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事 | 魏帆:那一年,那一年

魏帆 巴金故居 2021-02-13

点击巴金故居关注我们





春天已经到来,人们复工复产,渐渐恢复日常的生活,这一场灾难正在慢慢走向尾声。

在这闭馆无法与大家相聚的日子里,小编们翻查着过去的资料,挖掘历史事实中的点滴,把其中接触到的好玩、有趣、刷新认知的文章挑选出来,与大家分享。

巴金故居公众号也将继续推出《夜读随想》专栏系列,转载巴金先生讲真话的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那一年,那一年

魏帆


那一年是1988年,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那一年巴老八十四岁。


在普通人家,八十四岁的老人,作为一家之宝,可以颐养天年,安心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不再为身边的事情操心了。而八十四岁的巴金爷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的《随想录》虽然已经写完,但修订、再版一直没有停止;他的全集、译文集需要看、需要定稿;还有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其他资料馆的书籍、手稿和各种资料也都要他亲自过目;还有要回的书信、要写的文章……


八十四岁的巴金爷爷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外孙女端端帮助他穿好鞋子,他就拄着拐棍从楼上下来了。楼梯不算高,听见咚咚的脚步声,就可以看见巴金爷爷下楼了。吃过早饭,巴金爷爷会在小院里走走。上午、下午巴金爷爷会看看书稿、写写信、会会朋友。晚上大概是巴金爷爷最轻松的时间,他习惯看新闻联播,也会看一些电视节目。


1988年2月16日是阴历的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准备过春节了。然而,在这一年的这一天,巴金爷爷从新闻联播中得知叶圣陶老先生去世的消息。这个噩耗让巴老非常难过,据吴泰昌说:“巴老连团圆饭也顾不上吃,忙叫小林给叶家挂电话,亲自向叶老长子叶至善、次子叶至诚问候。”巴老在口授唁电中说:“病中惊悉叶圣老逝世,不胜哀悼。谨电吊唁,并致慰问。圣老是我一生最敬爱的老师,他以身作则,给我指出为文、为人的道路;他的正直、善良、诚恳的形象,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那些年我任职中国现代文学馆,有幸经常在巴金爷爷、冰心奶奶等文坛老人身边做一些工作。惊闻叶老去世,想到叶家老人多,办事不方便,便及时来到叶家,帮助家属出一些主意,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叶老追悼会那天,文学馆的影像部门全程记录了从北京医院到八宝山悼念仪式告别叶老的全部过程。我们用录像和摄影记录下各界人士哀悼叶老的动人之情。之后,我写信给巴金爷爷,把我们所做事情告诉他老人家,不久收到巴金爷爷的回信:

魏帆:

廿九日信收到,知道你们在为文学馆尽力,而且有办法、有信心,我很高兴。你母亲来信也说你们为叶老的丧事出了力,工作得不错。叶老的确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是一个十分难得、非常真诚的好人。读他的日记,我敬佩他讲真话,他几十年如一日,是那么善良,那么正直,他真是知识分子学习的光辉榜样。“故居”要是交给文学馆,那太好了,你们一定要办好。……

我有不少话要说。可是这几天身体不好,拿着笔感到太吃力,不多写了。我欠的信债太多,每天只能写一两封短信。这次给你写信,是为了要你给我买十部《随想录》合订本平装,八部精装(我还要送给你妈妈、你舅舅和你各一册)。书款多少,你告诉我,就汇给你。本来打算托李子云带回,现在听说她不去北京了。小林也不去了。你想个办法让我早点收到吧,是不是托三联交邮。范用同志是不是仍在三联?你如见到三联的同志,可对他们说,书印得好,我满意,也感谢他们。

好!

芾甘 三月四日

信中巴金爷爷的这段话,让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叶老的确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是一个十分难得、非常真诚的好人。读他的日记,我敬佩他讲真话,他几十年如一日,是那么善良,那么正直,他真是知识分子学习的光辉榜样。‘故居’要是交给文学馆,那太好了,你们一定要办好。……”我们深知巴金爷爷和叶老的感情,深知巴金爷爷的心愿是希望能更多地保留与叶老有关的资料,尤其是能够保留叶老最后生活的故居:“要是交给文学馆,那太好了,你们一定要办好。”这是巴金先生的一大心愿呀!

