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曼: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蒙曼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更多精品资源,可联系我微信jddzzgx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跟大家分享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先说题目吧,《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个题目呢,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走马川行”,一部分是“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我们之前说过,“行”字代表着歌行体,是从汉魏六朝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古体诗,音节格律都自由流畅,给人一种放言长歌、行云流水的感觉。那所谓“走马川行”,也就是走马川放歌;那再看第二部分,“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封大夫”是唐朝西域名将封常清,因为官封御史大夫,所以称封大夫。这个人一生的经历非常传奇。他原本是蒲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人,从小父母双亡,被外祖父抚养。可是,外祖父又犯了罪,被流放到安西充军,守卫胡城的南门,这个胡城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所以封常清其实是西域长大的人。问题是呢,此人虽然生长在胡地,但是又没能长成胡人一样结实的身板。按照史书记载,封常清又瘦又小,一只眼睛有毛病,还跛脚。那这样的人在崇尚军功的边疆地区其实很难生存,封常清也是软磨硬泡,好不容易才在当时的安西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的手下当了一个小参谋,一点儿都不受重视。可是呢,有一次高仙芝出征,封常清在幕府之中悄悄地就写好了告捷文书,把高仙芝怎么谋、怎么打,何时停、何时走,写得清清楚楚,比高仙芝自己讲还要明白,而且呢,这边仗刚一打完,那边捷报已经写好了。高仙芝还因此被上级大大地表扬了一番。从此之后封常清就脱颖而出,一直当到了安西四镇节度使兼北平都护。


这是多么励志的逆袭故事啊。对于岑参这样渴望建功立业的文人来讲,相当有吸引力,所以天宝十三载,岑参有机会进入封常清的幕府,给封常清当判官,真是有点粉丝见偶像的感觉,内心相当激动,情绪也非常的昂扬。那此刻封常清要出师西征,作为下属的岑参写诗送行,这样的诗该怎么写呢?先看前两句: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还记得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吗?一样的句式,只不过李白写的是滚滚黄河,而岑参写的是漫漫黄沙罢了。那走马川究竟在哪呢?一般认为走马川又叫左未河,也就是今天新疆的车尔成河,那它的位置在塔里木盆地南边。而雪海呢,则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因为常年积雪,所以叫雪海。可是我们说完这两个地方,问题也就出来了,车尔成河在塔里木盆地南边,天山在塔里木盆地北边儿,雪海当然更靠北,这样一来,走马川和雪海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有一千公里,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沿着走马川走到雪海边。


既然如此,“走马川行雪海边”应该怎么理解呢?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这句诗讲的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空间范围,从天山以北的雪海一直到天山以南的走马川,这其实也就是封大夫纵横驰骋的千里疆场。事实上,这次封常清西征的目的地差不多就在左末河附近。所谓“走马川行雪海边”,那大概就是朝着走马川走在雪海边,这就好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涵盖了封大夫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广袤空间。这是一种解释。那还有一种解释,说走马川并不是左末河,而是雪海旁边的一条河沟,或者就是一道平川。那这样一来,走马川行雪海边,就是走马川蜿蜒在雪海的旁边。


