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崔颢《黄鹤楼》
【往期回读】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分享这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假的,但是也有真的,什么是真的呢?李白对这首诗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是真的。其实你看李白也是写过黄鹤楼,而且有两首还非常有名。
一首是大家都知道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一见长江天际流”。
另外一首,其实也挺有名,是《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你看看这两首诗都不错,但是你要注意,他这两首诗都不是律诗。所以体例不一样,而且这两首诗虽然都写到黄鹤楼,但都是借题发挥,借景抒情,和黄鹤楼本身的关系并不大。所以说,要是我们说,自从崔颢题诗之后,李白不敢再直接写关于黄鹤楼的律诗,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能让大诗人李白都这么崇拜,当然说明这个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南宋大文学评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是这么说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那大家想想,在诗人辈出的唐朝,能评上第一,这就不得了了。那我就得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了,这首诗究竟好在哪?
先看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这个名字,就是因为黄鹤而起的。而黄鹤的传说呢,有两个。一个是仙人子安;另外一个是三国名臣费祎费文伟,驾鹤登仙,这两位仙人的故事其实就是黄鹤楼的来历。那咱们想想现在能去旅游的话,只要是看人文景点,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景点的来历吧!比方说您去看姜女庙,那肯定会想到孟姜女哭长城,那如果看少林寺的话,当然会想到十三棍僧救唐王。
要知道,这可是一首七言律诗啊,这样的重复本来是格律诗的大忌,而且平仄也完全不对,你看“黄鹤一去不复返”,几乎是全都是仄声了。但是呢,就是因为它气韵连贯,犹如行云流水,所以大家丝毫不觉得不妥。这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在《红楼梦》里头,林黛玉跟香菱讲诗的时候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就是不以辞害意,那这个讲的是神仙的事儿,讲的是天上的事儿。接下来呢,从思接千古要回到现实中来。
这就是色彩美,那再看这个音韵美不美?这个音韵也美呀。黄鹤、复返,这都是双声词啊,就是声母相同,那此地、江上都是叠韵词,就是韵母相同。再加上悠悠、历历、萋萋这样的叠音词,整首诗就显得特别的清朗,特别的铿锵。就是你不看色彩,只听声音,也像是到了春天一样。
那从追忆写到现实,从渺渺茫茫写到历历在目,现在该收尾了,尾怎么收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其实本来是白天登楼的,但是呢,因为景色太美流连不去,所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薄暮时分了。薄暮冥冥啊,江上笼罩着一层青烟,这时候应该是倦鸟归林了呀!
才子没有江山相助是不行的,但是呢,江山如果没有才子吟咏,也会花容失色。你看中国所谓四大名楼啊,鹳雀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如果没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没有那些著名的才子,怎么会有如今的影响力?这就是刘禹锡,所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