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 | 楼乘震:胡适的终点——台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一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
胡适的终点
——台北文化名人故居之一
文 | 楼乘震
钱锺书先生曾对要想见他的读者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而我却是一个吃了“鸡蛋”除了想见这只“鸡”,还想参观一下“鸡舍”的读者。于是去台湾自由行的目标之一就是去看看文化名人的故居,因为早就听说,那里的名人故居保存和利用得很好。
胡适先生的故居位于台北市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内, 乘捷运(地铁)板桥线向东到昆扬站,再换公交,到台北“中研院”站下车,问了正在修路的工人,他们热情地指引我向前到适之路左拐一直向前经过生物所、史地所,见到门口有三棵高高的椰子树即是。其实沿着适之路还未见到那椰子树,就先见到一人多高的砖砌的“胡适纪念馆”的馆标,有机玻璃的平面图上写着胡适名言:“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原先在网上查到的是每周三、六开放,所以特地安排了周六前往,没想到早在2010年9月1日起就已改为周二至周六每天9:00至17:00。我们因没进入纪念馆的官网而不得而知。
故居为一栋平式小洋房,四周绿树环绕,那三棵高得罕见的椰子树是当年蒋介石所赠。门前棕色的木制葡萄架下有木条长凳,可以供分批进入的参观者等候小憩。据说人多时每批十五人。门上贴着多张近期活动的海报,有征文、研讨会、朗读会、奖学金申报等。
胡适纪念馆门口的一张海报
胡适与“中研院”有非常深的感情渊源。早在“中研院”创办时就与创办人蔡元培先生就规划与发展交流过不少建议。1956年胡适被选为第三任院长时,他尚寓居美国,到1958年4月才到任。有人说是因健康原因,也有史料说是老蒋小蒋都与他政见不一暗地里组织对他的批判而使他不满。但在就职典礼致词时他强调说:“‘中央研究院’是我许多朋友的心血结晶。”
胡适当时曾写信给主持工作的台北“中研院”副院长李济,说在美国写作要查中文书很不方便,想回台居住,就近利用史语所的图书馆,由他自己出钱向台北“中研院”借一块地,盖一座小房子,若干年后就把这座小房子捐给台北“中研院”。后来,蒋介石知道此事,认为此钱应该由政府来出,后由他拿出其《苏俄在中国》的外文译本部分版税48万元,台北“中研院”又追加20万元完成此事。
胡适自1958年回台后就住在这里,这也是“中研院”历史上唯一一位住在院内的院长。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第五次院士会议结束送客时,心脏病突发而猝死,可谓鞠躬尽瘁。因此,胡适在此仅住了四年。同年10月15日,胡适被安葬在与台北“中研院”隔条马路的一个墓园内,在葬后的第三天,院务会议决定将胡适故居改为胡适纪念馆。后由台北“中研院”与台北市政府协议将墓园改为胡适公园。1965年8月22日,胡夫人江冬秀病逝,与胡适合葬。所以,胡适纪念馆包括故居、墓园和稍后改建的陈列室三大部分。
胡适纪念馆建立之初的铭牌
纪念馆成立之初,陈列室为故居的走廊改建。1964年6月夫人江冬秀致函院方:“我从美国带回的适之的书,还放在纪念馆工人房和厨房里,还装在箱子里,我不忍诽适之的书堆置不管,我已请基泰工程公司在纪念馆右侧建一陈列室。这样可以及让适之的住房保持原样,堆的书也可有地方陈列。也叫适之在九泉之下放心点。建筑图三张,一切费用由我负担。”后由胡适友人、美国美亚保险公司负责人史带(C.V.Starr)出资在故居右侧建了这个80平方米的陈列室。
陈列室迎面的展板上是胡适笑眯眯的工作照,旁边是他的手迹“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在台湾,胡适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也是他被四面夹击的四年,陷入空前的孤立。即使在自由主义者的阵营中,他也因雷震案中的妥协和不够激进而备受指责,胡适的健康也急剧恶化,去世前很长时间都必须住院养病。因此把这句话做在展首和印在纪念馆介绍的小折子上,耐人寻味。
陈列室除了集中陈列胡适的藏书外,还分常设展与特展,目前常设展有三个主题:胡适的感情世界、胡适的学术文化成就和胡适与近代中国。特展主题为:胡适与雷震。展柜中陈列着胡适著作的中外文版本、手稿、信札等,每一陈列品附加文字说明、标明品名、经历及胡适生前使用情形,据说这些展品定期更换。陈列室内有一个触摸视屏,把《胡适在台湾》的DVD分成九段,观众可随意点播,其中有三段胡适珍贵的讲话录音,安徽口音的口语,非常清楚。
故居与陈列室仅一门之隔。进门就是一个沙发围绕的大会客室,由于访客甚多,有不少会议也在这里召开,因此与走廊之间的玻璃门可以移开,成为一个会议室。餐厅的小餐桌上放着碗筷,指示牌上写着:“胡适的早餐:一碗稀饭,一片面包,一碟菜,一杯橘子水,一杯咖啡。”故居每一面可利用的墙壁,几乎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柜,工作人员说,胡适在北大的藏书有百多箱,但来台时匆匆仅带出二十余本,其中有《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杜甫诗》和《水经注》等。故居书籍多是胡适来台后购置、搜集或朋友赠送。我粗粗扫瞄了一下,藏书中,中外文史哲经、艺术、宗教等无一不涉,许多书中还夹着胡适用过的字条。曾听说在他的书桌上有几大本大陆批判胡适的资料汇编,约二百多万字,胡适曾仔细过目,并有批语,说没有一篇能批倒他。但我在故居里转了几圈都没发现,可能已移走。胡适的卧室就在书房隔壁,有张单人床,挂着胡适的油画像。夫人因不习惯这里的环境,又喜爱打麻将,所以住在台北市里。夫人去世后,纪念馆把胡适秘书办公室改成夫人卧室,物品按台北家中原样摆放,墙上挂着夫人的油画像。
