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曼:柳宗元《漁翁》

蒙曼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更多精品资源,可联系我微信jddzzgx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最美的七言古诗,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先看题目吧,渔翁当然就是打鱼人。但是啊,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渔翁却不是仅仅是一个打鱼人。他还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什么意象呢?自由自在的隐士。这个意象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当时庄子和屈原各写了一篇《渔父》嘛。在庄子的《渔父》里头,渔父是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家。看见孔子为传道授业四处奔波,就忍不住开导孔子,不要这么苦心劳形,非要去干那些不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儿。那屈原的《渔父》呢,也是不忍心看三闾大夫容颜憔悴,江畔徘徊。屈原不是感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嘛。渔父呢,就给他唱了一首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什么意思呢?水清水浊各有处理方式,何必非要追求清澈见底呢!这是劝屈原和光同尘,别较真儿。那么孔子也罢,屈原也罢,有没有听渔父的劝导呢?当然没有,因为他们的本质是儒家嘛,生就一副热心肠,追求真理,九死不悔。而渔父的本质呢,则是道家,把世界都看淡了,主张顺势无为,保天真,任自然。儒家和道家,一个显,一个隐;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一个入世,一个出世。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二者是不是就水火不容了呢?当然也不是。孔子虽然还会继续传道授业,但是他也会和弟子讲,这个渔父是个圣人。而屈原呢,虽然最终还是洁身自好,自沉汨罗,但是也领受了渔父的一番好意。为什么呢?因为道家呀,给了传统中国人另外一种人生选择。所谓“君子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能干事业的时候,自然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也能“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至于不知所措。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给人进取的动力,而道家呢,则给人精神的退路。儒道互补,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因为柳宗元的这首《渔翁》,本身就是仕途坎坷,进取碰壁之后的作品。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高门,本身又是大才子,在唐朝这样一个既看重门第,又看重才华的时代,自然是一路畅通。他21岁中进士,26岁登博学宏词科。唐顺宗继位之后,32岁的柳宗元,官拜礼部员外郎,有点儿像现在主管教育的副司长。虽然官儿不是特别大,但是是当时政治改革的核心人物。跟咱们之前说的刘禹锡,属于同一阵营。当年也算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啊。问题是呢,改革必定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唐顺宗又是个病弱的皇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宦官推翻了。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啊,柳宗元刘禹锡他们这些人,这些改革派,纷纷贬官,当了边州司马,其中柳宗元就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在今天的湖南南部,当时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荒蛮之地。而且州司马又是一个闲职,不仅没有衙门,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柳宗元一家人,只好寄居在一处破庙之中。不到半年,他的老母就贫病而死。这样的打击,对于少年得志的柳宗元来说,真是兜头一盆冷水,冷到骨头里了。那儒家前进的路堵死了,怎么办呢?道家后退的路还在啊。在柳州这十年,柳宗元寄情山水,写了大量的诗文。比方说,咱们中学课本里选过的《捕蛇者说》,还有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山水小品《永州八记》,都是这十年之中写成的。柳宗元现存诗165首,其中100首都是写于永州,而这些诗里头,我个人觉得最美的一首就是《渔翁》。


美在哪里呢?看前两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就是永州的西山。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不就是《始得西山宴游记》嘛。西山俯瞰湘江,对于渔翁来说,当然是一个天然的港湾,所以才有“渔翁夜傍西岩宿”。


