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广祥 | 绍兴游(上)

张广祥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花善祥 | 麻姑爸

棋人棋事

扬州的“喊魂”

阴阳损

我亲历的一件医患故事

无法替换的经典记忆

绍兴游(上)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一年一次暑假,似乎总该出去走走。

去年黄山,今年最终确定绍兴。去年四人,今年扩容,是为:老赵(赵建生)、老高(高俊敏)、老夏(夏厚德)、竹席(祝德斌)、大蛋(徐祖华)、我。

8月15日8点半,江都大巴启动。本以为直达绍兴,可是在嘉兴新塍服务区,我们被倒卖到另一辆开往绍兴的车子。这样的尴尬,在第三天返回江都时,又一番上演:因绍兴没有开往江都的班车,我们先转战杭州;在杭州北站,被一个驾驶员忽悠,坐上开往如东的车子;同样在新塍服务区,我们被倒卖到一辆车上;到了泰兴广陵服务区,再次被倒卖到另一辆开往盐城的车子;到了江都宁通高速大转盘处,我们被抛下车……

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开心,正如临出发我提醒其他五名老鸟要带上手机充电器、身份证等用品时特别加了的一语,“快乐的心情”。

事实上,这次短暂的旅游,还是蛮开心的。至少,我觉得有丰富的收获。




在嘉兴新塍服务区换乘车子,过嘉绍跨海大桥,下午3点到绍兴,打黑车至驻点非同时尚宾馆。

宾馆地理位置非常好,绝对的市中心,交通便利,周边商铺很多,吃喝玩乐都方便。我们住的是阁楼式房间,颇有特色。

稍作休息,前往我们着力游玩的鲁迅故里。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这次我们要踏着他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鲁迅故里位于鲁迅中路,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这里再现了鲁迅当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的原貌,还可看到长庆寺、土谷祠等一批与鲁迅有关的古宅古迹。身为语文教师,理当看一看,实地体验一下从课本中了解到的鲁迅文化。




沿着宾馆下的解放北路南行,没几步,竟看到路中间的秋瑾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呈纵长方体,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身正面(西面)镌有“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碑座刻有《秋先烈纪念碑记》。纪念碑东面塑有一尊秋瑾汉白玉塑像,塑像的后照壁上镌有由孙中山先生题的字:巾帼英雄。纪念碑西面建有“古轩亭口”牌坊。原来,这里正是秋瑾当年英勇就义的地方。鲁迅《药》里面就写到过这个轩亭口。而纪念碑正处贯通南北的大街和一横街的交接处,正像《药》中所写的丁字街。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祖籍绍兴,原名秋闺瑾,东渡后改名瑾,自称“鉴湖女侠”。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她积极投身革命,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正气凛然,同年7月15日,从容就义于轩亭口。

巍巍丰碑,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




再南行不多久,我们就从指示牌上看到了鲁迅故里的所在。

从解放南路左拐进鲁迅中路。路的南侧,是一道窄窄的河道,河道上就是桥和码头,河道里乌篷船晃晃悠悠,我们仿佛走在《阿Q正传》的电影里,又像是走在《祝福》的文字里,随时可能碰到一个穿着蓝色夹袄的妇人在那里淘米、洗衣服。

看到了咸亨酒店了。鲁迅在《孔乙己》《风波》《明天》等小说中,把咸亨酒店作为重要背景,使咸亨酒店名扬海内外。不过,这是鲁迅笔下的那个酒店吗?一副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以及店前的孔乙己塑像,似乎都说明它也是解读鲁迅的原典钥匙。




我们从西门入鲁迅故里。

在这进入故里区域的西路口,有障碍物禁止车辆进入,因而相当于是步行街了。

鲁迅故里便由这一处长长的古式街道组成。石块铺就的街道上挂满了特色风味小吃的招牌,摊位上陈列着斑斓的饰品和地方零食,有黄酒、腐乳、梅干菜、香糕、臭豆腐,有孔乙己爱吃的茴香豆——实际就是蚕豆。店铺名称有趣,有叫长妈妈土特产商行的,有叫吴妈土特产商店的,分明与鲁迅作品有关。原来,咸亨、孔乙己等,都成了商标、店铺招牌,这也是绍兴人享受鲁迅留下的无形资产了。

