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国产影视里的女性角色为什么都这么稀烂无比?

枪稿 2021-09-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壹条电影 Author 壹哥

下文转载自友邻号“壹条电影”,言辞辛辣,观点激烈,和“枪稿”一贯的纸媒大叔型文风略有差异。


但我们认为,即便有一定的过激之嫌,这仍然是一篇掷地有声、言之凿凿的好文章。





中国影视女性角色之困


文/壹哥



标题列得很大,但思来想去,这就是我想表达的。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电影、追剧的时候,会不会特别去注意女性角色如何如何,不过很多人应该能意识到,现在的电影市场,女性观众占比非常高,而且是越来越高,这其实就让我很好奇一个事儿:


我们的女性观众,是怎么看待现在大银幕和小荧屏上,这些稀烂无比的女性角色的。


稀烂无比。


这是我这半年左右,看片追剧一个最直观的感受之一。


直到昨天看过言承旭、任素汐主演的新片《有一点动心》,我对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之刻板、工具,骨子里的厌女基因,有点忍无可忍了。


事实上,中国影视的女性角色之困,就像已经被反复讨论过多次的中年女演员之困一样,都不是什么新问题,只不过最近几年,随着女性独立成为重要的时代思潮,这问题被大家拿出来当回事儿了。


而时代越是进步,越映照出我们这些电影和剧集在女性角色塑造上,或鸡贼、或笨拙、或无能的落后与保守一面。


陈嘉上执导,言承旭任素汐主演的《有一点动心》,豆瓣评分仅为4.7分


很多时候看美剧,会感叹其中的女性形象之丰满、之真实、之贴近时代,我本来想的,也是对比一下中美影视作品女性角色的差距。


但动笔之后又觉得,中国影视的女性角色之困,还需要对比才能体现吗?


我选了过去半年几乎所有热门的国产院线新片,和去年到今年的几部热门国产剧,通过观察这些最主流、最受欢迎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我们大概可以梳理出目前的影视创作中,女性角色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


一路看下来也能发现:


很多时候,女性角色的边缘与功能化,都不是那部作品的主要问题,甚至连问题都算不上。


我想,这才是最让人心情糟糕的地方吧。



01 工具人



以主要女性角色作为纯辅助的工具人,在这个女性崛起的时代,其实不太多见了——就像《唐探3》中那个被围殴的可怜小护士,同样也只做为一个偶发的个例存在。


如果选一部热门剧集,去年的《我是余欢水》,算是一个女性角色工具人的代表。


从妻子、女领导再到女知己,三个女性角色的人物线,都是为了辅助男主余欢水的个人变化与成长,每个女性形象都是刻板而单薄的,甚至有些禁不起推敲。


不过,这个剧的工具人属性并非只针对女性角色,而是除了男主之外的全员工具人,所以我并不把它视为专门针对的讨论对象。


如果要选一个这半年来,女性角色的工具人代表——也可以说是女性演员的工具人代表——那绝对非刘浩存莫属。


出道以来迅速拿到三部高口碑代表作,作为新人是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不过细看的话,刘浩存的三个角色,都难掩尴尬。


《一秒钟》里的刘浩存虽然灵气动人,但与全片画风格格不入


应该说,张艺谋的两部新片,从《一秒钟》到《悬崖之上》,电影本体如何我之前都有聊过,只是看刘浩存的角色,说实话都有很强的格格不入感与符号感。


先是格格不入。


《一秒钟》的刘闺女,《悬崖之上》的小兰,这两个角色其实都给我一种游离的观感。细想想,既有剧本的原因(比如小兰在电影后半段就基本消失了),也有选角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刘浩存其实并不太适合这两个角色。


从声音到外形,她身上的稚嫩与现代感,都不足以让她撑起这两个身处大历史之中的复杂角色,但为什么老谋子会选择她呢?