这张照片是我用在巴老书房中的一张底片冲洗的,巴金爷爷说是1963或1964年在北京的北海公园照的,当时同行的还有老舍先生等朋友。我很喜欢这张照片。

——魏帆


遗憾的是,巴金爷爷这个心愿至今没能得到实现。巴金爷爷把他的这个心愿,写在了给我这个小人物的信上,我真的禁不起呀!我把这封信复印了若干份,送到不同的领导那里,终没有结果。1988年我国的经济情况远不如现在,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资也远远不足。那时的文学馆举步维艰,我们想多拍摄一些作家资料都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经费太有限了,文学馆根本无法承接叶老故居的事。巴老这个心愿只能停留在纸上!


3月下旬,我依约来到上海,协助巴金爷爷整理资料。巴金爷爷是个心思缜密的人,我作为现代文学馆的工作人员协助他老人家整理资料,让我什么时候来上海都是应该的。但巴金爷爷说:“她是北方人,冬天住不惯没有暖气的屋子,暖和点再来吧”。所以那几年我都是3月底来到上海,10月再回北京。


在上海,在巴金爷爷身边,我最感慨的就是巴金爷爷的记忆力了。经常爷爷会让我去拿一本什么书,无论是在客厅的书架上、二楼的书房里还是在三楼的书柜中,你按照他老人家的吩咐,一定能够找到他所要的书。有时我拿着一份没有署名的几页纸给巴老看,他总能说出这是谁的字,是什么稿子。遇到比较珍惜的资料,巴老总会说:“还不错,这个还在!”


巴老经常会收到老朋友寄来的新作,也总要把自己的作品寄给朋友们。巴老寄书不仅书上的签名是自己写的,很多包装纸上的地址也是他自己写的。我是个粗心的人,我总忘了问,那些由巴老亲自写地址的书,是不是也是巴老亲自到邮局寄的?


我喜欢陪巴老在院子里散步,可以和爷爷聊聊天、说说话。巴老因为一次跌跤骨折,造成两条腿不一样长。弥补的办法是巴老穿上特制皮鞋,鞋底不一样厚,一只稍厚一点的鞋底,尽量维持着巴老走路的平稳。但这样巴老就只能穿着厚重的皮鞋走路,非常的不舒服。我对爷爷说:冰心奶奶摔跤骨折后,坚持做了手术,所以后来走路还好。巴金爷爷说:“我当时不懂,要懂我也会坚持做手术的。”我总是在想,如果不穿特制的鞋子,穿一双布底软鞋,爷爷走路会不会轻松一点。


5月10日,沈从文先生去世。次日巴金爷爷得知噩耗后非常难过。当时小林夫妇正好在北京,本来爷爷说有小林夫妇代他问候家属就行了。但是两小时后,他亲笔写好了一份唁电,要我发给沈夫人张兆和:“病中惊悉,从文逝世,十分悲痛。文艺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作家,我失去了一位正直善良的朋友,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不会消失。我们三十、四十年代相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小林因事赴京,她将在我亡友灵前敬献花圈,表达我感激之情,我永远忘不了你们一家,请保重!巴金”。


1988年上海的电讯还有点落后,武康路的邮局发不了电报,我骑车到淮海中路的一个大一点的邮局,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才把电报发出。当时邮局正好推出礼仪电报的业务,我选择了一个比较庄重的礼仪唁电封,办好了这件事。随后的几天,巴金爷爷一直关注着有关沈从文去世及告别仪式的报道。遗憾的是广播、电视、报纸一直没有相关的报道。据说,沈老离世,没有开追悼会,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是几位好友、数位亲属在他身边,向他致哀。巴老从香港的报纸中看到了下面的报道:“在亲友们向他鞠躬告别的时候,没有显要人物,没有悼词,播放的是先生喜爱的肖邦小夜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亲友们尽量压低哭声,像怕惊扰了先生的梦魂。……沈夫人张兆和在花篮上写道:‘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沈老就这样在鲜花从中,在音乐的伴奏中安详睡去。”小林夫妇从北京回来,巴金爷爷非常仔细地询问了沈老告别仪式的情况,关切之心溢于言表。


上海的夏天总有一段非常热的日子,气温会比北京高很多。天热,所有人都是挥汗如雨。巴老身上也总是出很多汗,生出痱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空调还是奢侈品,笨重的空调很耗电。即使在巴老家中,也只是书房里装有空调。只有到了特别闷热的午后,书房的空调才会转上几个小时。有时我们劝巴老多开一会儿空调,他总是说:“不要多开了。太费电。”


