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题 | 曹禺:“一颗苦闷种子”的成长记
点击上方“巴金故居 ”可以订阅哦!
中秋特别栏目
巴金故居立志打造“亲近经典——现当代作家作品赏读”微平台,2018年暑期开始,策划推出“现代文学六大师的青年时代”系列主题。
通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将民国时期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尊为大师级的现代作家,通称为“鲁、郭、茅、巴、老、曹”。这些大师在成为受人敬仰的国之栋梁之前,也有迷茫期、转折期、困顿期等等属于与当代青少年一样对未来充满了期许又不知如何前进的时期,就让我们通过小编的整理,走进大师们的青年时代,看看他们是怎么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又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呢......
终于来到本次阅读专题的最后一篇啦,整整两个月,在小编孜孜不倦的“唠叨”下,不知道对大家阅读经典,认识大师的青少年时期有没有帮助呢?如果没有的话......额~那要不......再来六期?(仿佛听到了抗拒的声音,不知道是来自读者的还是小编的.....)
好了,话不多说(已经说了很多了),让我们请出本期嘉宾——曹禺先生。
○
○
一颗苦闷的种子
小编看了曹禺先生的自述,感觉可能先生是个天生艺术家,拥有了艺术家比较敏感的性格吧,还不是那种“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真的整天都不高兴,连曹禺先生的父亲都问:“你小小的年纪,哪里来这么多苦闷?”好吧,连自己的父亲也不懂儿子,那小编也不知道从何分析了,还是看看曹禺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我的家庭人口不多。我父亲先后有过三个妻子。我的姐姐和哥哥是第一个母亲生的,这个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我的母亲生我之后第三天便故去了,得的是产褥热,那是不治之症。我的第三个母亲和我的生母是双生的姐妹。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尽管我的父亲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我的家。这个家庭的气氛是十分沉闷的,很别扭。我父亲毕竟是个军人出身的官僚,他的脾气很坏,有一段时间我很怕他,他对我哥哥很凶很凶,动不动就发火,我总是害怕同他在一起吃饭,他常常在饭桌上就训斥起子弟来。
——《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还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父亲非逼着我做诗。我哪里会写诗呢?想了许久,蹩出两句诗来:“大雪纷纷下,穷人无处归。”这叫什么诗呢?可我父亲却夸奖说:“不错,很有些见解。”现在回想,家里住着暖暖的房子,吃着火锅,能这样写,实在“难得”!其实,这也不离奇,公子哥从没有尝过穷人受苦的滋味,也能说这样的话。当然,追根溯源,找个道理也行,从什么地方我得到这样一种感受呢?那时,我家里有个保姆,叫段妈,陪着我睡觉。有时,睡不着,她就经常对我讲农村的情况,还有她家里的一些事情,告诉我她丈夫是怎么死去的,婆婆又是怎么上吊自尽了,这些悲惨的事情。她的孩子死得很惨,身上长疮,疮上都是蛆,硬是疼死了。还讲了些农村中穷人受罪、财主霸道的小故事。这些,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好的保姆,真像一个人一生的启蒙老师;鲁迅的童年,长妈妈就给了他许多教益。我少年时候,生活上一点不苦,但感情上是寂寞的,甚至非常痛苦的,没有母亲,没有亲戚,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谈的人,家里是一口死井,实在是闷得不得了。
——《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曹禺旧居现景
○
○
大型的曹禺荐书现场
以下这章,各位家里有青少年孩子的家长们、爱读书的青少年朋友们都要重点关注了,想不想读曹禺先生同款图书,想不想与曹禺先生一同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呢?小编贴心的为大家重点标注出来了,点击关注不迷路,难得一见的大师亲自荐书现场不要错过!