这就要提到,符号感了。


刘浩存身上满满的少女感,使她得以被万里挑一,但同时也让她成为了一个标准的花瓶。


这种工具人身上的符号感,最终在《一秒钟》片尾梳起辫子的刘闺女,和《悬崖之上》片尾留下眼泪的小兰身上,达到顶点。


《悬崖之上》中的小兰一身稚气,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历史沧桑中的复杂人物


而在《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刘浩存的观感显然要好很多,这当然是因为和角色的契合度够高。


不过,她这个马小远的角色,也依然摆脱不了工具人的设定。


性格天使,没有起伏,她的存在,从出现到死亡,都是完全服务于男主觉醒与成长的硬设定。


事实上,类似刘浩存这样的纯花瓶,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太多见了。


一方面,女性崛起带来了更多超越花瓶的女性表达;另一方面,流量和网红的兴起,也使得发现一个“合格花瓶”都变得极有难度。


所以,对于将女性角色完全工具化的处理,我态度上并不怎么反感,只不过,这的确不再是时代主流了。



02 男性凝视



如果说纯花瓶的工具人现在已不多见,那么男性凝视下的女性角色,或许才是当下影视作品的常态。


这里的类型重灾区,就是喜剧和爱情。


开心麻花的直男喜剧,就是最典型的男性凝视。近一点的,去年跨年那部《温暖的抱抱》,李沁饰演的宋温暖,设定是明明有才华有颜值,却甘在幕后为渣男写歌的傻白甜,打着元气少女的宣传口号,骨子里还是那种默默为男性付出的老套女性形象。


《温暖的抱抱》中李沁幼教式的浮夸肢体语言,写歌署男友名字、被抛弃后颓废低沉的设定,充满对女性的老套想象


到这个五月,这种男性凝视,在《你的婚礼》《我要我们在一起》《寻汉计》三部爱情电影集中爆发。


前两部算是标准的商业类型片,虽然口碑有差,但本质上,男性凝视的内核并无二致。


先看片名:


“你的婚礼”,背后含义是,女生的婚礼,就是男生的成人礼;


“我要我们在一起”,这七个字摆出来,就是最赤裸裸的男性凝视。


本质上,这样的电影背后就是满满来自男性的自我感动,甚至好笑的自我致敬。


女性角色看似平起平坐,其实都是处于失语的状态。电影传递的爱情观,依然还是“男主外女主内”那一套过时的价值观:


女生的形象永远是温柔的、体贴的、无限包容的、不断奉献的;


电影呈现的爱情模样,也不过就是“男生幼稚女生成熟导致错过”和“男生努力赚钱女生却只想要陪伴”这两种煽情模式。


故事要多俗套,有多俗套;女性角色要多刻板,有多刻板。


任素汐主演《寻汉计》,女主遭遇意外怀孕、前夫不负责、非婚生子女不能登记户口等困境,却未见电影对女主遭遇的不公有任何批判


至于《寻汉计》,虽然不是类型片,但骨子里的厌女情绪和前两部如出一辙,甚至变本加厉。


一个意外怀孕的女性,决定给孩子找一个冤大头爸爸。这故事出发点其实挺好,关于特殊政策下的女性困境,但整个故事又不敢去触碰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最终就只好拍成了一个全程别扭的成人童话。


你可以说,电影在呈现女性的卑微、委屈和逆来顺受,而这都是社会的责任,但当电影本体不见任何批判性,同时又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结局时,我能感受到的,就是厌女,骨子里的厌女。


抑或,就只是单纯的无能?


而在近期公映的这部《有一点动心》之后,最可惜的还不是国产爱情电影烂到底的现状,而是眼看着任素汐这样观众口碑还算不错的女演员,在一部又一部厌女电影中,将自己的好人缘消磨个干净。



03  伪女性视角



不过,在这样一个女性声音越来越响亮的时代,女性视角的作品的确正在成为主流。


今年两个爆款就是最好的代表,《你好,李焕英》《我的姐姐》。


关于电影本体我之前都有聊过,具体到其中的女性角色,着重看两个关键人物:


一个是妈妈李焕英,一个是姐姐安然。


《你好,李焕英》成为年度黑马,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女性视角的胜利,但本质上,我更愿意将这视为真诚的胜利。


《你好,李焕英》中的母亲,是只有付出没有自我的传统完美母亲形象


导演贾玲“拍给逝去的母亲”这个出发点,在电影中体现得很好,也是它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但当我们去仔细观察李焕英这个角色,就会发现,电影本质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伪女性视角。


母亲的形象,既是完美的,又是绝对符合传统价值观对母亲的定义的。


她年轻美丽,开朗乐观,无限爱女儿包容女儿,同时也会为了女儿和家庭,做出巨大的牺牲。在这个角色身上,只有别人,看不到自己。在各种母亲的标签和符号之外,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


