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9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许晴李冰冰们为什么不停拍英语烂片? | 徐元

徐元 枪稿 2020-09-07


现如今的中国市场,中外合拍片和中资外片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大多具有几个特点:题材谜、质量烂、票房差、说英语但主要资方在中国。


而且,它们还十分祸害演员。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健康的产业模式欣欣向荣呢?


今天,枪稿的专职潜规律分析师徐元,就将为大家解析合拍片和中资外片的种种。




许晴李冰冰们为什么不停拍英语烂片?


文 |徐元


作者简介:曾供职多家电影媒体,做过记者、编辑、主编。虽然看电影不多,但是仍然蝉联影向标年度十大勤奋影评人之第十名。



上周是李冰冰(《谜巢》),这周就轮到了许晴(《24小时》),中国女星仍然在比赛式地拍着英语烂片


虽然有零星几部的A级制作,如《钢铁侠》和新版《金刚》,但我们的大花小花们,大多参与的都是《白幽灵》(刘亦菲)、《勇士之门》(倪妮)、《谜巢》之类的B级片。这些电影,每每剧情漏风、表演尴尬,稀糟得糊不上墙。而且,就算是那几部A类大片,成色也相当寒酸。


可是,为什么她们还是接二连三地飞蛾扑火呢?

看海报,识烂片。


是坊间所谓的“增加中国面孔以吸引更多中国观众”吗?当然不是。没有了范冰冰,钢铁侠和他的“复联”更卖座了;而李冰冰领完便当之后的《生化危机》,更创造了进口批片的中国票房纪录。


那么,是图一个“合拍片”——亦即不必担心进口配额,还能享受国产电影的分账待遇——之资质吗?似乎是这么个道理,不过仔细研究,又会发现,其实也不是


因为敝国官方的“电影合拍”认证门槛极高,要求不但主要演员是中国籍,而且剧情要跟中国密切相关、影片的“地理”也需有大幅在中国、还要展现“中华文化”,只有这些条件一一满足,并且在得到有关主管部门(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及电影局)审批之后,才能够获得国产片资质(而其他国家一般以投资额及剧组工作人员数量为标准)。

《狼图腾》这种才是根正苗红的合拍片。


所以,近些年来,不少有中国演员参与的外语片,最终的公映许可证上,都是“电审进字”号,比如许晴先后参与的《环形使者》和《24小时》,身份都是进口买断片


换言之,主管部门对于“合拍”资质的排查很严格,并非在卡司中加入中国面孔就能过关。最典型的,莫过于乐视投资、余男任女主角的《敢死队2》,曾被广电领导作为反面典型公开批评过。

不幸成为反面典型的《敢死队2》,乐视嘛。


既然启用本土演员不能保证票房,又不能拿到合拍准生证,片方的真实目的就相当耐人寻味了。不过,一言以蔽之,其实这是一种“打卡”思维。


最近七八年来,《谜巢》一类的伪好莱坞片,主要操盘手其实大多是中方资本。而在好莱坞、或者说“外好莱坞”圈子里,长期一直密布着大把的制片人和他们的制片项目,中国既有资金又有市场,彼此也就你侬我侬起来了。

《谜巢》这类伪好莱坞片都是中方在操盘。


而在之前数十年的时间里,在“国际合作制片”领域,德国是很多英语B级片的金主,因为德国的合拍政策较为宽松,再加上德国税法又有给电影投资大幅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条款,何况德国本身长期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第二强国日本,则由索尼和松下分别一度买下了好莱坞八大制片厂中的哥伦比亚和环球)。所以,好比在中国卖座疯狂的《生化危机》系列,就一直是以“德国电影”身份进口的。

出品单位:德国康斯坦丁影业公司。


此消彼长,中国正在快速赶超德国。于是,如今无论是腥膻剥削的B级片(《疾速追杀》《大海啸之鲨口逃生》),还是优雅另类的艺术片(如《荒野猎人》《爱乐之城》),东家名单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名字。而当上老板,除了要在影片片头秀一发中国特色的厂标动画外,在演员阵容里塞下一二个华人,也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在奥斯卡大放异彩的《荒野猎人》和《爱乐之城》也有中方注资。


世界是男权的,电影是男权的,好莱坞是男权的,中国电影当然也是男权的。


在中资外语片里加入中国女性角色,也就是以上种种状况的汇总体现:动作片主打男星和男观众,女角90%都是花瓶。因此,不管金主出身哪里,男主角都要保证是好莱坞明星(美加英澳国籍的中年白人为主),配角里则应该有黑人、墨裔,而女角则不妨请一位来自远东的美人

范冰冰在《X战警:逆转未来》中算是花瓶得比较炫酷了。


就这样,中国的女星参与了梦寐以求的国际合作制片,而中方制片人也得以一亲芳泽,于是宾主同乐,皆大欢喜。(反过来看,历年的成龙电影里,就出现了很多洋美人,道理一样)


不过,在这几方共赢的局面里,大抵是没有太多考虑到观众的感受。


特别是那些主要操盘者是中方公司的影片,如《大海啸》《极致追击》《谜巢》等,其不土不洋,非驴非马的赝品品质,甚至比那些坦荡荡直愣愣的国产烂片更讨厌。而且,蕴藏其中的“中国人傻钱多速来”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情绪,还会特别有效地损耗大家的民族自信力

对了,《极致追击》还祸害了你们喜爱的吴磊弟弟。


而另一方面,虽然最近几年,这类电影已经不太能够糊弄到中国观众了——真正好莱坞六大公司出品的大片,其实也慢慢在中国遇冷了——可是,它们似乎还在稳定地出现。原因无他,由于这些项目多数是傻子和骗子的结合,很多都是难产、烂尾(活该!)了很久的产物,能够最终成为一部“电影”,已经算是十足造化了(想想那部我们久闻其名却恐怕永远也难以一睹真颜的《人鱼帝国》吧),市场机制的反馈,总是会滞后一些


何况,此间盛产土豪,有志于泡女星、拍大片者,大约还是不乏其人。在老外和观众两头间闹笑话,估计今后还会陆续再有。而除了能解决一大把好莱坞二线工作人员的就业,基本上没有多少价值

《人鱼帝国》里还有咱们的大幂幂呢。


合拍,一直在世界影坛长青。现如今,一个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供养了五大洲四大洋多少艺术电影作者?——哈内克、肯·罗奇、达内兄弟、科恩兄弟、阿彼察邦、侯孝贤……都要感谢这位恩主


而从《末代皇帝》《敦煌》《霸王别姬》《大话西游》再到《卧虎藏龙》《英雄》《可可西里》《功夫》……中国电影史上,有着太多的合拍的功劳。而三十年河东河西,2016的《血战钢锯岭》、2017的《英伦对决》,缺了中国东家,恐怕都难以成型。

最早的合拍片历史可以追溯到《末代皇帝》和《敦煌》。


不过,在当下中国电影纷纷迷恋好莱坞工业乃至“重工业”)、类型片法则等等的前提下,《末代皇帝》乃至《可可西里》的时代里,那种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化彼此交流、交好的局面已经基本荡然无存。特别是我们突然富裕之后,骄横粗鄙的那一面,已经深刻影响到了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电影领域也无法独善其身。合拍,非但不再是文明文化的交流,反而成了某种装裱攀附的游戏。

如今,合拍片远没能实现文化交流,反而成为装裱攀附的游戏。


劣质合拍片,既败坏了“西片”的形象,也给“国片”蒙了羞。中国电影人,同时在国际上有了Bad Boss和Easy Girl的两重身份。


惟愿市场本身的净化作用,能够逐渐淘汰它们。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