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往期回读】
重要声明
本素材来自于网络。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更多精品资源,见我号菜单栏“老夫广祥”—“精品资源” 。
中国人爱写诗,也爱读诗。长期读诗的人,不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惊艳。长期读诗的人,让人久处不厌,闲谈不烦。在杨雨看来:诗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诗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展翅飞翔;诗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今天请一起跟杨雨老师品读古诗词吧!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是一封最别出心裁的自荐信。或者说,是史上最含蓄最低调却又是最让人心旌摇荡的一封自荐信。
在讲这封信之前,我们不妨回忆或者想象一下,要向别人推荐自己,尤其是向职位比自己高、资历比自己深、社会影响比自己大的领导或前辈推荐自己,并且还希望获得对方的赏识和提拔,这封自荐信应该怎么写呢?
你一定想,那当然是要么高调,将自己的能力特点充分凸显出来;要么谦虚,给对方留下一个谦谦君子的好印象。当然了,如果能做到两全其美,既高调又不失谦虚,那就太完美了。
的确,这是我们对自荐信的基本要求,大概也是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最靠谱的自荐信了。然而,在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大唐王朝,连自荐信都可以写出无数种让人大跌眼镜的款式来,今天咱们要聊到的这封自荐信,同时也是一首别有情趣的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乍一看这首诗,简直就是一首风情万种的爱情诗嘛——而且是从新娘子的角度来写的一首爱情诗:前一天是大婚的日子,一对新人晚上刚刚拜过堂成了亲入了洞房,大红蜡烛喜喜庆庆地燃了一个晚上。
诗的内容完全就是一个新娘子羞涩的神态和语气:刚刚度过了又紧张又羞涩又甜蜜的新婚之夜,古代的新娘子可不敢赖床睡懒觉,第二天一大早,新娘子就早早地起了床,梳妆打扮一番要去正式拜见公公婆婆了(古代公公称为“舅”,婆婆为“姑”)。
可她毕竟昨天才嫁过来,顶着盖头入了洞房,还不知道公公婆婆是什么样的人呢?是挑剔还是宽容?是严厉还是慈祥?他们对自己这个新儿媳妇会不会满意呢?第一印象太重要了!新娘子内心实在是忐忑不安,想来想去,还是新婚丈夫应该最了解他的父母。
因此,她使出浑身解数,精心地化好了妆,对着镜子前前后后看了老半天,直到确信自己的妆容既不妖艳又足够美丽大方,然后她才款款走到丈夫面前,低声羞涩地问道:“夫君,你看看我的眉毛浓淡画得可还时髦吗?”
这真是一幅情意婉娈的新婚场景,虽然诗的内容很简单,但是我们完全想象得到,新娘的忐忑不安中应该也暗含着对自己美貌的自信。可自信归自信,毕竟长辈的眼光可能会不一样,何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是所有的自信都一定能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新娘子的害羞和紧张也完全合情合理。
整首诗里最重要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忐忑不安的新娘,另一个是掌握了评判权的新郎。然而自始至终,男主角并没有出场,也没有一句话来正面回答新娘的提问。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遐想空间啊!我们忍不住就要浮想联翩了:
这个刚刚经历了新婚之夜的新郎,面对娇羞美丽又温柔多情的新娘,究竟会说什么呢?要知道,古代的婚姻,在婚礼仪式之前,理论上新郎和新娘是没有见面的。
可不像现在,新人在结婚前都经历过一段或长或短的自由恋爱,彼此之间是相当熟悉的。古代的婚礼,说白了,就是在一夜之间,一对陌生人从此变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那么,新郎对这个昨夜的陌生人、今天早上最亲密的爱人,会说什么呢?虽然诗中没有写,但新娘那个娇羞又不失自信的提问:“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无疑已经提示了我们:新郎对新娘一定是相当满意的,他们的相处一定是非常甜蜜融洽的,所以虽然他们之间还只是经过了仅仅一夜的相处,但新郎已经取得了新娘完全的信任和依赖,新娘才会放心地将评判权交给新郎,用他的眼光来调整自己的容颜举止。
通过新郎这座必经的桥梁,让自己尽快被这个陌生的大家庭接受,尽快融入新角色的生活。
诗的字面意思解读完了,我们的解读当然不可能只停留在字面上。我一开始就说过,这其实是诗人的一封自荐信,它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描写一对新婚夫妻的洞房花烛夜,那么,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诗人通过这首诗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这就要说到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