遗憾的是无论陈列室还是故居内都不准摄影,哪怕与胡适的铜像合影。
服务台边上的墙上是胡适名言手迹:“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出售的纪念品虽不多,但最有特色的是用胡适的精辟的语录手迹做成的书签和明信片,真是字字珠玑,而且独家供应,别无分店,据说有人仅为了买这些书签特地去纪念馆。工作人员请我们填一张关于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问卷调查,赠送了一本胡适所著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出故居向左拐就见一小山坡,这就是胡适公园,一位工人正在开一组喷水池。上山的石阶长满了青苔,有点滑,好在有不锈钢扶手,迎面是胡适的半身铜像,这是胡适曾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在台校友在胡适逝世一周年时所赠,为铜像揭幕的是王云五先生。铜像是胡适中年时的模样,目光炯炯有神,顺他的视线向前,就是他付出了很大心血的“中研院”。
胡适公园大门口
胡适墓旁的胡适铜像
铜像左侧,就是胡适和夫人的合葬墓。胡适喜欢白色。墓园以白色鹅卵石铺面,四周是白色正方形廊檐。在台阶的中央,有块用金字镂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墓志铭,末尾署“中央研究院胡故院长适之先生治丧委员会立石 中华民国五十一年十月十五日”。四周有不锈钢护栏。
墓志铭极为有名,今天终于亲眼见到。这是胡适的学生、朋友毛子水教授模仿胡适的白话文口气撰写:“这是胡适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异,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金石名家王壮为之书刻。
步上石阶,见到墓在白色的鹅卵石之中,白色的廊亭簇拥着碑墙,蒋介石的挽词 “智德兼隆” 就刻在白色的墓墙上。在纪念馆的视屏上,我们见到在胡适追悼会上蒋介石送的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不过,在实际上,胡适与蒋介石貌合神离,胡适多次尖锐批评蒋介石,并支持雷震等人组建“反对党”反对蒋介石。蒋介石对胡适颇为不满,在最近披露的蒋介石日记中都可看到。
主墓旁另外还有胡适的两位公子的思杜纪念碑、祖望墓碑。右方不远处的坡地上另有董作宾墓、董同龢墓、徐高阮墓与王宝先墓以及吴大猷先生纪念碑。
胡适墓
据介绍,每天来纪念馆参观和拜谒胡适墓的来客不少,估计每月有六七百人,而且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是大陆来的文化人。去年12月,胡适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时,马英九正在忙于竞选无法赴会,但一大早就让人送来花篮,发来贺信。今年3月6日,马英九又特地来了一次。2010年,时任文化部长的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的身份访台,将这里作为第一站。在胡适墓园铜像前,凭吊再三,“追思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政论家”。
纪念馆的维护保养资金主要来自胡适友人、美国美亚保险公司负责人史带(C.V.Starr)生前和身后所捐赠的53000多美金所设立的基金会。胡适夫人去世时所收礼金及治丧余款34万元也由其公子赠予纪念馆并加入基金,再有家属授权的胡适著作的所有版税,以及1983年南山人寿所捐20万新台币。但由于物价提高,利息降低,房屋及墓园维修费用增大,困难日益增加。从吴大猷院长在1985年7月开始努力协商,直到1998年10月才被纳入台北“中研院”编制,归近史所管理,台北“中研院”的支出纳入了预算。从故居的现状与四十年的照片相比,显然现在要好多了。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谈得最多的是“活化”、“再生”馆藏的珍贵文物:更广泛地征集文物、与特定的纪念日相配举行研讨会、开拓新兴的讨论议题、设计多元和展览内容、以更活泼的互动样式展览呈现、加强与胡适故乡安徽绩溪纪念馆进行文物、资料的交流。
胡适一生最重视保存资料,其有关档案除早期留在大陆的档案现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外,晚年的档案全部集中在胡适纪念馆内,留在美国的部分档案,也由纪念馆陆续要了回来。因此得天独厚地成了全世界收藏胡适相关资料最为完整的纪念馆。经胡适家人授权,纪念馆与有关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胡适日记》(全集十册)、《胡适日记手稿本》(十八册)等大量著作,仅纪念馆自己印行的《胡适手稿》(全十集)、《白话文学史》等就有十七部之多。纪念馆已向全世界开放“胡适档案检索系统”,经过简单的申请手续,进行网上检索系统查询,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相关的原始资料。在这基础上,他们将持续增添新的内容,如整理胡适的藏书目录、胡适藏书里的批注内容等,让研究者得到更大的方便。
本文原载于《点滴》2012年第3期
更多精彩请点击:
分享 | 愿今后岁月流逝见遍人情世故,仍能初心不改——巴金故居精彩留言整理
中秋特辑 | 中秋的意义,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文人笔下的中秋与月亮
资讯 | 巴金的家,也是上海的文学之家——“上海文化”品牌短视频(巴金故居篇)开播啦!
编辑:张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