到底哪个对呢?我个人其实倾向于第二种,因为下面还有一句“一川碎石大如斗”,很显然这应该是诗人眼中的实景呈现,而不是遥想千里之外。不过,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而且呢,对诗的理解呀不能太过实在。走马川也好,雪海边也好,乃至后面提到的轮台、金山,那都只是西域沙漠绝壁上的坐标,并不是诗人写作的重点,也不是我们追踪的重点。那什么才是重点呢?重点在第二句,“平沙莽莽黄入天”。为什么“平沙莽莽黄入天”哪?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呀,更因为沙漠上的烈烈长风。一望无际的沙海上狂风呼啸,大风把黄沙卷到天上,犹如一条黄龙遮天蔽日。风来了,那接下来呢?接下来三句: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是从白天写到夜晚,从风色写到风声,从天上写到地下了。深秋之夜呀,颜色已经看不到了,这个时候声音登场了。什么样的声音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何等狂暴、何等惊心动魄呀!怒吼的狂风把斗大的碎石都卷了起来,让它们随着风势满地乱滚,这样的力量是何等恐怖啊!天上平沙莽莽,地下飞沙走石,这不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的宁静的风景画,这是一个狰狞的、能够吃人的沙漠,而最酷烈的环境也长养了最凶恶的敌人哪。接下来三句,敌人登场了: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这里的匈奴显然是泛称啊,代指当时唐朝的头号敌人,也是封大夫此刻的敌人——吐蕃。秋天一向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大好时机,此刻吐蕃人的马吃了一夏天的草,养得膘肥体壮。他们正跃马扬鞭滚滚而来,“金山”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博格多山以西,腾起了一片烟尘。烟尘就是警报啊,强敌进犯,唐朝的将军岂能坐视不管,封将军顶着狂风,率军出征了。一句“汉家大将西出师”,以汉比唐,写得雍容大气,封大将军英勇无畏、为国解忧的形象跃然纸上。那么封将军的军队是怎样的呢?下三句: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这三句诗啊,写夜间行军的样子,真肃穆,真昂扬。“将军金甲夜不脱”,这是将军以身作则,马不停蹄呀;“半夜军行戈相拨”,这是军队衔枚疾走、悄无声息,只听见兵器相互碰撞发出的轻微声响,这是何等严整的军容啊!那写到这,再补一句“风头如刀面如割”,既呼应了前面对大风的描写,又凸显出将士们的坚韧与顽强,真是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看下三句: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这是从人写到马了呀。还记得岑参的另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吗?劈头一句,就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那此时已是九月,是不是片片飞雪又从天而降,落在了马背上呢?个人觉得啊,不能这么理解,所谓“马毛带雪”应该是说战马驰骋,汗水蒸腾,可是呢,天又那么冷,汗刚一出来就结成了霜,看起来就像雪一样。我们小的时候,冬天骑自行车上学就是这个样子,从自行车上下来,眉毛和头发都带一层霜,那换到马身上不就是“马毛带雪汗气蒸”吗?那“五花连钱旋作冰”呢,所谓“五花连钱”哪,是指把马的鬃毛剪出五个花瓣,这也是宝马的代名词,李白不是讲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嘛。就是经过这样反复地冷热交替,很快马的鬃毛上就结成了一层冰壳。将军写到了,战士写到了,战马也写到了,他们都在寒风中奋力前行。那接下来呢,接下来诗人自己出场了,“ 幕中草檄砚水凝”。原来不光是行军的人,身在幕府的人也没闲着,他正在起草檄文呢,可是天太冷了,连砚台里的墨都冻住了。前方行军固然辛苦,后方的幕府也不容易,人也罢、马也罢,都在寒风中受苦。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整首诗却看不出一丝苦涩,相反,艰苦卓绝的环境正反衬着这支军队精神的昂扬,真是一支铁军哪!那这样一来,最后三句也就顺理成章了: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样英勇的军队出师,敌人当然会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所以我就在幕府所在地的车师西门遥遥伫望,等待着将军您胜利的捷报吧。写到打仗没有?完全没有,只写了出师就戛然而止,结得干净利落,但是呢,因为把军队的精、气、神都写足了,所以谁都不怀疑胜利一定属于这支军队。


那通篇看下来,这首诗好在哪?最大的好处啊,一个是写景奇特,一个是音调铿锵。你看“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谁不觉得毛骨悚然哪;看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谁不觉得不可思议呀?可是你仔细推敲,又会觉得确实如此,进而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所谓的奇而入理。那再说音调铿锵,这首诗最独特的地方莫过于前两句之后就是三句一小节,三句一转韵,而在每一个小节之内则是句句都押韵。这样一来,节奏就特别的铿锵,声调也特别的激越。你只要把它读出来,就好像听着进行曲、踩着行军的鼓点一般,自然而然地被诗人的情绪带动。


那岑参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其实有两个原因最重要:第一个原因,是他真的见过这么神奇的景色。岑参两次远赴西北边陲,随着军队一路走到中亚,他见过太多别人没见过的景象,所以他的边塞是真的边塞,是活的边塞,不是想出来的边塞,所以他的边塞有一种特别的、真切的感觉。让你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和内地不一样,它不是小桥流水的江南,不是平林漠漠的中原,它就是一个神奇的边疆,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岑参的性格呀真像一个年青人,他永远那么好奇,看到狂风也好,大雪也好,第一反应不是恐惧,而是兴奋,这是一种难得的素质。尤其成年之后,很难有人再具有这样的精神了,可是岑参一直都有,那也正是这样的眼界和这样的心情,让他写出了唐朝最为绮丽豪迈的边塞诗。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另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个写雪,一个写风,鬼斧神工,堪称“双璧”。


参阅:走马川行   大唐诗人   唐之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