写这首诗的诗人名叫朱庆馀。大家对这个名字显然不会太熟悉,因为无论是在大唐诗坛,还是在大唐政界,这个名字都不是那么响当当的。但其实在当时朱庆馀还是相当有名的一位诗人,他是越州人(今浙江绍兴),典型的江南才子,进士后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
作为一名外乡人,通过科举的道路,从秘书省校书郎的低级职位做起,也就大概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然后一步步晋升,如果能够做到五品官员,也就算是相当成功了。
在唐代,读书人考中进士经过吏部的人才选拔后,通常从九品官员做起,唐代的官员工作服和官阶是相匹配的,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穿紫色,四品穿深红色,五品穿浅红色,六品穿深绿色,七品为浅绿色,八品服深青色,九品服浅青色。
如果一个公务员,从浅青色的九品官服穿起,能够换成五品的红色官服,那就相当不错了,所以古人以“着绯”也就是穿上红色官服,表示当了中级以上的官员,这就算是成功人士的象征了。
例如白居易刚刚当上五品官员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给他的好朋友元稹《初着绯戏赠元九》:“那知垂白日,始是着绯年。”可见换上红色官服,实在是古人仕途成就的一个标志。
我们还是回到朱庆馀这里来。没有任何可靠证据能够证明朱庆馀在长安有任何重要的人脉关系。作为一名没有任何背景的外乡人,要想在长安这样的帝都出人头地,难度是相当大的。
但朱庆馀很幸运,他的才华受到了著名诗人张籍的赏识。据说张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朱庆馀的诗,简直有了一见惊艳的感觉,于是到处托人去搜集朱庆馀新写的诗作,又从中精挑细选了二十多首最心怡的作品,天天呆在身边吟诵,还逢人就夸。
张籍那个时候已经俨然是文坛领袖之一,他如此看重一个青年人,于是朱庆馀的才名也就不胫而走了。
这首诗的诗名是《闺意献张水部》,不过经学者考证,朱庆馀考中进士的时候,张籍应该正在担任主客郎中,而不是水部郎中。郎中是五品官,所以张籍当时无论是名望、还是职位都远在朱庆馀之上。那么朱庆馀献这首诗给张籍的目的是什么呢?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动机,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行卷”。因为唐代科举考试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糊名。也就是试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公开的。阅卷官主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第二是考试之前可以公开推荐。
所以唐代特别流行读书人在考进士之前去拜访达官贵人或者是文坛领袖,呈献自己平时的得意之作,称为“行卷”,希望借此得到重要人物的推荐。尤其是从外地来的考生,在京城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裸考”想要考中进士难度是非常大的。
因为行卷之风盛行,所以虽然唐朝实行科举取士,但实际上能够考中进士的人除了才华之外,多数还是有相当背景的。要实现科举考试的相对公平,还需要等到宋代,宋代科举考试采取了糊名制度,没有任何背景的贫寒学子才终于有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这就和今天的高考情况比较相似了。
我们还是先回到唐代来,那个时候考前的“行卷”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一个例子吧,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前三年,也就是他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阿房宫赋》,等他二十六岁参加进士考试之前,他的《阿房宫赋》就成为了行卷的代表作了。
杜牧找到的推荐人是谁呢?他就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太学博士吴武陵,当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于是,吴武陵就拿着杜牧的《阿房宫赋》去找崔郾了。那些天里,崔郾家里门庭若市,不少达官贵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来推荐进士人选。
崔郾听说吴武陵也来找他,非常惊讶,因为吴武陵一向清高,轻易不求人,他来做什么呢?吴武陵是崔郾非常尊敬的学者,他不敢怠慢,赶紧起身去迎接他。
吴武陵不紧不慢地对崔郾说:“侍郎您德高望重,担当了为圣明天子选拔人才的重任,我武陵怎么敢不效微薄之力呢?