《我的姐姐》,同样因为其女性视角,成为又一个年度黑马。


应该说,姐姐安然的形象,相比母亲李焕英,还是多了不少现实表达的,重男轻女、妈宝男、计划生育等热门话题也给电影添加了几分社会意义。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强调了,这部电影好不好看,没那么重要。


安然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但仍然难逃被消费与强行和解的结局


但具体到姐姐这个形象,还是得说,她身上被加入了太多来自导演和编剧的算计和心机。这种消费人物的投机心理,在给电影带来票房的同时,显然也对人物形象造成了极大伤害。


当时代阵痛和社会矛盾,最终因为疯狂煽情而变成了围观别人家的热闹,包括结尾的强行和解,这些都使得姐姐身上自带的批判与反思,消失殆尽了。


从电影到剧集,和男性凝视一样,伪女性视角操作起来,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比如《三十而已》。


先用围绕30岁都市女性的现实基调吸引观众,随后抛出渣男、小三的话题引爆讨论,最终放弃严肃表达而彻底走向狗血化。


《三十而已》的走红,更多是凭借名媛圈、小三等话题,而非最初立意的三十岁都市女性生存境遇


结果自然也是,热度有了,口碑没了。


这里面,最让我反感的,就是林有有这个“反派角色”的设定。


这样的史诗级小三,几乎就是按照中国人刻板印象中的小三形象复刻而来的,集齐了所有大众对小三的负面印象,被观众从出场骂到结局。


在对热度和流量的无脑追逐中,角色成了左右观众注意力的提线木偶,虽然渣男也被骂得很惨,但显然,相比之下,女性角色的牺牲总是更大的。


集齐国人对小三所有刻板印象的林有有



04  隐患



有人说,我们并不是没有好的女性角色。


这我同意,比如朱媛媛在《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中的妈妈和姑姑,就都立得住脚,让人信服;比如去年的热门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在女性平权表达和娱乐性的平衡上,也处理得还算不错。


也有人说,时代趋势如此,影视作品过去总是男人占主流,未来一定是属于女人的,现在的不足,只是必经的过程。


这我当然也同意,随着行业和观众的逐步成熟,工具人和男性凝视必然会越来越少,伪女性视角也会有去伪的那一天。


只不过,我的担忧是:


先不说女性角色大放异彩的那天到底何时到来,但热门影视作品对社会情绪和大众心理的影响,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深远。



意大利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在解读文化霸权时有过一个见解,简单总结就是:


文化霸权,往往是通过积极赞同来实现其目的和影响力的。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某种程度上,以男性居多、代表传统价值观的创作者,就是在用他们的“积极赞同”,来完成心目中的女性塑造。


母亲就是要奉献的,姐姐就是要牺牲的,女性就是要柔弱的、可爱的、默默接受男性呵护的。而坏女人更是不可容忍、必须被众人踩在脚下不得翻身的。


正是这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赞同”的影响,使得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复杂的、有瑕疵的、不完美的,及至最终有魅力的女性角色,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包括动作片,塑造强悍的女性,要么是这样绝对男性化的女汉子(《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中蒋璐霞饰演的机枪手佟莉身上已然不见女性特质


要么就是这样纯粹为满足男性意淫的女神(《特警队》)。


所谓正常的、真实的女性角色,尤其是主角,基本上就是缺失的。


而这里面的矛盾之处就在于,我前面提及的:


现在的电影和剧集市场,基本是以女性观众为主的。那么,当影视作品有意识地通过“积极赞同”输出影响,最终被“洗脑”的,不是男性,而是女性。


甚至可以悲观地承认这个现实:


国内这样男性主导下的文化霸权,因为存在太久,想要得到改变,难度其实非常之大。


《特警队》中金晨饰演的郭俏男,以飒爽又热辣的美女形象成为影片点缀



05  结语



有人可能会说,但凡有些生活经验的,谁不清楚多数影视作品中呈现的男性或女性,都是经过夸张和加工后的假象,很多人也的确就是看个热闹,不会被一部作品带跑偏。


但还是得说,我个人对此,并不乐观。


或许,就等到国内有一部真正女性视角的作品成为爆款,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吧。


希望那一天,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




编辑|徐元
排版|Owlet





THE END




相关回顾:“她综艺”一大堆冒出来,到底是在闹哪样?
你看你看,浪姐2里的玉女和荡妇|三九专栏
这部年度美剧能吊打所有大女主国产剧|杨时旸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