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纽大学者全球顶级期刊发表社会学研究 剖析“住房产权”所承载之社会意义

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NYUShanghai 2024-04-29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住房作为民生之本,关涉全球几十亿人口。在拥挤的大城市中,住房问题尤为凸显。纵观全球各地,从租房补贴到购房减免,缓解住房压力的政策层出不穷,但住房政策应侧重哪个方向?“以租代购”能否满足人们的真正需求?是否如孟子所言,“有恒产者有恒心”,有必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围绕住房展开的诸多讨论,归根结底指向一个关键问题:“拥有房产”对人们的生活究竟产生何种影响?


近期,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的社会学者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与上述“住房”问题相关的一个答案。该项研究由社会学助理教授缪佳和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刚带领开展,针对香港实施的“居住有其屋”计划覆盖下的本地居民展开,证实了“拥有房产”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阶层认同”之间的正向因果联系。研究论文发表于全球顶级社会学期刊《社会力》(Social Forces)。


扫描二维码查看论文:


香港——“偶遇”理想的“准实验”条件


“有房”的好处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想从科学实证层面确立“拥有房产”与“主观幸福感和阶层认同”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易事,其中涉及统计学中的经典难题——“遗漏变量偏差”。“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储蓄习惯、性格偏好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其是否有房这一状态产生影响。”缪佳教授说。


“有房的人对生活感到满意,这究竟是源于‘拥有房产’本身产生的效益,还是源于其他因素?如果只依赖社会调查的观察数据,这是很难区分和判断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有房,可能只是因为他的家庭财富能够负担得起买房的成本,而他对生活的满意或许主要源于他的财富。当我们无法观测到所有相关变量时,对于‘拥有房产自身效应’的分析便会出现偏差。”


过去十多年来,吴晓刚和缪佳两位教授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香港社会,建立住户调查追踪数据库。团队在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香港特有的房屋资助项目“居者有其屋计划”(简称“居屋计划”),或能帮助解决研究“房产自身效应”模型面临的“遗漏变量偏差”问题。



根据香港1978年就开始实施的“居者有其屋计划”,符合资格的家庭可以低于市场价30~50%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购买住房,并可以借贷购房款的90~95%。由于居屋的需求大大超过供给,房委会或房屋署会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在符合资格的家庭中,谁可以购买居屋。


“香港开展的‘居屋计划’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准实验’设定,意思是说,该计划虽然并非以实验为目的而设计和开展,但在研究层面,却能发挥实验的效果,”缪教授解释道,“简单来说,‘居屋计划’可以看作是‘住房大抽奖’,中奖的人‘赢得’了购房机会。‘抽奖’机制完全随机,因此当‘中奖者’与‘落选者’样本数量足够大且随机时,统计学意义上这两组人可视为‘等同’。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幸运儿’买上了房子,另一群人则落选。两组人同时具备同等‘不可观测因素’,比较中便可相互抵消,留下‘房产自身效应’以待分析衡量。”


数据收集——一场跨越十年的征程


定量社会科学分析中,数据是一切的核心。两位教授没有选择从数据库获取现成数据这条捷径,而是通过“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项目,面向全港具有代表性的住户收集一手数据。


自2011年起,“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项目每两年开展一期大型调研,追踪观测社会经济变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迄今为止已覆盖来自约3200多户家庭的超8万名成年居民。本次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该项目2011至2018年间开展的四期调研,覆盖来自约2500户家庭的5000余名成年居民。数据收集期间,团队投入大量精力保证和维持数据质量,几乎每周开会讨论样本分布及代表性,并根据问卷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正入户访谈策略。


房产效应——为城市住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缪佳和吴晓刚两位教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的评估方法,探究比较“有房一族”与“租房人群”的生活满意度以及自我认同的社会阶层。各项分析结果均表明,拥有住房可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提高主观社会阶层。本次研究数据样本的广泛性、“居屋计划”抽签机制的随机性,确保了分析结果可推广至更广泛的群体当中。


香港一直有关于“居屋计划”的政策争论。特区政府在首任特首董建华上任之初,曾推出雄心勃勃的住房计划:通过每年建造不少于85,000个居屋单位,到2007年将全港住房自有率提升到70%。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后的经济不景气,加上大地产商和中产业主的强力反对,2003年起该计划被束之高阁。而自2008年以来,香港又成为了世界上房价最贵的城市,关于“八万五”政策,即“政府应该不应该干预房地产市场”的争论重新出现。 


“通过本项研究,我们以科学证据,证明‘房产’除却经济价值,能够为人们营造安全感、归属感、隐私感和自尊感,这一切都是人类源于内心深处、最基本的情感需求,”缪教授说道,“我们希望本项研究能够对政策讨论有所贡献,在香港、乃至更广泛的地区,为评估住房政策的有效性提供帮助,也为未来提高住房所有权的相关动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这项研究是《社会力》这一顶级期刊百年历史上,收录的首个以香港为单独研究对象的成果。两位教授希望本次分析成果能够突显有关香港、中国大陆,乃至东亚地区社会研究的重要性。“这篇研究论文也体现了CASER积极提倡开展兼具本土关怀和国际影响力研究的初衷,”吴教授说道,“本次研究依托香港独特的条件,解决了一个在多地研究中都未能突破的科学难题,即房屋所有权和社会经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上纽大的CASER研究中心地位独特,可以将我们在上海和其他亚洲城市研究中获取的本地知识与全球面临的实际问题相连接,这些问题涉及教育、移民、人口老龄化及健康、城市治理,等等。”吴教授指出。



 吴晓刚教授 


 


吴晓刚现任上海纽约大学御风全球社会科学讲席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领域负责人(Area Head),纽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英文SSCI 期刊《中国社会评论》(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主编,国际华人社会学会(International Chi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CSA)会长,国际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委员会(RC28)理事,欧盟研究资助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专家组成员。2020至2024年他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学者。


吴晓刚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不平等、分层与流动、社会人口学、政治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调查与定量研究方法、大数据与社会研究。在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吴晓刚教授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和公共政策学部讲席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署理主任。吴晓刚教授学术成果卓著,在《美国社会学年评》《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期刊》《社会力量》《人口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众多著名社会学国际期刊,以及跨学科和中国研究领域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 并有多篇中文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中文专业杂志上。


 缪佳教授 


 


缪佳现任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准长聘制)。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缪教授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助理教授。缪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亚洲文化背景下城市生活与社区效应对健康不平等、积极老龄化以及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她目前的研究旨在探讨社区效应及其物理与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缪教授的研究兴趣还包括中国大城市房屋所有权带来的社会效应。其他研究方向包括社区效应及人口流动对中国城市药物滥用及艾滋病风险产生的影响等。





推 / 荐 / 阅 / 读



做选择时,你听从内心的呼唤吗?上纽大科学家揭露抉择背后的大脑奥秘




上纽大学者为上海公立医疗资源布局献计献策



Click "Read More" (阅读原文) below for the English versio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