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孟郊《游子吟》
【往期回读】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可能有朋友会说,你上期不是预告说要讲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吗?确实本来是计划讲《望月怀远》的。昨天才发现是母亲节呀!母亲节固然是个洋节,但全世界的母子之情都是一样的吧,如果说不一样,那也只能说咱们中华民族对母亲的感情更深厚更强烈,对母亲的赞美也更多。咱们有备受尊敬的四大贤母,还有广泛流传的24孝,在这24个孝行故事里多一半都是针对母亲的。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孩子是母亲最重要的情感寄托,而母亲也是一个孩子特别是一个男子唯一能够公开赞美公开表达感情的女性。所以咱们我们有最真挚的感情,也有最美的诗送给母亲,所以今天就先把《望月怀远》放放,跟大家一起分享一首最著名的慈母颂,孟郊的《游子吟》,作为一份迟到的礼物送给天下的母亲。
先看题目。《游子吟》当然是一首游子献给母亲的诗歌。世上由此对母爱的体会呀,本来也比一般人更深。你每天生活在母亲身边的人,大概不免会觉得母亲太过多事儿,太过唠叨吧,总嫌你吃的少,穿的单薄,交的朋友不靠谱,总拘束的你的少年心。可是呢,一旦离开母亲去闯世界,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除了母亲,还有谁会真的关心你,是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是不是被人框了骗了呀?这个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由衷的思念母亲。游子思亲这是一回事,那还有一回事。中国的游子不仅有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其实还有深深的愧疚感。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奉养父母是基本的人生义务,所以论语不是才讲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游子常年在外,不能侍奉父母,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内心其实是非常纠结。
这种情况在孟郊身上还格外突出。为什么呀?孟郊家里穷,本来需要他及早地挑起家庭责任,可是呢,孟郊偏偏仕途坎坷,46岁才得中进士,50岁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那想想看,在这之前的岁月他得多焦虑多痛苦啊。因为如此,孟郊一旦得到溧阳县尉这个任命第一时间就把老母接到身边,算是近一点儿迟到的孝心。同时多年积攒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也喷薄而出,这才有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
那可能有人会问了,你为什么这么肯定说这首诗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之下写的?因为在这首诗孟郊自己加了一个注释:“迎母溧上作。”大可以想一想,虽然我们今天常常让小朋友背这首诗,但他可不是小朋友在向妈妈撒娇,这是一个饱经沧桑满怀愧疚之心的感叹,这背后的感慨多深、心情多复杂呀!那这样的事该从何写起?看前两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是什么呀?这是细节切入啊,一开始就提供了一个人们最熟悉的生活细节:慈母再给远行的游子缝衣服。这个切入点太好了,好在哪儿呢?第一,最符合母亲的身份,第二最能打动人心。为什么说它符合母亲的身份呐?因为中国古代的家庭自然分工,男耕女织,母亲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纺纱织布缝补衣衫。因此缝衣服的母亲本身就是最典型的母亲形象。那为什么又说它最能牵动人心呢?母亲挑灯缝衣,几乎是最有可能定格在游子心中的生活场景。要知道给远行的儿子准备行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呀,厚的薄的,短的长的,每一件母亲都要考虑到,都要一针一线的缝出来。那白天有那么多家务事要做,哪有功夫做这样的细致活呀?所以母亲只好挑灯夜战,连续多少天。儿子睡觉之前看到的最后一个场景,大概就是妈妈在灯下缝衣服吧。醒来之后看到的第一个场景可能还是妈妈在缝衣服。这当然成为游子此后最深最深的记忆。多少次在异地他乡午夜梦回呀?妈妈仿佛还坐在身边穿针引线这样的场景,哪个游子会不动容呢?这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根线把慈母和游子牢牢的牵在了一起,这根线就是母子之间常常的情丝。那从缝衣服的动作入手,下面讲什么呢?下面讲心情,什么心情啊?他讲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两句话真是体贴入。一针一线的缝衣服当然辛苦,但再辛苦,母亲也绝不会偷工减料,相反他会把针脚缝的比平时更细更密,几乎让衣服变成铠甲。为什么呀?因为游子的行踪哪能定的准呐,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这不是常有的事儿。万一儿子好几年都不回来怎么办?万一他的衣服在外面破了,又没有人帮他缝补怎么办呢?孩子在母亲的眼里永远那么低能,那么无助,所以他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替他想,预防在前头,这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牵挂就在这千针万线里。但是现在人大概很少在自己家里缝衣服,但钉扣子的机会总还有吧。你看从商场里买的衣服扣子往往只是一针一线,那是商家的效率啊,但是呢穿几天就会掉,所以妈妈们往往不放心要再钉一遍。只要经过了妈妈的手,你就看吧,就算衣服坏了扣子也不会掉,这就是慈母的情意呀,对效率和情意之间,也正是商家和母亲最大的区别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四句大白话,没有典故,也没有太多的修饰,就纯粹是大白话了,但慈母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而且是那么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以至于有人评论说这首诗到这儿已经很完美,可以结束,而且会说啊,如果到这儿戛然而止的话会显得更加含蓄蕴藉,余韵悠长。真的是这样吗?我个人不同意。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一般人在写诗,这是一个年过50的游子在向垂垂老矣的母亲倾诉,这不是讲技巧,而是多少年压抑的感情喷薄而出。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两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何谓三春?就是孟春,仲春和季晨,那也就是全部的春天。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小草,让小草发芽让小草成长,那小草呢,也在努力向上去回报阳光。可是小草微弱的努力怎么能够报答太阳呢?慈母对游子的恩德,就像春辉对小草的恩德。那同样游子对慈母的感恩之心也正像小草对春辉的依恋之一。可是,正像小草永远也无法报答阳光一样,游子不管做怎样的努力,也会显得那么微博,又怎么能够报答母亲那么多年的牵挂和辛劳了。如此形象的比喻,又是如此巨大的对比,一下子就会冲击到我们的情感,让每个人特别是每个经历过人生的成年人都会产生深深的共鸣,恨不得看了这首诗就立刻扑倒在母亲面前。但是同时它又是那么明白,让小朋友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孝敬之心油然而生。那你这样你看了就会发现孟郊这两句话绝不累赘,这是在替千古儿女抒发,这就是千古绝唱。
说到这儿,我想再补孟郊之前另一首动人的诗歌,这个就是《诗经·小雅·蓼莪》。这篇很长,咱们只选其中的一小段:“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看这是什么写法?这不是孟郊那样的细节切入,这是对父母之恩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概括,“生我,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腹我”九个动词对应着“我”,何等朴拙的语言,何等全方位地保护我照顾我,自然而然就会逼出下面的一句话:“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样高天厚地之恩,我永远也报答不了。这其实不就是《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首诗都写亲子之情,都感人至深。那它们的差别在哪里?《游子吟》显得非常温暖,读起这首诗来就像体味着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那么自然,又那么温暖,让人片刻也不愿离开,而又永生也不能忘记,而且不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