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枚手印的力量有多大?

东篱 安徽日报 2022-06-08



那一声惊雷是如何摁响的?

  

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寒意逼人,18位饥肠辘辘的农民,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


自此,中国农村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1979年8月8日,《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凤阳县在农村实行“大包干”办法值得提倡》,报道中提到“凤阳县今年夏收夏种的大好形势,是解放后从来没有过的。出现这样的好形式,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但实行“大包干”办法是个重要因素。”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9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大包干”以后,广大的安徽农村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1981年4月26日,《安徽日报》二版刊登《包产到户后的新事物》一文。报道中介绍了“六安地区社员联办企业的问题”。



“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的大包干签字室时这样称赞。


改革石破天惊,农业农村活力迸发。


“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0821元增加到2019年的15416元,从全国第18位上升到第12位。


△ 小岗村。(来源:视觉安徽 范柏文 摄)


惊雷之后,中国农村改革的脚步再也没有停歇。

   

截至去年底,安徽省七成以上村开展“三变”改革;超半数耕地流转规模经营;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总数均位居全国前列。



一个村庄的变化能有多大?


六年,大湾村的故事传遍了世界。今天,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不仅感叹:“山乡巨变”!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2016年,记者第一次前往大湾村采访,只见狭窄曲折的土路通向破败的村民组,老屋中的土墙常年烟熏早已一片漆黑,贫困的村民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那时候的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 


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当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在大湾村与乡亲们话家常、谈发展,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在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他强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巧干加实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从泥墙破瓦的老屋,到施工新建小楼,再到四处修建的旅游设施……此后每年,记者都会重访这个村,而每一次,记者都会为它的变化感到惊喜。


2020年大湾村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157.89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5776元。


“2016年总书记到我家来问我年收入的时候,我告诉他只有3000多元。如今,我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加上在茶厂务工的收入、村里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下来,就有4万多元收入。”甩掉“贫困帽”,如今的陈泽申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 大湾村。(来源:视觉安徽 陈力 摄)


一滴水映照整个太阳。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5年脱贫攻坚,2020年,安徽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父辈们的大包干解放了生产力,掀起了改革浪潮,我们呢?”——这是新时代出给新一代的小岗人的命题。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余山,是“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在外打拼多年后,2014年他辞掉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家乡发展。

    

从孜孜以求温饱到招大引强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小岗人大踏步奔向富强;300多公里外的大别山深处,金寨县大湾村群山叠翠、竹海绵延,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小山村的巨变每每令人惊叹。


△资料图(来源:视觉安徽 高德升 摄)


梦想与改革,始终相伴而行。


安徽继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总结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经验,形成安徽作法、安徽方案,推动土地规模化改革,深入推进“两改革一发展”,推进农业“大托管”改革。启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抓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一条底线性任务。坚决守住这一底线,安徽持续完善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网格化监测帮扶,及时开展针对性救助帮扶,持续做好产业就业帮扶,筑牢防止返贫保障网。完善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五大提升”行动,继续做好产业就业等各项帮扶工作,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增强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发展动能。

     

△资料图(来源:视觉安徽 肖本祥 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安徽必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途中,续写更辉煌的篇章。


出品 | 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监制 | 顾群 杨飞

统筹 | 史力 何珂

文字 | 史力 罗宝 袁野

编辑 | 王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