字应该是本名,他发表作品,一般使用本名,笔名很少,目前我知道只有一个“终一”这个笔名。这样基本上仅用本名发表作品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罕见。比如鲁迅有那么多笔名,巴金也用过那么多的化名笔名,而缪崇群的笔名只有“终一”,这还是很特殊的例子。
他是江苏泰州人,1907年出生于泰州一个从商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在泰州度过很短的幼年时代,然后就举家迁住到北京去了。据说他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后来在北京当了大学教授。但是,他的家庭情况,其细节基本上不清楚,虽然他后来的不少作品描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属,而且描述得相当具体、细致。
缪崇群在京读完小学和初中。1923转入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1925年缪崇群东渡日本,考入了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预科。当年日本的学制中预科是两年的课程,预科学习的内容相当于现在中国的通识教育、基础课、公共课。本来念完预科后,进入本科,可以继续专业方面的学习,但是缪崇群没有升学,最后没有拿到学士文凭,就回国,这是1928年的事。
他回国后就开始了创作生活,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当年有一定影响的刊物诸如《北新》、《语丝》、《沉钟》等上面。这一段时间发表的散文后来辑录在一本集子里面,这是缪崇群的第一本作品集《唏露集》,出版时间稍晚,1933年2月由北京星云堂书店出版,载在卷首的序文是沉钟社主要同人之一杨晦写的。
1930年他离开北京南下赴宁,加入了“中国文艺社”。在世上通行的文学史中,“中国文艺社”被视为国民党为了对抗当时有影响有势力的左翼文学而策划施行的所谓“国民党文艺政策”的主要阵地之一,其中心刊物是《文艺月刊》。1932年开始,缪崇群继巴金的朋友左恭之后代理担任了《文艺月刊》的主编。
就在这时期,巴金认识了缪崇群,缔结莫逆之交。巴金在《文艺月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巴金非常看重友谊,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从不推却朋友征稿之求。缪崇群担任《文艺月刊》代理主编的同时,还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著译。后来由于一个原因他辞掉了《文艺月刊》的编辑职务。因为巴金的文章触及了当局的忌讳,不让缪发巴金的文章,对此缪崇群非常愤怒,就辞掉了编辑的工作。我们可以窥见缪的敬业精神,也可以知道巴金和缪崇群之间的友谊并不一般。缪辞掉工作后就回到北京,在北京结婚成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缪崇群结婚仅有几年的夫人,她原来与她丈夫一样,患有肺结核,很年轻就去世了。缪崇群孑然一身流亡到湖北武汉、广西桂林。他在桂林的时候,任过《宇宙风》的编辑。《宇宙风》的前任主编是林语堂的哥哥林憾庐,也是巴金的挚友之一,是巴金《火》第三部中田惠世的模特儿。
1939年缪崇群再南下,先去越南海防,然后到云南石屏,任小学教员。1940年,他离开小学,辗转至重庆,定居郊外北碚,任正中书局编辑。他早年就患肺病,时好时坏,一直到1945年病情骤见恶化,1月15日在北碚江苏医院逝世。当时巴金也在重庆,但来不及看到缪的最后,他赶到北碚时,仅看到缪的新坟。这个情况,在巴金追悼缪的《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以及1960年代发表的《谈〈寒夜〉》中有详细的描述和回忆。
缪崇群短促38年一生就是这样。
缪崇群
巴金
缪崇群写过哪些作品?
在“缪崇群”名义下出版的集子共有9本,散文集7本,小说集和翻译各有1本。其中最后一本集子《碑下随笔》是缪逝世后出版的遗稿集。1948年11月,巴金把缪崇群生前没有收录单行本的集外作品和书信收集起来,给他出了这本小书。缪崇群以散文著名,他的文学业绩的大部分确实是散文创作。但是除了散文以外,他还写过为数不多的小说。他1935年4月出版的第三本集子,叫《归客与鸟》,这是缪崇群唯一的小说集。我个人认为,缪崇群小说写得非常好,意境的缠绵、描写的确切、文字的简练,其水平或者在他散文作品中较平庸之作以上。
还要提起1937年7月出版的《日本小品文》,这是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日本小品文》的译文窥见其水平,由我一个日本人的眼里来评价,那么它可以说是及格的。由我来看,缪崇群的翻译,有时候宁肯牺牲“硬译”的准确度,还要保持自己文笔的风格,似乎接近于“意译”。
这次我编了《缪崇群文存》,把以上著译,散文152篇、小说8篇、翻译23篇,总共205篇都收进去了。
为何想要编纂《缪崇群文存》?
