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曼:李商隐《马嵬》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更多精品资源,可联系我微信jddzzgx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商隐的七律《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先说题目吧,《马嵬》当然是马嵬驿,唐朝最出名的驿站,也是催生出最多诗歌的驿站,因为这儿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马嵬之变”。具体说来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突破潼关,唐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驿。随行禁军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随后又以“贼本尚在”为由,迫使唐玄宗缢死杨贵妃,这件事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马嵬之变”。“马嵬之变”为什么会催生出那么多诗词来呀?因为它涉及到两大主题呀,繁华落幕、红粉成灰。先说“繁华落幕”,马嵬之变后,唐玄宗南下四川避难嘛,交出了军事指挥权,而太子李亨北上灵武抗战,随后称帝,史称唐肃宗。那花团锦簇的唐玄宗时代就此落幕了吧,此后的唐朝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地方割据、朝廷内斗,直至最后灭亡。而随着唐朝由盛转衰,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也走过了自己的巅峰时代,此后的宋元明清虽然各有优点,但是整体实力再也没有达到盛唐的高度。这样一来,马嵬之变就具有了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在人们心理上产生强烈震撼,这是所谓“繁华落幕”。再看“红粉成灰”,马嵬之变爆发,一段皇家爱情也随之戛然而止。本来皇家是盛产阴谋的,并不盛产爱情,但是呢,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情感确实闪耀着真诚的光辉,给大唐盛世增添了童话般的浪漫色彩。但是,这一份浪漫又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唐玄宗的怠惰,直至最后引爆了“安史之乱”,杨贵妃也殒命马嵬坡。童话破灭、红粉成灰,当然也会引发人们无限的同情和感慨。把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成就了为数众多的马嵬诗。到底有多少呢?《全唐诗》中保留了五十多首,其中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就有三首之多,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李商隐的《马嵬》,还有一首是郑畋的《马嵬驿》。这三首里头最著名的当然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其实也深受《长恨歌》的影响。但是,就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而言,李商隐这个《马嵬》一点都不输于《长恨歌》。那他是怎么写的呢?



先看首联: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一联啊,起得就宏大,也真沉痛。一上来,不讲兵变、不讲红颜,而是劈头一句“海外徒闻更九州”,一下子就把人的眼界和心灵都放开了。放到哪儿去了呢?放到现实世界以外的地方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呀?因为所谓的“更九州”,其实是战国时代邹衍提出来的概念嘛。《禹贡》不是把整个中国分成冀、兖、青、徐、扬、荆、 豫、梁、雍等九个州嘛,可是邹衍认为,这九州只是小九州,小九州之外,还有中九州和大九州。在中九州这个概念下,整个中国只是一个州而已,叫赤县神州,此外还有八个州和它并列,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全世界或者说整个地球。而所谓大九州,就是整个中九州再合成一个州,另外还有八个州和它并列,那就是大九州,这大九州,就有点儿像太阳系或者说宇宙了。这样一来,所谓“海外更九州”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二次元空间。那李商隐为什么一上来就谈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呢?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前哪,《长恨歌》已经给杨贵妃安排好一条出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在这远离人间的神仙世界,杨贵妃继续生活着,她不曾忘记唐玄宗,也不曾忘记两人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她还让道士把当年的定情信物带给唐玄宗,还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是多么美好的想象啊!可是别看李商隐是个多情之人,写了那么多深情款款的《无题》诗,他一上来就把这幻想打破了,他说呀:“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所谓海外还有九州,世外还有神仙,只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传说罢了。来世如何,无人知晓,但此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缘分已经尽了。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真是冷酷,真是沉痛,一点儿不留幻想,让人直面人生,直面悲剧。这才是咏史诗应有的章法呀。那么“此生”到底是怎么结束的呀?看颔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所谓“虎旅”是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合称嘛。虎贲与旅贲都是三代时期的天子警卫,这里头就代指卫护唐玄宗出逃的禁军。“宵柝”又叫金柝,还叫刁斗,是古代军队的装备,白天可以用来煮饭,夜里则用它来巡逻打更。《木兰辞》里不是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嘛,讲的就是这个装备。那“鸡人”和“晓筹”,我们在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那时候讲过。所谓“鸡人”,就是古代宫里头扮成公鸡报晓的官员。而“晓筹”呢,则是报晓的更筹。所以这两句诗是说,只听到禁军卫士们敲着宵柝打更,却再也没有官员送进报晓的更筹。这到底是在讲什么呀?在讲马嵬喋血的前夜呀,因为“他生未卜此生休”,诗人的思绪自然就飘向了当年的马嵬之变。那时候,唐玄宗一行在逃难的路上,已经无复往日宫廷的安宁,耳边听到的都是禁军士兵们巡逻打更的声音,再也没有“绛帻鸡人送晓筹”这样的肃穆与尊严。“虎旅”对“鸡人”,“宵柝”对“晓筹”,这不仅仅是巧妙的对仗,更意味着宫内、宫外平时与战时生活的巨大反差呀。一千多年之后,只要看到“虎旅传宵柝”这几个字,我们都会觉得如见其情、如闻其声,感觉到一种铺天盖地的紧张。那作为当时的唐明皇和杨贵妃这一对原本早已习惯“缓歌慢舞凝丝竹”的皇家伴侣,内心又是何等的惶恐啊。这还不够,“虎旅传宵柝”之前还有“空闻”两个字啊,皇帝露宿宫外,护卫的禁军当然会巡逻,怎么会是“空闻”呢?因为后来这些本该保卫皇帝的军人们居然哗变了呀,所以那宵柝传出的平安信息不就成了一个骗局嘛,你以为暂且平安无事,没想到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你。这场灾难是什么呢?



