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9 | 茹佳:宣传稿,高跟鞋,还有伪记者心
点击蓝字关注"巴金故居”公众号~
时光车轮驶去
总有
点点滴滴
留在心间
时光的车轮又匆匆驶过一年,回望2019,未及告别,因为事情仿佛都在昨天,其实却已经相隔几百天。年初想要做出宏大的系列社教活动,但因为种种因素搁浅,虽有遗憾,但未曾懈怠,因为值得努力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在经历,在感受时,有那么一些人、一些物已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记。谨以小文记下这点点滴滴。
“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是今年工作的重头戏,辗转北京、大连、上海、深圳四地,展品珍贵,制作精良,如何做好展览的宣传工作便是我今年心力之所在。要写好新闻稿,就要认真了解手札内容、作家关系,了解每个展览不同的特点,要做好宣传,就要及时联系媒体记者、给予最新鲜详细的图文资料,带着一颗“记者” 的心去发现各种值得记录的亮点。
Part one.
重新审视“友情”二字
真正的友情无关年龄、性别、阅历,这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翻阅信件当中,给我最留下印象的是冰心老师写给巴金先生的信:“我觉得你的悲观心理,和你从小长大的封建家庭有关,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巴老送的书被女儿吴青抢了去,她还恨恨地写道:“我要去偷!”
不看落款日期,真以为这是一个年轻妈妈,活泼俏皮,充满活力,说话口气对“老弟”万般照拂,细心开解。谁能想到这是1990年的信件呢?此时巴金已经86岁,而冰心老师已是90高龄,一对耄耋老人的相处,言语一点不显老态,青春果真与年龄无关。
展览中首位友人是鲁迅先生,这是绕不过也必须重视的一位,展出的信件内容并不多,寥寥数语,是一位前辈对后辈的指导,封面应当如何印,如何制作,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字迹、信纸、排布结合的美感,淡青色的信纸,浅印几笔兰花,鲁迅先生的字疏密有致,优雅清朗,与对他本人的印象差别极大。
因十二月份写过“薪传——鲁迅与巴金图片展”新闻稿,对两位先生的交往更有些了解,深为他们的情谊所感动。鲁迅先生与巴金先生交往不深,但有着深切的信任,虽信仰不同,但是鲁迅先生依然给他极高的评价,说“他与别人不同”。这是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试问我会不会对一个只见过几次面的后辈,加以这么深的信任,在遇到纷争时坚定地发声支持呢?时代虽在更迭,但是情感能够相通,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样的风骨是否能在我辈身上延续呢?
“
深圳展衍生品之语录明信片
所有的手札辨认、阅读了一遍,有些字认不清楚(其实还不少),信读得磕磕绊绊,一边埋冤自己学艺不精,一边却很充实,仿佛获得许多独家秘辛,而我就是那个转译介绍人。那一代人相知、相交、牵念的过往,都被我收入囊中,小小窃喜,浓浓好奇,蕴着无尽的温暖。
Friendship
warm
Part two.
罗小花你“救我一命”
写完新闻稿,需要早早联系媒体记者,告知活动讯息,发出通稿,及时给予现场图文资料,但这些只是参考,每个媒体的视角不同,最后的报道仍落在记者的功力上。其中最活跃和最敬业者之一,便是澎湃新闻的罗小花同学。
罗同学是90后,与其他记者朋友比相识较晚,但是很容易就熟悉了,大概她的笑脸太有感染力的缘故,不知何时得了一个“小花”的名头。罗小花出稿很快,似乎也很不怕出差。今年手札展第二站在大连,同时举办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遍问记者朋友谁能跟会跑到遥远的大连,罗小花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两天的研讨会在我们看来难免枯燥,对她却仿佛是种享受,发回来的稿子带着第一手资料的新鲜热乎气,细节翔实,不在现场是写不出来的。
作为大连展览的“大后方”,微信会前预热、会中报道也是我的份内事,人在上海,信息源都从大连而来,忙中出乱,犯了一个很白痴的错误——在开幕报道当中,把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给遗漏了。领导发现后,一顿斥责是免不了的,但是他话锋一转“幸好罗小花救了你”,我急忙去翻报道,她重点写出了这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在公共媒体上为我做了补救。我长舒一口气。
我想我是幸运的,熟悉的媒体朋友,在关键时刻总是力挺我,出稿效率又高质量又好。
518文学博物馆会时解放日报的晨露在父亲入院的情况下,还用最快速度一晚发出了稿子,文汇报的许同学总是主动来索取原始资料,从纷杂的图文里攫取所需,新华社的孙姐姐和新民晚报的徐姐姐两位美女,在上海展时穿着巨高的高跟鞋从展览场转赴故居,没有一点怨言,大公报的梦璟同学总是顶着熬夜的熊猫眼出现,但总是能挖到独家采访,还有已经退休的深圳商报楼老师,每次活动必定到场……这样的媒体朋友一次说不完,但心里的感谢和温暖一分不少。谢谢你们。有你们在,我是幸福的。
展览PPT背景
各个版本PPT也是俺做滴
Part three.
这是多少岁的巴老?
上海展开幕式与巴金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同一天举行,巴老的铜像,身姿挺拔、清瘦,仿佛在背手踱步,略带笑意,容貌饱经风霜,看身形,是二十来岁,看面容,应是老年时期,因此对雕塑家李象群充满好奇。
前几天写新闻稿时已被简介上长长的头衔和获奖名单震撼到了,不知这重重荣耀下的真人,是什么形象,什么样的言谈举止?
没两分钟,他已经从多媒体室出来迎候,黑色的呢子礼帽,黑色的修身大衣,黑色尖头皮鞋,身材修长,静静地不开口,嘴角却含着笑意。
揭幕仪式结束后,大家一起参观故居,他只在人群后面跟着。在二楼过厅,正好看到他和小林老师从窗口凝视铜像,便上去提出疑问:请问您雕的是什么年纪的巴老?
他思考着,似乎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然后说:“其实,在创作的时候,没有想过具体的年龄,是根据许多张照片和多段影像形成的综合的印象和感觉,根据这个感觉来创作。要说时期的话,应该是七十来岁吧,就是十年结束,回到家里的时候,心情轻松,腰背挺直,姿态就挺拔些。”原来如此。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不应该替它设限。再往后,带着这种理解看铜像,就越看越像。
面带微笑的巴老,就这样伫立在院子里,迎接着、陪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爱他的人们。
茹佳
实在走不了搞笑风,回归一本正经老老实实感谢风格的
文艺女中年
小彩蛋
图中的我在干嘛?
以下为线索:
留言参与互动,
答对木有奖励,
但说明你很有才😝
- end -
编辑:茹佳
往期精彩:
资讯 | 12月25日,“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将在深圳开幕
共建 | 把爱留下,把希望带走——师三实验小小导览员解说手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