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钢花里飞出工业史诗

东篱 安徽日报 2022-06-08


两个事件

1953年9月16日,下午18时05分,在众多欢呼声中,原马鞍山铁厂改建的第一座高炉——2号炉流出第一炉铁水,如一条“火龙”奔腾而出。


时间拨到近70年后,2022年5月19日上午10点整,同样的地点,在马钢炼铁总厂高炉一分厂4号高炉出铁场平台,工人使用遥控器启动了开口机。随着机器钻杆的转动,高炉出铁口被缓缓打开,同样一股火红的铁水喷涌而出。


2号炼铁炉是源头

“马钢最早的出铁高炉正是原马鞍山铁厂的2号炼铁炉。”谈及高炉炼铁的历史,马钢炼铁总厂厂长聂长果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流出的第一炉铁水。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2号炼铁炉出铁的次日,即9月17日,《安徽日报》便在头版上刊登了题为“二号炼铁炉昨天开始出铁”的报道。

1953年9月17日,安徽日报报道中写道:经过十多个钟头的光景,第一炉铁水像一条巨长的火龙,沿着出铁口奔腾而出。当时,炉子面前火光四射,在场的人们,无不为祖国钢铁生产战线上又增加一座炼铁炉而欢欣鼓舞。

“每一个高炉的建成都离不开前面的高炉建设经验,4号高炉传续了9号高炉的火种,9号高炉是毛主席亲临过的,也是在更早前小高炉的建设基础上建成的。2号炼铁炉可以说是所有高炉的源头。”聂长果说。


智能机器代替人工

“从安徽日报1953年的报道中可以看到,许多年前,高炉作业都是人工,使用的工具也简单,比如高炉开口都是人工打铁钎,近距离作业,危险性很大。”


在马钢从事高炉作业二十余年的高炉炉长高广静一边盯着中控室的电脑屏幕,一边向记者介绍:“2020年,马钢炼铁集控中心建成,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炼铁一体化智能管控,并实现10km以上的远距离生产操控。现在炼铁基本都是智能化设备,很多操作通过电脑操控系统完成,生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精准度都提高了。”


据介绍,目前,马钢炼铁集控中心其覆盖产能规模之大、集控距离之远、工序产线之齐全,全国少见。


不论是近70年前的2号炼铁炉,还是现在的4号高炉,他们流出的火红铁水如同“钢铁食粮”,不变其“使命”,被运送到马钢的各个厂区,供应生产,最终“百炼成钢”。


发生巨变的,则是高炉的更新换代,是生产设备的逐渐智能化,是技术更迭的日新月异,无一不折射出安徽工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徽工业的“变”

从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建起号称“江南一枝花”的马钢,到铜陵有色建成新中国第一座铜矿、第一座铜冶炼厂;从改革开放初期家电产业的蓬勃兴起,到上世纪90年代奇瑞汽车一鸣惊人,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从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到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崭露锋芒……安徽工业于一穷二白中起步,一路砥砺前行、与时俱进,书写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蝶变”的精彩华章。


作为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诞生了一批量子产业的“探路者”。从跟跑到领跑,2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团队在量子通信赛道上刷新出一个又一个世界新纪录。


2016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其他单位,研制成功的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星地量子通信,首次实现了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通信;同年年底,中科大作为项目主体承担建设的国际上首条远距离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全线贯通。基于“墨子号”和“京沪干线”,我国得以率先构建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成为近年来国际量子信息研究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2017年12月17日,安徽日报刊登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和他的团队“誓攀量子科技之巅”的报道。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安徽工业的“变”,历经数十载风雨,数十载沧桑。


从1949年到1957年间,安徽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建立国营企业、扶助私营工商业等多项重大措施,经济社会面貌天翻地覆。


二十多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江淮大地的澎湃活力,安徽工业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时间天开地阔、生机无限。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个私经济、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纷纷蓬勃兴起,国有企业也释放出新活力。


此后,家电产业和汽车产业日渐成为安徽工业的重要支柱。“轻工大省”、“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等名号享誉全国。

 

时间进入21世纪,我省相继实施县域经济、轻工大省、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等重大战略,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动力、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狠抓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安徽精品、工业设计、民营经济、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五个一百”等一批特色工作,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优势产业特色鲜明,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大幅增加,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带来工业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近年来,安徽工业发展的“成绩单”可圈可点,亮点频出,惊喜不断。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从第一炉铁水的流出,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再到量子通信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数十年来,安徽工业在历史的年轮上刻下了深刻印记,走过了一路向上的闪光轨迹。面向未来,安徽工业必将继续乘风破浪,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新境界、闯出新天地。 


出品: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监制:顾群 杨飞

统筹:史力 朱卓

文字:汪国梁 贾克帅 陈婉婉

制图:张雨秋

编辑:马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