看颈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熟悉《长恨歌》的朋友都知道,所谓“此日六军同驻马”,不正是从白居易“六军不发无奈何”脱化而来嘛。不仅《长恨歌》,流传千年的史书也是这样写的:禁军士兵杀死杨国忠之后,并不解散,更不开拔,他们拿着武器冷冷地对唐玄宗叫板:“贼本尚在,请陛下割恩正法”。这是赤裸裸的逼宫啊!自己和爱妃,江山和美人,唐玄宗只能选一个,那怎么选呢?白居易其实说得非常清楚,“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这毫无疑问是对的,是按照时间顺序、也是按照历史事实来写。可是李商隐真了不起,他没有这样接下去,而是荡开一笔,忽然回到了从前,“此时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所谓“七夕笑牵牛”不正对应着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啊。那个时候啊,唐玄宗和杨贵妃比肩而立,笑说“牛郎织女一年只得相会一次,而我们呢,不仅要天天在一起,还要生生世世为夫妇”。这多像一个闪回的电影镜头啊。也许唐明皇在割恩正法之时,杨贵妃在头悬白练之时,眼前真的会闪出这段镜头吧?这是何等惨痛,又是何等讽刺,但是同时又是何等精妙啊。“此日”对“当时”、“六军”对“七夕”也就罢了,“驻马”对“牵牛”,这真是从何处想来呀?以最浪漫的往昔来映衬最沉痛的此日,这样的一张一弛,大开大合,又是从何处想来呀?一段昨日重现,时间和空间都被放大了,咏史诗的深沉性和批判性也就此显现出来。如果不是皇帝和爱妃当年沉迷于“七夕笑牵牛”,怎么会有此时此刻的“六军同驻马”?“爱之适足以害之”,这是何等沉痛的历史教训哪。一场悲剧已然发生,一段历史已然改写,也同情了,也批判了,那结尾呢?结尾就只剩浩叹了吧。浩叹什么呀?



看尾联: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岁星十二年行一周天为一纪,所以“四纪”就是四十八年哪。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约等于“四纪”,他又号称“五十年太平天子”,无论哪种说法,都是极言时间之长。那“莫愁”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莫愁是一个古代女子的名字。湖北的钟祥、河南的洛阳、还有江苏南京,这三个地方都有莫愁女的传说,但具体到卢家的莫愁,那就应该是指洛阳女儿了。当年梁朝皇帝萧衍写过一首著名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莫愁就是那样一个采桑织布的平凡女子,长大之后嫁到卢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她身上没有什么传奇,但是她的生活是幸福的,她的生命也是绵长的。可是也正因为她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一个最强烈的对比就出来了呀:“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玄宗作为一个统治大唐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为何不能保全爱妃,他怎么还不及一个普通的卢郎,尚且能跟妻子莫愁终身厮守。有诗评家讲啊,这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这样理解当然也可以,但是我觉得,诗写到这个地方,已经不要批判了,剩下的只是一声叹息吧。“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除了批判,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油然而生,恰恰和结尾的“莫愁”两个字儿形成强烈对比。莫愁女的传说之所以流传那么广,很大原因不也是因为这个美丽的名字嘛。莫愁莫愁,谁人不愿,可是现实生活中,无奈的天子、短命的妃子、还有一生坎坷的诗人,谁能不忧愁呢?

参阅:马嵬   李商隐   唐之韵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