这句看起来并不出奇,但第二句就不一样了。“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一下子从夜晚写到破晓吧。渔翁晚上住在西岩之下,清晨醒来要点火做饭了,怎么做呢?他用竹筒汲来轻轻的湘水,又收拾起一堆竹叶、竹茎,点燃熊熊火苗,这都是就地取材呀。江水是脚下日夜流淌的,竹子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渔翁晚上靠着岩石睡觉,早晨呢,一伸手一弯腰就过起了生活。这是多么自然多么和谐啊!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嘛。那还有,“清湘”和“楚竹”这两个词多美啊。我们仿佛就看到了,那清澈见底游鱼历历的湘江水,也看到了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楚山竹。这是多清新,多生机勃勃的画卷啊!真像是把人的眼睛都洗过一样啊!柳宗元是河东人啊,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人,那已经是黄土高原了啊。他成年之后,在长安看到的,也是车马簇簇,红尘滚滚。这红尘、黄土,本来就曾经是他生活的全部。可是到了永州他才发现,水可以那样清,竹可以那样翠。不光是中年人蒙尘的眼睛被洗了一遍,失意人蒙尘的心灵也被洗了一遍吧。那天黑了渔翁就睡,天亮了渔翁就起,一切都顺时而动,然后呢?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如果说刚才那两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是妙,那么“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就是神了!破晓的时候渔翁不还在生火做饭嘛,可是呢,没过多一会儿,红日喷薄,渔翁生火的炊烟散去了,湘江上的雾气也散去了。那渔翁呢,渔翁这时候应该看得更清楚了吧?才没有,好像随着青烟飘走一样,渔翁不见了,像神仙一样隐遁了。那他到哪儿去了呢?下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就在这让人迷惑的一瞬间,忽然传来“欸乃一声”。这是什么呀?这是渔翁用船桨划水的声音啊!原来渔翁已经驶入大江,融入了青山绿水之中。这多漂亮呀,就只有这点妙处吗?不是啊,这“欸乃一声”,绝不是仅仅交代了渔翁的下落,更重要的是,他好像一下子就划开了清明的白天和朦胧的拂晓之间的界限。一切朦胧都变成鲜明,眼前霎时透亮起来,青山绿水扑面而来,这才是“欸乃一声山水绿”呀,这“欸乃”两个字多神奇呀!那只是“欸乃”神奇吗?还不是,这个“绿”字也神奇呀。有没有人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啊?那已经是炼字的经典了吧。可是呢,那里头的“绿”,还是渐变,是柔柔的春风把江南一点点儿地吹绿了。而“欸乃一声山水绿”呢,是突如其来的一个声音划破寂静,也是突如其来的一种视觉效果跃入眼帘。就像是人眨了一下眼,随着“欸乃一声”,一下子山水都绿了。这是一种多么空灵飘逸,又多么神采飞扬的境界啊!这声音的冲击,色彩的冲击,是不是比“春风又绿江南岸”还要神奇呀!所以苏东坡就讲啊,这两句诗有奇趣,写到这里,这首诗已经神完气足,不用再往下写了。那严羽的《沧浪诗话》也同意苏东坡的观点,而且还说,就算是柳宗元复生,也应该同意。


问题是柳宗元自己写到这儿并没有结束啊!他还加了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大家说这是谁在回看啊?是渔翁啊。他的小船已经驶入江心,回看天边,江流滚滚。昨晚夜宿的西岩上,只有几朵白云,在无忧无虑,自在追逐。这其实是借助了陶渊明“云无心而出岫”的意境,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那这两句话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如果论精彩程度,当然,这两句不及前四句。但是如果只有前四句,大家想这渔翁是不是还是外在的?是一个被诗人欣赏的对象。你可以说是诗人看他露宿,看他点火,看他划船,是诗人在欣赏着他的生活。可是呢,一旦加上“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去相逐”,这渔翁和诗人就统一了,渔翁在回头看,诗人也在回头看。看什么呀?看滚滚江水,看半生坎坷,看世间的白云苍狗啊!那看了之后呢?看了之后又放下了。这就是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诗人本来是很失意的,很愤懑的。但是呢,永州的青山绿水,抚慰了诗人,让他得到了内心的宁静。从这个角度看,这两句诗就有了它特别的意义。是诗人的自我反省,也是诗人的心灵独白。在近十年的贬逐生涯之后,诗人终于不再昼夜惶惶,悲愤交加,而是“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参阅:渔翁   唐之韻   蒋勋说唐诗   大唐诗人   蔣勛細說柳宗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