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届毕业生 | 邹翊杰:从编程“小白”到前端开发工程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办 Author 上海纽约大学招办


 



邹翊杰


家乡:浙江嘉兴

专业:计算机科学  互动媒体艺术


四年前刚进上海纽约大学时,邹翊杰还不确定自己会选什么专业。但有一点他很肯定的是,自己不会读计算机科学专业。“当时的印象是计算机科学虽然属于热门专业,但可能每天都要熬夜写代码,感觉有些枯燥。”


而现在,邹翊杰以计算机科学和互动媒体艺术的双专业毕业,并获得知名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的录用通知书,担任效率工程部门的前端开发工程师。


邹翊杰高中毕业于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当初选择上海纽约大学,是因为他十分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鼓励大家听从内心的指引,勇于尝试,不断探索自我,这一点很适合我的性格。因为我不希望学校把一切都安排好,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走。”



从毫无编程基础到获得创客大赛奖项


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通过学习覆盖六大板块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各个学科领域有了深入了解以后,最迟可在大二结束前选定专业。大一刚入学,邹翊杰修读了“算法思维”板块的核心课程“交互实验室”(Interaction Lab),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编程。


作为一门跨学科创新课程,同时也是互动媒体艺术专业的先修课程,“交互实验室”涉及电子元件、编程、数字制造的入门知识,鼓励学生跳出键盘、鼠标的“局限”,从更全面的角度思考计算机界面的创意开发。


邹翊杰(右)在大一上学期的互动媒体艺术期末秀上,展示自己的项目



“这门课让我爱上了编程,写几行代码,马上就能看到它呈现的效果,这个过程对我说是一种正向反馈,所以会激励我写出更多的代码,”而对邹翊杰来说,编程其实也是一种创作,“就跟画家用画笔去描绘心中的世界一样,我是用代码写出一个应用,实现自己的想法。”


除了编程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来自“交互实验室”课的老师XY Feng的鼓励,让邹翊杰下定决心朝着当初有些排斥的计算机专业方向发展。“虽然我毫无编程基础,但老师认为我学得很快,做出来的作品也很好。他鼓励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一直悉心指导班上包括我在内的没有太多编程背景的同学。他对学生的全心投入和不断鼓舞,让我觉得应该深挖自己在这方面的潜力。”


在课堂之外,邹翊杰积极参与科技创作实践活动,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并与跨学校、跨专业的优秀学生切磋交流。大一寒假,他和几位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组成团队,参加了首届上海大学生创客大赛,与沪上十多所高校的80多位选手共聚一堂,结合创新设计理念和前沿科技,打造兼具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产品。


邹翊杰和团队设计的“电子卡夹”,获得首届上海大学生创客大赛优胜奖



邹翊杰与所在团队设计出的便携式硬件装置“电子卡夹”,可以录入各类电子卡片的信息,让用户免去随身携带多张电子卡片的麻烦,并可以高效集中管理、使用、备份卡片。该作品在比赛中获得了优胜奖。“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校园参加比赛。当时的设计编程水平,和那些大三、大四甚至是研究生的选手相比可能要差一些,但我们的作品也获得了评委的认可。”



锁定对前端的爱


此后,邹翊杰接连参加了两届“hack.init创客马拉松”,以及“复旦大学创客马拉松HACKxFDU”,并在大三海外学习期间参加了“纽约大学创客大赛HackNYU”,不断积累实操技能和项目经验。这些比赛要求选手24小时连续奋战,开发出一个产品,再通过评审,比拼谁的创意和产品最好。和同队的伙伴们商量之后,邹翊杰选择前端开发的职责。通过一次次比赛,他积累了丰富的前端经验,这对他之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也产生了影响。


大三这一年,邹翊杰一直在纽约进行海外学习,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希望能实地感受它的城市氛围,一方面是纽约大学提供了覆盖广泛的海量课程。


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综合数字媒体”(IDM)项目,鼓励学生探索科技与创意艺术之间的融合



邹翊杰修读了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综合数字媒体”(IDM)项目下设的两门课程,以及5门计算机专业课。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隶属于“综合数字媒体”(IDM)项目的“网页开发导论”(Introduction to Web Development)课。


“它虽然是网页开发的基础课,但这门课的教授Heather Moore本身也是一名软件工程师,目前为多家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所以她传授了很多行业内的前沿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在邹翊杰看来,Heather Moore教授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在给学生上课,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业界前辈带着资历尚浅的开发者一步步学习成长。


虽然专注于前端开发的学习,邹翊杰还修读了“数据库”这门计算机专业课,希望能更好地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虽然我之后的工作不会直接操作数据库,但也需要和后端合作。做一个项目,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部分,也应该了解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内容。”这门课让邹翊杰学会从后端的视角来看前端开发,并为日后工作中与后端顺畅沟通、对接打下基础。



不只是一名实习生


除了学习和比赛,邹翊杰也在不间断地实习,希望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积攒经验。刚上大二,他就在名为“必果学院”(Bigger Lab)的一家科技教育公司实习,担任编程培训课程的导师;大二暑假,他在电商网站唯品会实习,做前端开发工作。


在海外学习期间的大三寒假,邹翊杰便开始找回国后的实习,经历了几轮面试,最终获得字节跳动前端开发的实习机会。“当时我已经确定自己毕业后会做前端工作了,平时空下来就会去学习、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喜欢字节跳动,看到他们在招实习生,马上就投了。”


大三暑期回国进入字节跳动实习后,邹翊杰很享受这里自由开放的工作氛围,同事、上下级之间沟通平等畅快,相处起来轻松融洽。“我不是很喜欢等级制度森严、每个人都毕恭毕敬的工作环境,那样可能不利于激发工作热情,实现高效创意的产出。”


他也像在上海纽约大学一样,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我只是一名前端开发实习生,但如果对产品有任何想法,我也会说出来。我认为不应该只关心分配给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而是应该全盘思考你能为整个团队、甚至整个公司带来什么。公司也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实习三个多月后,邹翊杰迎来了转正答辩,要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总结。他出色地完成了这次答辩,并获得留用机会。“我要阐述自己这几个月以来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工作规划等等,”在邹翊杰看来,整场答辩很像他平时在学校里做演讲展示,“这真的是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的强项,我只要像在平时课堂上那样,有条不紊、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邹翊杰和上海纽约大学学术英语课教授Glen Cotton合照



回顾大学四年,邹翊杰很感谢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让他踏上了入学前不曾想过的一条职业之路。“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核心必修课,我可能一开始就和计算机失之交臂了。这样的教学机制促使我去探索不了解的领域,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在被问及四年来自己的最大改变是什么时,邹翊杰说,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并决策的能力。他还记得大一刚进校时,每位同学都要回答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四年里希望能有何种收获。有的同学想结识更多的朋友,有的同学想通过四年学习,将来从事学术研究,“不管给出的答案是什么,你的目标都会得到尊重,”邹翊杰说,“在上海纽约大学,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做什么,走哪一条路。而是会创造一个环境,让你不断追问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推荐阅读

2020届毕业生 | 张珺安:再一次拥抱挑战

2020届毕业生 | 何梓晴:拥抱不确定性



关注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办公众号

了解本科招生动态





WeChat: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Weibo: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Instagram:  @nyushanghai

Facebook:  @NYUShanghai

Twitter:  @nyushangha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