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打工人”变正能量,才是打到打工人的脸上了 |大宝剑专栏

摩诃宝剑 枪稿 2021-03-31


充满丧感的自嘲语“打工人”摇身一变,成了正能量新词汇。


倒是暗合了这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时代特征。


*今日二条是我们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打工人电影集锦,欢迎转发收藏。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文|大宝剑


作者简介:难道我会如来神掌也要告诉你?


《铁人》(1981)安杰伊·瓦伊达导演里的“打工人”


01



在2020年“幸好我生在了中国”、“国外抄作业都抄不会”、“吊打印度、梧桐湾湾”、“中美之间必有一战”这样的战狼情绪里,“打工人”冒了出来。


多少有些不应景。


因此,国家级媒体试图为“打工人”定调子,央视新闻的《早安,“打工人”!》里说,“打工人”流行的背后,正是年轻人为自己的梦想埋头做事。


《桃色公寓》(1960)(比利·怀尔德导演)里的“打工人”


我们都知道,并不是这样的。央视新闻可能也知道,但是节奏只能这样带,也必须这样带。


对别的事情,可能管用,带一带节奏,不明真相的群众可能也就将信将疑了。还不信,就把爱国的大义拿出来,把民族复兴的大义拿出来,不信也得信,由不得您不信呐。


不过,“打工人”例外。因为,“打工人”早已对梦想这个玩意免疫了。


《罗塞塔》(1999)(达内兄弟导演)里的“打工人”

02



带节奏的,不止喉舌。


资本家,也喜欢管自己叫“打工人”。一些已经算得上资本家的自媒体,也在说“打工人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


有人可能猜测他们的动机不纯,是在帮政府引导舆论。我倒觉得没这么复杂,要知道,资本家是真心觉得自己委屈的,自己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全世界飞来飞去,可辛苦了呢,不是“打工人”是什么。“打工人”自然是真正的“乐观主义”,总不能反了不成。


很久以前,咪蒙曾经写过一篇讲员工应该为老板拿外卖的文章,里面的观点“打工人”肯定不会认同,然而,很多公司的高管却是非常认同这一篇的。


所以,千万不要对人的同理心有过高的期待。人在什么位置,就会怎么思考,屁股决定脑袋真是一点也没错。


《疯狂店员》(1994)(凯文·史密斯导演)里的“打工人”


03



这些天,我在想,再荒谬的谣言仍然有部分的真理存在,这部分的真理就藏在人们的期望中。人们期望某件事发生的时候,听到谣言想都不想就会信以为真。


因此,反驳谣言多少会有点徒劳无功。有时候,人们要的不是真相,而是情绪。


比如说,人们想知道的并不是目击蛋炒饭的人怎么还活着,怎么告诉别人的。“蛋炒饭”符合人们的预期,释放人们的情绪,人们就愿意相信“蛋炒饭”,人们甚至觉得自己亲眼看到了“蛋炒饭”。


流行词语也是如此。“打工人”这个词语流行,正是因为它击中了大众情绪的软肋之处。至于一些更为理性的东西,根本就不想听,也不愿意去想。


一击即中。


只有一击即中才能流行啊。


因此,“打工人”这个流行词里有着远比现在看到的要重要得多的东西存在。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弗拉基米尔·缅绍夫导演)里的“打工人”


04



有人认为,“打工人”这种沮丧的情绪,和中国当下上升通道被封死有关,和中国阶级固化有关。


当然也对。当一个社会处于全面上升期时,上升所带来的红利足以掩盖内疾。当大家都有梦可以做,而且确实也能梦想成真时,大家忙着的是做梦,而不是抱怨。而当上升受阻,红利渐渐消失,梦就醒了,内疾也就发了,各种矛盾也就表现出来了。


然而,这并不足以完全解释“打工人”情绪的出现。很简单的比较,很多已经从“全面上升期”退下来的国家,也并不会全面爆发“打工人”的情绪。那些已经不做梦的异域的人们,依然岁月静好着。


最近我在看电影《走出荒野》的同名小说,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谢丽尔.斯特雷德在现实生活里的职业是服务员。她只不过干了几年服务员,积攒下来的收入就已经足以支撑她走一太平洋屋脊步道了。


我进而想到,国外电影中,很多主角的职业,都是非常底层的。《我,花样女王》里的妈妈,算是蓝领吧,她的收入却可以支持女儿玩花样滑冰。


而国产电影,很少会看到类似的,底层民众靠自己的收入,就可以去逐梦,不管是逐梦演艺圈还是逐梦别的什么圈。


《我,花样女王》(2017)(克雷格·吉勒斯佩导演)里的“打工人”


05



电影可以是照见生活的一道光。


即便电影和现实生活有出入,可是凭我们对墙外世界的一知半解,我们大概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普通人,蓝领,工人,打工人,的确是可以靠自己的收入过体面的生活,顺便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而对墙内的我们而言,就算阶级的天花板可以被击穿,就算阶级可以顺畅的流通,如果底层人民不能逐梦,那么能实现梦想的,终究只能是一小撮人,站在金字塔尖的一小撮人。


或许,这才是“打工人”这种悲观情绪的由来。底层民众受制于生活本身无法动弹的痛苦,在社会全面上升期被掩盖了,或者说,人们都以为它只是暂时的痛苦。直到阶级流通的放缓,直到阶级固化成水泥,这种痛苦才真正切切的表现为痛苦,表现为永久的痛苦。


这样的一种大众情绪会流向何方?


可能会是很可怕的地方。也可能会让这个世界变好一些。谁知道呢。


有一些人已经在背诵教员的“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了。


又或者,“打工人”会让政府正视劳工权益,正视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和必要性吗?


《天注定》(2003)(贾樟柯导演)里的“打工人”


06



自称“屌丝”是“自我矮化”,而“打工人”其实并没有贬低自己,“打工”又有什么可“矮化”的呢?它只不过是道破真相而已。


这个真相是关于阶级的真相,是关于权力的真相,而最重要的,是关于梦想的真相。


一个庞大的阶级抛弃了幻想,认清了真相,那么,接下来就是行动了。他们会做什么呢,他们会失去什么呢,他们能挣脱身上的锁链吗?他们将去向何方?他们将建立起什么?


别的我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我知道,梦已经醒了。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夺命金》(2011)(杜琪峰导演)里的“打工人”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相关回顾:

搬石头砸脚!美国大片在中国的好日子到头了吗?|大宝剑专栏

不让自杀,就是跟伟大复兴对着干啊|大宝剑专栏

一块红布和五条人,他们唱响了这个口是心非的新时代|杨殳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