我没有上过小学,是家里请来老师,读的是那些孔孟之道的书。不过,那时我已经偷偷地看了不少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等读了不少。外国的书也接触了一些。最早读林琴南用文言翻译的西方小说,后来读各种半白半文或白话的翻译与著作。给我印象较深的如德国作品家霍普特曼的《织工》,果戈里的《巡按》,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威尼斯商人》,当时译为《一磅肉》或《女律师》,是个很流行的剧本。这些作品看是看了,但并不觉得入门,主要是因为知识底子薄,讲的是外国事情,有些隔膜。外国小说在童年时也读过,印象最深的是都德的《最后的一课》,这篇小说写得很短,但是它那种爱国精神却很强烈感人,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这才感到文学的力量是很大的。我是非常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它激起我的想象,幻想到海上去冒险。我为此还画了一张图,装在一个瓷娃娃肚子里。这样的书是诱人神思飞扬的。我还记得读过一本《林肯传》,我对林肯这个人也有一种佩服的心情,他解放黑奴,那是了不起的。甚至文史方面的书,像《春秋》、《左传》、《古文观止》,还有孔夫子的书,我觉得这些书也给我打开一个宽广的世界,使我眼界开阔起来。我读过《东方杂志》,这是我父亲订阅的,他为的是消遣解闷。上面有介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文章,我记得父亲对列宁十分崇拜,现在我也不懂得他为什么那样佩服列宁,他说列宁是个伟大的人物,是个巨人。还有叶圣陶主编的《少年杂志》也给了我不少新的知识。总之,书给我了我一个广阔的世界,使我知道世界并不像我的家那么黑暗、这么闷人!
——《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
○
兴趣是成功的亲妈
如果说失败是成功的母亲,我反而觉得兴趣才是成功的亲妈吧。我们会因为兴趣热爱一件事,去专注一件事,去钻研一件事,如果能用兴趣当作自己的终身职业,并能得以生存,那可能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吧。所以,我们不需要压抑自己兴趣,只要它是光明的,正直的兴趣,完全可以用来当作一种职业来培养,就如曹禺先生说:“一个人艺术修养要广,除了读书,对各种艺术的鉴赏能力要多方培养,要从许多方面吸取营养,兴趣偏狭是不利于艺术创造的。”
一个作家和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修养应该是多方面的,是靠多少年的逐渐累积而来的,我对戏剧发生兴趣,就是从小时候开始的, 我从小时候就有许多机会看戏,这给我影响很大。我记得家里有一套《戏考》,我读《戏考》读得很熟,一折一折的京戏,读起来很有味道,但是,当时看得最多的还是文明戏。辛亥革命前后,文明戏是很兴盛的,那种连台本的文明戏,演的都是关于皇帝的戏,还有加官晋爵的故事以及哀感顽艳的爱情戏。那些哀艳的文明戏大都是根据言情小说改编的,也没有什么脚本,演戏只靠墙上贴的一张幕表,幕表规定好这出戏共有多少场,头天晚上大家商量好,第二天就登台演出了。......
——《曹禺自述》
南开新剧团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原想学医,两次投考和医学院,都没有考上;后来考上南开大学学政治,但是学步进去。在南大和以前在清华大学时,我得到图书馆的许可,可以进入书库,在那里浏览较广,从有关先秦哲学的简单著述,到浅近的有关马克思学说的书,更多的是读中外文学和戏剧书籍。由于南开和清华大学的环境,我得到一些知识。南开新剧团的活动,启发了我对戏剧的兴趣,慢慢离开学科学的打算,终于走上从事戏剧的道路。
我很留恋青年时代在天津的这段生活。我从十五岁至今,一直从事戏剧工作。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很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应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戏剧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不同于小说或电影。掌握这套规律的重要途径,就是舞台实践。因此,如何写戏,光看剧本不行,要自己演;光靠写不成,主要在写作时知道在舞台上应如何举手投足。
——《曹禺自述》
早期的南开学校大学部(今南开中学内)
○
○
十九岁开始,预写经典
曹禺先生说自己从19岁开始就打起了写《雷雨》的念头,而23岁他已经完成了这部堪称经典的作品,这个年龄,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最朦胧的阶段,普通人忙着迷茫,大师忙着写经典,曹禺先生的成功不仅告诉我们,成功是靠从小的积累,也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心,拿起笔,说不定下一个经典你也可以创造,没有什么不可能。
写《雷雨》,大约从我十九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不少中国和国外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一些舞台实践与作剧经验。但我的心象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却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或梦着,象是眺望见时有时无朦胧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枝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的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有无人像要刻划,不少的罪状要诉说。我才明白我正浮沉在无边惨痛的人海里,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仔细细地望穿、判断这些叫作“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样复杂的个性与灵魂。从下种到结出果实,大约有五年,这段写作的时光是在我的母亲——永远使我怀念的清华大学度过的。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八个人。