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的今日与明天:关切上海当代都市议题 构想城市未来

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2022-11-08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图 | Promethee Spathis

观历史,上海一直都走在时代前沿。新旧交融,碰撞出闪亮的火花,点燃了新奇的想法,诞生了新颖的科技,孕育着新式的生活。对于上海纽约大学的学者们来说,上海是探究如何构建和提升城市未来的理想实验室。


上海是全球第三大城市,人口超2400万。据联合国估计,全球城市人口占比将从2018年的55%增至2050年的68%。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研究上海这样的特大都市样板,对全球数十亿人的未来具有参考价值。


共享公共大数据,攻克清洁能源使用难关,思考大自然对城市的意义,探究城市社区,上纽大教师团队密切关注着上海当代都市生活的重要课题,为重新构想城市的未来贡献力量。


数据之城


19世纪以来,城市规划大多着眼于城市发展的空间维度。如今,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研究人员可以从时间和信息等多维度视角近距离审视都市生活,比如观察某地在客流高峰时段的季节性变化状况,人们在工作日通勤和周末出游时选择的交通方式,抑或是一天内不同时段、不同年龄段城市居民的活动特征。


图 | Promethee Spathis


“上海的一切几乎都是瞬息万变的。信息随时流通,人口不断流动,早晚人口数据也不尽相同,”上纽大城市科学与政策助理教授关成贺如是说,“这将大大影响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包括道路交通、地铁网络和无人驾驶系统等。”


关成贺教授


从城市绿地、住房市场,到就医模式,关教授在他的几项研究中借助城市大数据把握这座城市的脉动。这些城市风貌研究逐步凸显出的城市数据基础设施——这一至关重要却又不为人留意的维度,吸引了他的目光。


关教授与非营利机构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同制定了“城市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体系”,管理各组织和辖区内数据分类、数据所有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方法。他们还提议建立一个城市研究数据交易平台,将数据定价标准化,并设法让数据点产生的利益惠及数据的制造者——城市居民。这项工作汇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级政策制定参与者,以及电子商务、土地管理规划和医疗保健等不同行业的100多名人员为之共同努力。


“如果我从上海到南京,这一出行数据属于上海还是南京?如果通信公司利用个人出行数据制作信息,需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报酬?”关教授说道,“我们可能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技术和数据结构,确保城市数据交换的公平性,这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教授认为,创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城市公共数据市场,也会助推城市经济增长。“城市数字化转型将促成价值几十亿乃至几万亿美元的产业,”他说,“它将成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清洁力量’。”


关教授还致力于建设上海纽约大学城市实验室。该研究平台将与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密切合作,将大数据真正运用于社区规划和政策建议之中。


他表示:“我们希望能够以全球视角解决中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并与世界分享我们建设数字智慧型城市的经验。”



新能源汽车梦?


在关成贺教授努力打造城市数据平台的同时,上纽大工程学助理教授陈志斌也在其专业领域探索如何合理运用城市能源。他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驾驶与充电行为,推动上海逐步实现淘汰燃油汽车的目标。该研究是与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研究中首次使用了上海道路上近万辆新能源汽车(含电池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时产生的数百万个数据点。


陈志斌教授


“在目前有关电动汽车行驶模式的研究当中,样本规模大多仅限于几百辆电动汽车,这当中还有很多样本是没有电池充电数据的,”陈教授说,“为了制定和完善激励电动汽车购买与使用的政策,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电动汽车的实际驾驶与充电模式。”


2011年,上海成为中国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随着鼓励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的出台,超过60万辆新能源汽车开始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陈教授借助数据集,可以仔细观察这些汽车的实际耗能方式、耗能点,乃至充电时的剩余电量。


识别电动汽车真正的运行模式,能够向全球政策制定者展示如何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将激励机制与环保目标相融合。这些模式也可以帮助区县、省市乃至国家层面的规划者更好地预测扩大电动汽车使用规模,对房价、公共交通结构调整、市政供电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图 | 2024届学生伍浩楠、李培榕


而令人意外的是,陈教授的有些研究发现与先前的假设并不一致。上海的混合动力车行程记录显示,驾驶员使用燃油的比重远高于许多先前研究的估值,这也使预期的减排效果大打折扣。陈教授和上纽大交通运输规划与工程博士生李智还发现,鉴于目前的驾驶和充电习惯,若用电动汽车完全取代燃油动力汽车,上海的发电量还需要提高至少30%。


陈教授表示:“虽然各地电动汽车驾驶员的习惯不同,我们的研究课题和思考方式仍有望给其他国家的学者提供一种思路。”



园林城市


十年前,上纽大当代全球媒体助理教授Anna Greenspan来到了上海。那时候的她就在思考,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该如何规划和实现其在21世纪的定位。“上海对于未来的乐观和热忱都令人震撼,我不禁想起它作为国际大都会的过往。”


 Anna Greenspan教授


Greenspan教授一直致力于探究中国历史在城市生态中发挥的作用,后者指城市居民、城市基础设施与大自然互动的方式。她与佛教文化访问副教授Francesca Tarocco共同执教了“培育城市”(The Cultivated City)课,带领学生研究古往今来上海居民如何通过中式园林建筑持续塑造城市与自然的关系。


“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这一原则是中式园林建筑的基础,”Greenspan教授解释道,“这也是我们在当代社会培育城市自然的思路。但从中式园林的角度来看,显然是城市自然在培育人类——它赋予了城市生命,也孕育了城市中的个体。”


“培育城市”课程的学生实地考察了上海老城厢的文庙、矗立着千年古银杏树的泾南公园、苏州河畔的空中花园,以及同济大学的城市农场社区Cloverfield,观察当代上海居民如何把城市空间打造成“依山傍水”的生活社区,为通常基于消费的都市生活另辟备选方式。


这门课结课时,学生要为位于前滩新校区七楼露台的社区绿地提供设计方案。Greenspan教授说,她希望学生不仅能帮助学校建起自己的社区绿地,还能将在这一过程中的观察和实践带到世界各地。


"我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同学们明白,城市本身就富有生命,”Greenspan教授说,“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并没有区分自然与人工,或自然与人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概念思考21世纪的诸多问题和危机。”



城市社区与社会凝聚力


图 |zhang kaiyv (Pexels)


2015年至2019年,上纽大社会学教授、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吴晓刚,与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的研究人员,同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都市研究中心(CENDUS)联合设计并实施了“上海都市社区调查”项目(SUNS)。这是迄今中国关于单一特大城市社会生活和社区治理最大最全面的“个人-家庭-社区”多层次追踪调查,吴教授与同事在研究中引入了社会凝聚力的测量。


吴晓刚教授


移民的大量融入,对社区社会凝聚力意味着什么?2021年,吴教授和CASER研究员曾东林、 陈伟结合项目数据和上海市全人口数据,测量外来人口及同乡的居住聚集密度,探究这一指标如何影响他们感知与上海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研究结果显示,与居住在非聚集社区的外来人口相比,生活在同乡密度高的社区的外来人口,更倾向于认为与上海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更大。“这些发现有助于从空间维度理解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的社会适应性,制定政策,增强社会凝聚力。”吴教授说。


原文刊于《上海纽约大学汇刊》第六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中英文杂志





推 / 荐 / 阅 / 读



城市的今日与明天——上纽大第六期《汇刊》新鲜出炉!




上纽大学者为上海公立医疗资源布局献计献策



Click "Read More" (阅读原文) below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turn to P14-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