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曼:李商隐《登乐游原》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更多精品资源,可联系我微信jddzzgx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商隐最负盛名的五言绝句《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先说题目吧。“乐游原”是长安城南的一片高地,早在汉朝就是皇家风景名胜区,当时叫做乐游苑。当年汉宣帝和许皇后到这儿游览,乐不思归,后来许皇后难产早逝,就安葬在这儿,汉宣帝给她立庙,名字就叫乐游庙。再后来,因为乐游苑地势高,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乐游原。到了唐朝,乐游原已经被圈进了长安城中,成了长安城的制高点,站在这儿,全城美景尽收眼底,而且原上有庄严雄伟的青龙寺,再往南走,就是风景优美的曲江池,算是占尽城中好物华。


有唐近三百年的时间,无数文人墨客在这儿驻足流连,留下了将近一百首乐游原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比方说号称李白所写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汉喻唐,气象浑雄、感慨苍凉,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还有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离京赴任之前,还要登上乐游原,遥望唐太宗的昭陵,一种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完全不像小杜平时嘻哈浪荡的模样,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但是,要论最简单的内容,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心,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还没有哪一首诗,能够超过李商隐这首《登乐游原》。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前两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我们如今写文章,都讲究“虎头豹尾”,是说开篇必须精彩,要能抓住人心,可是这两句诗多简单、多朴素啊!就是说:我临近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大好,就驾着车到乐游原上散散闷。这完全是就事论事,一点华彩都没有。你看,同样写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那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何等壮阔呀!陈子昂登幽州台,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何等苍茫感慨呀!就算我们刚才提到的小杜,也是“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清词丽句耐人寻味。


而李商隐呢,本来是以辞藻华丽、意境朦胧著称,我们习惯的都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或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这一类,可是到这首诗却只是一句最平淡的叙事而已,“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谁都明白,但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这首诗还会传颂千古啊?因为下两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好就好在这两句,争也就争在这两句。好在哪儿啊?茫茫古原之上,一轮夕阳正沉沉落下。举目四望,只见一片长天大地,只见一片金红色的光芒,落日熔金、古原如醉,这辽阔的空间感,这饱和的色彩感是何等动人心魄呀。我们今天可能就蜗居在斗室之中,但是只要想象一下,这场景是不是也如在眼前呢?是不是也会感受到这种强烈的震撼呢?这就是它的好处。那为什么说争也就争在这里呢?因为大家对“只是”这两个字有不同的理解,而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又直接关涉到对全诗感情基调的把握。


什么叫“只是”啊?“只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今天通常的用法,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或者“只不过”。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意味着这夕阳西下的风景是如此美好,只不过黄昏已经逼近,而一入黄昏,万象俱灭,这一切也就都看不见了。美景是这样转瞬即逝,推而广之,人生不是也就犹如白驹过隙嘛,再推而广之,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又何尝不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呢,都会消逝的……想到这里,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啊。


我们之前讲过,李商隐少年时代就名声鹊起,却因为生在晚唐乱世,误触党争的罗网,结果一生蹉跎郁郁而终,这样的时代背景,再加上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他早就有一种深深的落寞和无奈。所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当然可以理解为天色将晚,情绪低落,但也未尝没有一种人生将老,回首凄凉的微妙感情啊。在这样的心绪之下啊,看到古原落日,看到最美好的景致偏偏在接近消逝的时候才展现出来,内心该是何等眷恋,又何等无奈啊,一时之间身世之悲被激发出来,家国之叹也倏忽而至。


可是,悲也罢,叹也罢,又能如何呢?该日落还是日落,该迟暮还是迟暮,该沉沦还是沉沦,所以诗人也只能发出一声浩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有的人生况味、世事的感慨都融进在这短短的十个字里,让这十个字锤炼成尽人皆知的警句,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理解。


但是注意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理解,那还有另外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啊,是建立在对“只是”这两个字的另外一种解释上。怎么解释呢?有学者就认为,对于唐朝人而言,所谓“只是”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但是”,而是“正是”,“只是近黄昏”,应该理解成“正是近黄昏”。那这样的理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啊。



诗人本来心绪不佳,登高散闷,眼看着红日西垂,将乐游原染成金色世界,他的心境豁然开朗:长空流丹,古原生辉,正是在这临近黄昏的一刻,我看到了天地间最壮美的景色。跟这阔大的场景相比,连脚下的长安城都渺小起来。在这亘古不变的时空之内,汉唐沧桑,也只如一瞬,既然如此,个人的一点点忧愁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因为登乐游原,诗人就从“向晚意不适”的心境之中走出来了,他不仅释然了,而且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那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其实,诗是不能这样来论对错的,还得回到我们一直在说的那句话——“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如今已经无法确切知道李商隐当时真正的心境,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夕阳西下,落日低回,我们的头脑之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的心灵也都会在那一刻震撼一下,这就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啊。

参阅:登乐游原   李商隐   唐之韵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