7月12日北京图书馆展出《冰心文学创作生涯70年展览》,冰心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听说展览开幕那天很热闹,我写信向冰心奶奶祝贺。在上海期间,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写一封长信向冰心奶奶讲述巴金爷爷的近况。同时选几张巴金爷爷的照片寄给她。冰心奶奶写给我的信总是以问候巴金爷爷为主,巴金爷爷也非常惦念挚友冰心。每当我收到冰心的信,总是迫不及待地读给巴老听,巴老总是听得很仔细,边听边点头。


这一次,冰心奶奶给我写了这样一封回信,信中说道:


香香:

你真乖,常来信报告爷爷的消息。我听了萧乾爷爷的话,今天才去买“空调”,钢钢(冰心外孙)跑空调去了,不在家。兹寄上四张信封,上面印了不同的图章,你们自己挑吧。

那天到是真热闹,(我还是晚去一点,演讲都没听见,只是去了半个钟头,已经头昏脑乱),你是听谁说的?

……

巴金爷爷为什么不开空调了?那不是白买了吗?人老了,就图几天的舒服吧!我们这里只有35度,我已经受不了了,更兼每天都有人来,远道来的,又辞不掉,就近托人刻了一枚图章“是为贼”是自恨“老而不死”的意思,要死也不容易!问爷爷一家人好。

冰心    

七、十九、一九八八

注:“是为贼”图章是由冰心的老朋友胡絜青请人刻的。典出《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冰心奶奶说:“巴金爷爷为什么不开空调?那不是白买了吗?人老了就图几天的舒服吧!”其实,冰心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她的家中还没有空调。这一天北京的气温已经高达35度,她的身体也感到不适应,信中她说:“我听了萧乾爷爷的话,今天才去买空调。”想到即将安装的空调,想到可以享受到的凉爽,冰心惦记起巴金来。现在空调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刚进入夏天,家家的空调就转了起来,而在1988那个年代,我们可敬的老作家们还要忍受夏天的酷暑!

《愿化泥土》是巴老《随想录》中的一篇短文。对于这篇短文,巴老曾经这样写过:“我喜欢这篇短文,它写出了我的心。”(散文集《愿化泥土》前记)冰心也很喜欢这篇文章。所以这一年,当我向她请求墨宝时,她把文章中的这段话当做警句送给我,并写了这样一段话:“希望你因为写的是巴金爷爷的警句而喜欢它。


这就是那一年冰心奶奶给我的墨宝,我非常喜欢。二十多年来,它见证了冰心、巴金两位世纪老人的真挚友谊。


1987年《收获》杂志创刊30周年,为了纪念杂志的创刊,《收获》杂志的所有同仁在那一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采访了很多三十年来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作品的作家,很多作家为杂志写了纪念文章。我深感那些活动意义非凡,特别希望文学馆能够记录下《收获》所做的这些。我写了一份拍摄计划,文学馆领导很支持,可是一算账,依然是那个问题:文学馆没有钱!计划只好泡汤,我很难过!《收获》杂志没有举行什么盛大的纪念活动,而是印制了一本精美的《收获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册》和一本《文艺日记》。1988年8月初的一天,巴金爷爷把纪念册和《文艺日记》送给了我。当我接过《文艺日记》的时候,我惊喜地看到《文艺日记》的扉页上巴金爷爷已经写着:“送给魏帆”几个字,更让我激动的是日记本首页上,巴金爷爷写了这样一大篇文字:

我写什么好呢?我想起了我在四十几年前写的几句话:使自己和人们的心贴近,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温暖和见到的光明分给那些需要它们的人。我们纵然不能点一盏灯给走夜路的人照亮山道,却不妨在路旁放一缸水,让口渴的行路人歇歇脚,饮一口凉水,再往前走。文学是团结人的。

写给

魏帆

巴金       

八八年八月一日  上海

想着在那个闷热的伏天,巴金爷爷伏案在那个写《随想录》的小桌上,挥汗如雨、艰难地写下这些文字,我非常感激。我珍藏着这个日记本,我舍不得用这个本子记日记,我请很多老作家在上面留下了墨宝:曹禺、冰心、柯灵……数十位老作家把他们对文学的感悟留在了日记本中。现在这个珍贵的日记本,已经永久地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


1988年,还有很多很多难忘的记忆,那一年永远留在我心里。


写于2014年7月


      原刊《点滴》2014年第5期

注:

魏帆:巴金好友马宗融(1892-1949)的外孙女。当时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




巴金故居| 公众微信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分享 | 藏在巴金故居里的春天

品读 | 巴金:《第四病室》第七章(上)

品读 | 巴金:《第四病室》第七章(下)

品读 | 周立民:巴金的病和他的晚年创作

分享 | 打开这份书单,看看他们都在读什么?

编辑:茹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