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徽非遗里的“龙元素”

安徽日报 2024-03-30



















今天是大年初二

安徽日报推出的

“寻龙记”系列

已经来到了第四期


今天“龙”重登场的是

安徽非遗里的“龙元素”



徽州板凳龙


潘成 摄

徽州板凳龙主要流行于休宁县流口地区,起源于明代末期的乡村民俗传统舞蹈活动。因其龙身由一条条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而成,故名“徽州板凳龙”,流传至今已有500余年。


樊成柱 摄


《休宁县志》记载,休宁城乡一向有舞龙活动,每逢春节及其他喜庆节日,均舞龙灯庆祝。龙的形式有板龙、草龙、滚龙3种。舞龙时,鼓乐伴奏,鸣放爆竹,人山人海,场面壮观。川湖乡的板龙最长,共有300节左右,附近6村,按男丁每丁出板龙一节,又称“人丁龙”。



宣城龙村湾龙灯



龙村湾龙灯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有着十分严格的节目流程和表演形式。每年村里会扎制两条龙灯,一条是黄色的老龙,另一条是青色的小龙。龙灯扎好后,要放在村子的龙王庙里,到了腊月二十八,再举行点光仪式。


 李晓红 章念东 摄


龙灯的演出内容主要有,玩四门、蜻蜓喝水、老龙卧窝、玩公场、老龙翻山。这其中最让人惊叹的,便是“老龙翻山”了。龙灯所翻越的“山”,实际上是21张方桌,叠加成约6米高的“山”,在最上方的一张桌面上置方凳作为山的顶峰,专为龙头设置。当龙头登上方凳时,也是龙灯舞到了最高潮、最精彩之处。



泾县蔡村镇滚龙




蔡村镇滚龙,起源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征,是艺术创造的产物,它集狮头、蛇身、鱼尾、凤爪于一身,汇勇猛、灵活、友善、高贵于一体,综合了人民的理想、愿望、智慧和力量,象征吉祥与幸福。


在泾县蔡村镇,村民绘制竹龙。徐旻昊 摄


龙灯由蔡村镇民间手艺人手工制作而成,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66米长。舞龙时,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巨球作为引导,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蔡村镇张灯结彩舞龙灯庆祝新年,把浓浓的年味送到群众身边,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潜山痘姆龙窑




痘姆龙窑形似卧龙,长达百米,依坡而建。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形成一条长长的隧道,窑底呈鱼肚状,中心高、两边低,截面呈圆拱状,便于火焰流动。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以当地纯净而细腻的红、黄粘土为原料,由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主要工艺环节构成,经过14道工序方可完工。2021年,痘姆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鼎盛时期,痘姆乡曾有万人从事陶业,陶器一度成为朝贡珍宝和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据《潜山县志》载,唐代诗人李白曾赞舒州(今潜山)酒具:“舒州杓(即陶瓷酒具)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



下一期

带你来看看

这里的”龙“吧!





















寻龙记

往期回顾

• 🤩这里有龙!龙!龙!龙!

• 🤩继续接龙!🤗🤗🤗

• 含“龙”量超高!快~来~看~


文字:琚常佳 综合安徽日报客户端、视觉安徽、安徽文旅微信公众号等部分素材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辑:王嵌

你会喜欢


龙年到,安徽日报给您拜年啦!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你知道这些词怎么读吗?
这些安徽人在央视春晚现场!
安徽最高温直冲22℃!初六迎冷空气,气温骤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