不久前我看到十几个太学生聚在一起朗读一篇文章,一个个激动得‘扬眉抵掌’,我就把那篇文章拿过来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这个杜牧啊,那可真是辅佐皇帝的最好人选、国家栋梁之才啊!侍郎您是朝廷重臣,事务繁忙,可能还没有时间来读他的文章。我这就读给您听听。”
说完,吴武陵就当着崔郾的面,将带来的《阿房宫赋》高声朗诵了一遍,崔郾听了以后也很惊奇——好文章!果然是人才啊!
吴武陵见效果达到了,干脆单刀直入地说:“请侍郎录取杜牧为状元!”崔郾一听,吞吞吐吐地说:“实在不好意思,状元的人选已经定了……”吴武陵一听,马上说:“状元不行,那就给他榜眼吧。”崔郾尴尬得汗流浃背:“第二名也有人了……
吴武陵一连问了几次,崔郾都说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很生气,下了最后通牒:“实在不得已,至少要给杜牧第五名。”还没等崔郾回答,吴武陵就站起身又补充了一句:“您要是还不肯,就把《阿房宫赋》还给我吧。”说完,装作转身就要走的样子……
崔郾连忙点头说:“行,行,就听您的意见吧。”
这一年放榜,杜牧果然高中第五名,成了“春风得意”的新科进士。
注意哦,杜牧本来就是长安人,在地域上就占据了优势,更“可怕”的是,杜牧还出身于长安的名门世家——京兆杜氏。他的爷爷杜佑,历经唐德宗、顺宗、宪宗三代皇帝,官居宰相之职,不仅政治上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学问也是博大精深。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官居驾部员外郎,驾部隶属兵部,专门掌管皇帝御辇出行等事务,属于皇帝的近臣。杜牧的堂兄杜悰娶了岐阳公主,成为当朝驸马,后来也是官居宰相。
连杜牧这样的名门贵子尚且还需要通过行卷,来为自己的进士之路铺平道路,你就可以想象得到,那些默默无闻的外地考生想要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该有多难了。
所以,越州人朱庆馀也想通过行卷的方式,来获得张籍的青睐,这就是很合情合理的事儿了。所以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近试上张水部》,也就是临近考试的时候,朱庆馀作为考生,呈献给张籍的行卷,希望获得张籍的欣赏甚至推荐。这就属于典型的自荐信了。、
这个朱庆馀,真是聪明绝顶吧?原来,这首诗里的那位羞羞答答的新娘,其实就是朱庆馀自己哈。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了新郎,把主考官比作了公公婆婆啊!
朱庆馀自己呢,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就好比天生丽质又经过了精心装扮的新娘,他完全有资格充满自信;但是,能够决定“她”命运的毕竟是“公公婆婆”(主考官)啊,“她”的容貌、气质能不能得到“公婆”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个疑问,只有既了解“新娘”、又了解“公婆”性格的“新郎”,也就是张籍,才有资格回答。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漂亮的新娘问新郎:“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你觉得我好看吗?时髦吗?
其实就好像学生写了一篇自己很满意的作文,但还是要去问问老师的意见:您看我写得怎么样呢?符合您的要求吗?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想要关心一下:张籍接到这首诗以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朱庆馀的自荐信写得这么巧妙,作为著名诗人的张籍当然不会比他差。读懂了朱庆馀的良苦用心,张籍一面对朱庆馀的才情赞赏不已,一面挥笔写下了回信,同样也是一首七言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诗完全是仿照朱庆馀,也全部以比喻的方式写成。诗的大致意思是:你的才华就好比是美丽动人的越州女子出现在镜湖的湖心,令人惊艳啊。越地是著名的美女之乡,西施就是越女中的佼佼者。
你明知自己容颜姣好,光彩照人,却仍然沉吟不语。虽然还有很多姑娘穿着齐地特产的丝绸衣服,打扮得雍容华贵,可是哪里比得上你越女一曲天籁般自然清新的歌声,哪里比得上你出水芙蓉般天生丽质的容颜呢?那才是千金万金都换不来的“财富”啊!