记不清修改多少遍废稿,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成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样想都是一片糊涂帐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与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感激“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候,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咀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山石塔,在迷雾中消失。我象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忙迫紧张,从清晨赶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十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我才知道我一天没有喝水。
终于在暑期毕业以前写成了。我心中充满了劳作的幸福。我并不想发表。完成了五年的计划便是最大的奖励。我没有料到后来居然巴金同志读了,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写《雷雨》这段历程是艰苦的,可也充分享受了创作的愉快。
那时我二十三岁,现在七十四了。我十分想念当时许多同学,有不少已是当今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都是为祖国争光的学者。他们没有辜负清华大学的栽培与陶冶,没有浪费那么可爱的青春。我时常思慕这些鬓发苍白,为人类获得世界高度成就的同学们。我为母校——清华大学以及谆谆教育我们的师长们自豪。我们不愧是炎黄祖国的子孙。
——《水木清华》
曹禺与巴金
结束语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作为一个天才的演员,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曹禺作为卓越的戏剧教育家,为推动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和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他写出了他所有的爱和痛苦。那些充满激情的优美的台词,是从他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那里面有他的爱,有他的恨,有他的眼泪,有他的灵魂的呼号。他为自己的真实感情奋斗。我在桂林读完他的手稿,不能不赞叹他的才华,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巴金
注
文献内容参考:《曹禺自述》、《曹禺传》等。
周馆有话说
我女儿是个曹禺迷,上学期开始,她把人文社出的《曹禺戏剧全集》 看来看去看个没完,已经看了三卷,大约我告诉她后两卷不必看了,写得不好,她才止步不前。所以,这期推荐曹禺,我就偷个懒,让她来写推荐。她问我怎么写,我说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以下就是她的推荐,我未动一字。
再啰嗦两句,大概四五岁时,我带她去剧场看过《雷雨》,鬼气阴森的,令她表示:再也不到剧场看什么话剧了。她还说,曾问过我,《雷雨》讲什么,我告诉她:鬼戏,群魔乱舞。——这是她回忆的,我一点都记不起来了。我想说的什么童年阴影、早期教育、别输在起跑线上,纯属鬼话,否则,她今天还想读曹禺?
小编有话说
说什么都像在拍马屁,还是啥都不说了,表情包代表了小编的心。
周新雨荐书
1
《日出》
作 者:曹禺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2月版
曹禺的四幕悲剧之一,所有的故事都开始于一个宾馆,那里的人们纸醉金迷,却一个个以悲剧收场。但是,宾馆只是时代的写照,那个时代的悲哀和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在曹禺的笔下一览无余。初读这本书时我只感觉到了对一个个人物的厌恶之情,但是细细回味却又觉得他们也是可悲的。当人想要逃离这种可怕的生活,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别人手中的笼中之鸟,他们注定只能追逐金钱名利,连改过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本值得品味和思考的书,每一次重新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2
《雷雨》
作 者:曹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3月
同为曹禺的四幕悲剧,提到曹禺,大家多半都会想起这本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书。记得我对它的最初印象是一部鬼故事,剧本的结尾是十分昏暗可怖的大雨之夜,这给年幼的我留下了不少的心理阴影。曹禺用自己的方式重塑了这么一个大家庭的荒诞悲剧,书中极少有阳光明媚的场景,似乎就和主人公的心一样,阴霾不散。所有人的心都是矛盾且痛苦的,孤独害怕的,将苦难埋藏于心底,最后化为滔天的雨水喷薄而出,洗刷着无情冷漠的世界。
3
《北京人》
作 者:曹禺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2月版
无论别人哭也好,嬉笑怒骂也好,”北京人”只是一言不发的站着。对于历史来说,我们大概也是这么一群跳梁的小丑吧?曹禺最擅长描绘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场景,只不过这一次很难得的设计了开放型的结尾。第一次在书中读到毫无规矩心直口快的袁小姐,我只觉得她没有教养,不讨喜。但当我读完全书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我是嫉妒她的,一个人,究竟要被保护的有多好,才可以如此的真性情,而不是带着虚假的面具,把自己变得像个木偶。袁家,也是唯一幸免于难的家庭,他们也像北京人一样,像看箱庭剧一样看着人们一个个登场,又一个个离开舞台。
巴金故居| 公众微信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中秋特辑 | 中秋的意义,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文人笔下的中秋与月亮
资讯 | 巴金的家,也是上海的文学之家——“上海文化”品牌短视频(巴金故居篇)开播啦!
新书︱唐大郎110周年诞辰纪念专辑——2018年第四期《点滴》出刊啦!
新书 | 汇聚点滴,以成江海——2018年第三期《点滴》出刊啦!
编辑:忻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