街道串联着一座座与鲁迅相关的建筑。粉墙黛瓦,庭院深深,一路汇集了多少古老的故事啊。




我们先走进了路北侧的鲁迅故居。

这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有多进,院子套着院子,房子连着房子。卧室、书房、厨房、仓库等均分列各厢房。整座大院布局周密、严谨,充分显现出鲁迅祖家之殷实。

庆幸鲁迅出生在了这个富足的书香门第,方有条件得以不断深造,从而成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为我们留下文化瑰宝。

在鲁迅的笔下,旧的封建礼法一直是他批评讽刺甚至攻击的对象。鲁迅故居那份扑面而来的传统之感自不必说,但其家风的正直朴素却让我肃然起敬。在一悬有“德寿堂”匾额的大厅有一对联,就是鲁迅《祝福》里写到的:“品节鲜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在作品里,这副对联被用来讽刺鲁四老爷的,原来它竟是周家礼训!




或许,身在这样幽深的环境里,对幼儿来说,不无压抑。然而,这里也有特别的快乐。这就是童话般的百草园。

走过一条长长的小巷,便豁然眼前:园口是一棵大树,堪称合抱之木,冠过楼脊,枝繁叶茂,虬根外现;茎藤攀挂着青瓦围墙;畦陇规则齐整的菜畦,长满了碧绿的瓜菜;漆木斑驳的石井栏,环围着嵌放了十字木格的石井……


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他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

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吗?在我眼前,那个时代的所有音符似乎还在闪烁……




从百草园东侧,进入鲁迅笔下风情园。此处本为朱家台门,整修后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将绍兴独特的人文内涵、历史典故呈现在游客的面前,是解读鲁迅作品的一个很好的辅助陈列。有“男婚女嫁”等几个主题陈列馆。

在一天井中,种有一棵桂花树,树下设有夏季纳凉风情的场景雕塑:祖孙二人在纳凉,祖母摇着芭蕉扇,正在给孙儿讲故事;孙儿双手托腮,正仔细聆听;旁边一只猫儿,卧着闲玩。

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作品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出了故居,沿着街道,穿梭于人流,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路南侧的三味书屋。但因为开放的结束时间已到,我们暂时只能望门而过。

再走几步,在我们的右手边有一块巨大的影壁,上面印着“民族脊梁”四个烫金大字。


鲁迅曾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里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驻足观摩那“民族脊梁”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能感受到鲁迅不屈的风骨与灵魂。




再前行,就到了街道的东路口。

这里有一个小广场,贴故里一侧,我们可以醒目地看到一堵白色的大墙,上面有“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鲁迅像,这是一道版画风格的黑白壁画。鲁迅像简约传神:一袭长衫,头发坚挺,目光深邃,手指间夹着的那根烟斗正散发着缕缕烟雾……这是我们很熟悉的画面了。

壁画前还有几个小孩正围成一个圈的铜像,他们的神态各不相同,活灵活现。

在这里,游人纷纷留影,我们也不免俗。




接下来,我们找了一家小饭店吃晚饭。喝了黄酒,吃了臭豆腐。

我们没有直接回到宾馆,而是趁着兴致,漫步宾馆对面的城市广场。


此时夜幕降临,这里成了灯的海洋。整个广场美轮美奂、流光溢彩。从广场看周边,高楼大厦霓虹灯光彩夺目,显示着绍兴城的活力。


广场竟屹立着一座高高的寺塔,是为大善塔。原来这里有越中古刹大善寺,今寺毁塔存。为六面七层砖木结构,高有三四十米,估计曾经是绍兴城内最高建筑物了,如今,它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守望着城市。

绕过大善寺,来到开阔处。这里人影幢幢,人声、音乐声声声入耳,若干市民正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置身其间,但觉世态和平,生活安好。

(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