张籍的回信题为《酬朱庆馀》,朱庆馀正好是越州人(浙江绍兴),以西施那样的美貌越女来比拟朱庆馀的才华真是再巧妙不过了!
朱庆馀一问,是作为晚辈、学生低调的问;张籍这一答,是作为师长的高调的答。这一问一答之间,学生低调的谦虚和老师高调的赞美,真是让人羡慕啊。
可以想象,朱庆馀得到张籍的回信之后,一定就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让他更加充满了自信。果然,在这年的会试中,朱庆馀高中进士,后来官授秘书省校书郎。
张籍和朱庆馀不仅有了师生的名分,后来还成了经常诗歌惆怅的好朋友。朱庆馀中进士之后回老家,张籍还专门为他写了《送朱庆馀及第归越》,诗中有“州县知名久,争邀与客同”的句子,已经预料到了朱庆馀衣锦还乡的风光得意。可见,张籍对朱庆馀的赏识真的是发自肺腑的。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朱庆馀这首《近试上张水部》是在考中进士之后写给张籍的,是对张籍的赏识与赞美表达一种谦虚的回应。
诗解释到这里,字面的意思和比喻的意思我们都已经说清楚了。不过我还有点儿意犹未尽,那就是这首诗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意象——画眉。
显然,在这首诗里,画眉象征的就是新娘精心打扮过后的美丽容颜,又引申出诗人清丽的诗歌风格。那么,为什么诗人要用画眉来表示美貌呢?
难道女性化妆的程序那么复杂,最重视的却是画眉的效果?早在《诗经》中就有一篇描写美女的著名诗歌《硕人》,其中写到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美丽出众,特别提到了她的“螓首蛾眉”。所谓“蛾眉”就是形容她的眉毛像蚕蛾的触须一般细长而弯曲。
后来传统文学中描写女性之美,便无一例外地强调着眉毛的细、淡、弯、长。如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云:“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白居易感叹宫女沉沦宫廷数十年,不了解外面的世事变化,依旧装扮着天宝末年的“时世妆”,暗含着历史兴衰的沉痛感,其中也是以画眉的眉形来代表妆容的时尚与否。
画眉除了能够代表女性美貌之外,还暗含了爱情的元素。据说汉宣帝时,有个名叫张敞的京兆尹,他的果敢多能使得当时“公卿皆服”。但他喜欢在家为妻子画眉,这事不知被谁知道了,结果传到了皇帝耳中,皇帝居然当着张敞的面查问起来。
张敞的回答倒是不卑不亢:“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夫妇之间,画眉只是彼此亲昵的表现,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画眉不仅暗含了对爱情的向往,甚至还延伸出了才华的寓意,这个寓意又始自屈原。屈原的《离骚》就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句子。屈原在诗中其实是借着女性对细长眉毛的妒忌来表示奸臣对他出众才华的妒忌,如此,“蛾眉”就超越了性别的视角,而衍生出才华的意思了。
这样来看,古典诗词中出现的“画眉”就包含了三大含义:美貌、爱情和才华。
而朱庆馀的《闺意上张水部》将画眉的这三大含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全看不出生硬的痕迹,我不得不说,朱庆馀的才华,实在是高!
连宋代的欧阳修也化用过朱庆馀的这首诗:“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南歌子》)苏轼也化用过:“新妆渐画入时眉”等等(《呈定国》)。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样风情万种、令人无法拒绝的自荐信,你读了是不是也会有一种冲动:这样的自荐信,请给我来一打呢?
欢迎加入我号微信群(此码3月18日前有效)
点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