我一个老外为何冒昧编起外国作家的文集来了?总括地说,这里有五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我是研究巴金的,要更深入了解巴金其人其文,了解他的交友圈及其影响关系,缪崇群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线索,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
第二个理由:缪崇群曾留学过日本,他有不少散文以当年留日生活为背景。理解这些作品之际,我身为日人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第三个理由:我认为,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来看,很值得研究。缪留日的年代,即1920年代日本把这种文类叫为“写生文”,影响颇不小。
第四个理由:他的散文里经常出现日文词汇的直接挪用,在早期的作品里面尤甚。如果是日本人的话,一看就知道是其日文来源,我对此编篡工作还是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其实,这四个理由还是次要的。原来最主要的理由是很单纯的:我非常爱读缪崇群的作品。
我总觉得,巴金与缪崇群之间建立了那么密切的友谊,其友谊的性质,似乎跟其他几个人不同。
人们埋葬的不止是你的遗体和那些没有实现的希望,还有我过去十四年的岁月。那应该是我一生中最美丽的日子。青春、热情、理想、勇气、快乐……那些编织幻梦的年龄……它们已经跟着可以为我印证的友人同逝了。……
那些洋溢着生命的呼声、充满着求生的意志、直接诉于人类善良的心灵的文字,那些有学有泪、有骨有肉、亲切而朴实的文章,都是你的心血的结晶,它们会随着明星长存,会伴着人类永生。
这是《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里面的一段话。这几句话写得非常美非常真挚,同时从此我们可以读出他们俩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和感情。巴金描述缪崇群的为人的时候,喜欢用纯粹、善良等词,这种形容人格、性格的词的多用,我觉得,多少说明着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缪崇群跟巴金以文会友,通过文字上的交流和人格上的感染逐渐培养了深厚的友谊。正因为如此,《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一篇里面充斥着与别的几篇文章不同的比较浓厚的感情色彩。
《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是缪崇群1945年去世后不久发表的悼念文章。缪崇群还在世的时候,他的身影早在巴金的几篇文章里出现了。前面已提到的《从南京到上海》是一例。还有一篇《三等车中》,收录在《旅途随笔》。
巴金还在建国后的一些文章里面提到过缪崇群。收进《谈自己的创作》里的《谈〈寒夜〉》(1962)这篇文章很有参考价值。不仅仅为了理解名作《寒夜》的写作意图和背景,也为了解巴金对缪崇群、陈范予、王鲁彦的为人和思想的评价,这篇回忆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作为日本人编纂《缪崇群文存》有什么优势?
缪崇群的不少散文作品以留日时期的生活为背景,作品中有很多日本当年的情景、日本的风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考据和实地考察,我很方便。
举两个例子。1922年红葡萄酒的广告,缪崇群在很富有韵味的小说《酒后》中使用过这个广告海报作为一个小道具。
红葡萄酒是在这篇小说中算是比较重要的小道具。重要的是,这个葡萄酒的广告上就有莞尔媚笑、性感的年轻女郎的形象。很明显,主人公是把房东女儿和广告上的女郎重叠在一起看待的。我想说,了解了红酒广告原来如此,阅读后的感觉、读出来的韵味还是不一样。
红葡萄酒广告(1922)
还有一个例子。今天发的小册子上是我特地选了一篇《江户帖:池畔》。“池”指的是洗足池。洗足池算是东京比较有历史的名胜,基本上保留几百年来的遗迹遗物。我知道缪崇群写进《江户帖:池畔》里的一些遗迹都还在。去实地看一下作品的背景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加深阅读,读后的感觉也不一样。身在日本,深入了解缪崇群留日时的具体情况,还是比较方便的。
日本文学对缪崇群有什么影响?
据我目前的理解,给缪崇群的散文创作最大影响的日本作家是吉田弦二郎。1931-1934年,吉田弦二郎曾出过很大规模的全集,装订相当漂亮,用的是素雅的布,其上面的画是代表20世纪日本画坛的著名画家安田靫彦画的。出一套全集已经了不起,而且能够享受这些条件很难得,可见当年吉田弦二郎在日本读书界的影响之大。但是到了战后,这个作家急速丧失了影响,以至几乎没人知道。
缪崇群出过一本翻译《日本小品文》,而在这本译书中,吉田弦二郎散文的翻译占了一半以上。吉田弦二郎最早写小说出名,但是后来散文写得最多。他自己不把自己的散文叫做散文或什么,而叫它为“感想”,而这些大量的“感想”中占到最大比率的是游记类,以羁旅为题材的游记。但是他也不是纯粹的游记作家。他不仅描述各地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而且一定要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感想”、对于人生和生活的哲理性思考掺杂在其间。原来吉田弦二郎是穷苦家庭出身,也当过兵,生活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如此经验能够找到适当的体裁和文字时,作品也就发出魅力的光芒。
缪崇群日本留学的时候,恰值吉田弦二郎最受欢迎的年代。缪当时接触到吉田弦二郎的文章,在吉田的文笔风格上发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缪崇群一些散文的标题如《从这个驿站到那个驿站》、《从旅到旅》等,其实脱胎于吉田“感想”的标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旁证吉田给缪崇群的影响之深度吧。
吉田弦二郎与《吉田弦二郎全集》书影
缪崇群在散文里经常使用日文词汇。我在编篡文集的过程中,发现到这种情况,觉得一些问题还是很有意思,耐人深思的。
举个具体的例子介绍这个情况。前面介绍的那篇《酒后》中出现了“三昧线”,这就不对,应该是“三味线”,它是乐器的名字,我们一看就知道了,但是中国本土的校对者却看漏了这个错别字。他们对于日本著名的地名或人名还可以对付,但是比较偏的地名如“筑筑山”、“三宅阪”如此程度的错别字,那就无法判断,不知道就不好改,就看漏了。前者应为“筑波山”,后者应为“三宅坂”,这些还是请日人来校对,可以提高正确度吧。
缪崇群文学的有何魅力?
缪崇群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平实中稍带淡淡哀愁的感伤笔致。我刚才介绍吉田弦二郎的时候说及吉田“感想”的“人生派”特征,而在缪崇群的散文中,同样一种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比较突出。但是这种思考不是露骨的说教,缪把自己的思考寓于平实的行文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整篇的氛围里面,并不破坏审美的情调。因此,他的散文并不难懂,但是耐读、回味无穷,这是他文章很大的魅力。
虽说如此,他也并不缺少对现实生活的透彻观察,深切的关怀和批判精神。尤其是后来到武汉、昆明、石屏,最后到重庆,这段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关怀或者对于民族的未来的希望,这种论调和色彩越来越浓厚起来。这是不可否认的一种转变。但是,他绝对不唱口语式标语式的宣传式的高调,他还是保持他一贯的“低调”,以那稍带淡淡哀愁的笔致表现对于现实的看法和对于将来的期待。
《缪崇群文存》书影
将来如何研究缪崇群?
但是对我个人来讲,还是对学界来讲,这只是最初的起步而已。《文存》的内容,尤其是集外文的收集方面,还是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充实。
首先要指出缪崇群的生平、家世、经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仍然严重缺乏,基本上空白。这方面的研究是很需要的。为了他作品的更有深度的阅读、研究,这方面的填补是必要的,是今后尚待发展的空间。
当然也需要开展更专业化的专题研究。从思想、语言、体裁的影响关系的考察切入,对于两者进行有深度的比较,我觉得还是饶有兴趣的专题研究。小品文,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理解为自然主义思潮的某种畸形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散文形式。但是,日本小品文还有一个文学资源,是传统的文学资源,如俳谐传统。比如在《日本小品文》里被介绍的高滨虚子就是俳句诗人,同时是“写生文”、写实风格的小品文的早期提倡人之一。
还有文学语言的问题。新文学发轫初期,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群,他们的作品里经常出现日文词汇的直接挪用现象。实际上这现象并不是一二个别作家的特殊情况。那么这个现象到底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形成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文类概念的重新思考也重要。我们平常毫无疑问地使用“散文”一词,但是何为散文?比如“小说”、“随笔”、“小品文”,区别在哪里?严格地来讲,很难分清楚。缪崇群第一本“散文集”《唏露集》所收“散文”,现在不妨把它叫做散文。但是如果有人把这些作品放到日本近代文学语境里,可以把它叫做“小说”。就是日本独特的“私小说”。那么,“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就模糊起来。我认为,缪崇群,在日本小品文的影响下形成散文概念的他,恰恰是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好的,最后我想介绍缪崇群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聊天”,他有过这么一句话:
我现在希望着我的希望如同一坛酒,让它愈埋藏愈醇郁罢。
这是1944年11月16日缪崇群写给巴金的信里面的一句话。巴金把这句话引用在《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里面。我喜欢这句话。深刻,但是明朗,充满希望,简直不能相信这句话出自去世前几个月的人的口里。
我倒想把这句话中“希望”一词以“缪崇群的作品”代替,那么,这句话就成为对缪崇群作品的很好的概括:他的作品被埋藏,在地中埋了很长时间,越来越醇郁了;他的作品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埋藏,现在肯定很醇郁了。
现在我们终于拥有了阅读、研究缪崇群作品的最起码的文本依据。现在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个酒坛吧。品尝里面已经够醇郁的美酒的时机到了。
注:此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选摘。
讲座结束后坂井老师与观众亲切互动并签名
更多精彩请点击:
品读 | 郜元宝:致坂井洋史:谈 “离散作家”与文学史的关系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