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蒙曼:李白《采莲曲》

蒙曼 丁中广祥 2021-09-05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全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全

蒋勋这一代 | 合集7集全

蒋勋为你读诗 | 合集40集全

重要声明



本文素材综合整理于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更多精品资源,可联系我微信jddzzgx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温和亲切,从容平和,知性优雅。


从2007年开始,她五上《百家讲坛》,讲授《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内容;先后担任《汉字拼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


她引用诗歌时信手拈来,叙述历史时引人入胜,讲解人文时,随口串联的小故事更是风趣幽默,让人欲罢不能。


比如她说:元稹虽然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深情但不专情的人”。这些趣味小知识,常常让人听得意犹未尽,希望她能再多讲一些。


作为点评嘉宾,她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在她的讲述之下,这些的历史文化知识,仿佛自带好玩有趣的属性,让人无限向往。


她以独到见解与妙语巧思,成为众人心中的“女神学者”。


有人说,在她面前,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她则云淡风轻地说,“求知”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今天和大家分享李白的《采莲曲》: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了,这首诗不是《唐诗三百首》里的诗篇。之所以这么选,是因为《采莲曲》呀,实在是太应景了。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荷花,没有鸣蝉,没有暴雨,没有晚上清凉的月光,那还算什么夏天啊!更何况这几首《采莲曲》写得真是好,完全不输于入选《唐诗三百首》的那些诗篇。咱们得知道,《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他毕竟是个退休官员,他喜欢的诗雅正,但是呢也不免浸透着他的人生感慨,有的时候比较颓唐。比方说他选了好多宫怨诗,讲美女失宠,影射自己人生不得志。这样的诗篇在今天看来,就没有那么动人。相反,很多明媚鲜艳,歌唱美好人生的诗篇,倒是没有入他的法眼,这就有他的局限性了。所以呢,我虽然以《唐诗三百首》为本,但是也会少量地捡一捡被他遗忘的珍珠,呈现给大家。好,言归正传,看这首《采莲曲》。前两句: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之前咱们说过若耶溪在绍兴,就是当年西子浣纱的地方,因此呢也是出美女的地方。在采莲女之前冠上若耶溪的名头,不是说这采莲女当真就在若耶溪,而是好比现在北京,你要说板栗必称怀柔,要说大桃必称平谷一样,算是一种品牌效应。采莲女本身就是美的,在前面加上“若耶溪边”四个字,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宛若西子的联想,显得更美。可是呢,再美的美女如果只有容貌,没有表情,没有性情,也就只是个冷美人,或者说,是个纸糊的灯人,不会让人产生真正的爱怜之心。那怎么能把这些美若西子的采莲女写活呢?下一句“笑隔荷花共人语”,这句话我非常喜欢,真是风流婉转、摇曳多姿。这采莲女啊,可不是深闺之中不苟言笑的贵族小姐。她们一边劳动一边还攀着荷茎,隔着荷花,和伙伴们聊天儿嬉笑呢。你看一句话,又有表情,又有动作,还有心情,马上这采莲女就活了。这就好比《诗经·硕人》篇讲庄姜之美一样,怎么讲呢?先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用了这么多比喻,咱们印象深不深呢?其实也没有那么深。但是接下来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个美女呀,马上就顾盼生辉了。李白这句“笑隔荷花共人语”,其实就是平民版本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笑一语,采莲女的天真娇俏,已经跃然纸上了。那下面两句: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这两句话多明艳啊!明艳在哪儿呢?你看上一句讲“水底明”,下一句讲“空中举”,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水下,一个是天上,那天和水之间呢,就是我们的采莲女啊。采莲女的新妆被高高的太阳照着,一直映到清清的水底,采莲女沾染着脂粉香和荷花香的衣袂,被风吹着,一直飘到天上去。大家可以想一想,新妆照水,这采莲女多美呀;香袂轻扬,这采莲女的衣服多轻啊。夏日午间,薄纱轻笼的美人,本来应该比较香艳吧,可是呢,这些采莲女一点儿都不让人觉得香艳,相反她们还是那么清纯,为什么?因为她们不在引起香艳联想的房间里,她们是在大自然里,在天和水的中间,她们是天和水的中心。她们被太阳爱着,被清风宠着,她们和水一样清亮透明,她们和风一样自由潇洒。绮而不艳,风流神秀,这就是李白的本事!也是只有李白,才能轻轻松松就达到的境界。那可能有人会说了,采莲女嘛,毕竟是劳动者呀,又是新妆,又是香袂,这哪是劳动人民的样子呀,她们真的那么穿吗?哎,这个没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任何人,一向都不见得是事实第一,而是审美第一。比方说我们之前举过的例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个农村老妇给他盛了一碗白米饭,他也要写成“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这是真实的生活吗?当然不是。但是呢,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美感。也是古人所说的,没有一丝寒酸气。这其实跟京剧里头的俊旦是一个道理,你看在京剧里头哪怕是苦守寒窑十八载,整天吃糠咽菜的王宝钏,一出场也要满头珠翠。这不是别的就是美,爱美,歌颂美,这不就是人类的天性嘛!那四句诗写下来,采莲女的美,其实已经写到极致了,接下来怎么写呢?下两句: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这是从采莲女的美貌写到了少年的反应了。采莲女子那么漂亮,那么娇俏,岸上的小伙子怎么能不动心呢。他们三三五五隐藏在柳荫背后,假装乘凉,其实都在暗暗地偷看着采莲女子。用少年的反应来映衬采莲女的美貌,这其实是《陌上桑》里头写秦罗敷的写法。《陌上桑》是怎么写的呀?“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被罗敷的美深深打动,忘乎所以了。那“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也是一样啊。少年在垂杨下徘徊不去,还不是因为有这群采莲女,只不过呢,《陌上桑》写的直白,有点儿喜剧色彩,而《采莲曲》则写得委婉含蓄,有青春气息。可是呢,正因为这委婉含蓄,少男少女那种青涩的、遮遮掩掩的感情,才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在讲王昌龄《采莲曲》的时候,我问过大家,采莲女知不知道诗人的存在?结论很可能是不知道,他们之间隔着密密麻麻的荷叶、荷花,采莲女自由欢畅,诗人则有点自作多情。那李白的这首《采莲曲》里,采莲女知不知道岸上游冶郎的存在?我猜是知道的,正因为知道,她们才娇声俏语,才衣袂轻挥。说白了,这里头有点儿小心思,有点儿小挑逗。那小伙子呢,反倒显得害羞一点儿,故意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但其实呢,却又舍不得离去。这是多么美好的青春画卷啊!那接下来呢,接下来呀,诗人自己出场了。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诗人在哪儿啊?他本来在更远一点儿的岸上,看着这溪水里的采莲女,柳荫下的游冶郎,心生感慨呀,年轻多好啊!多想加入青年人的行列呀!可是呢,正在这时,紫骝马一路撒花,跑过岸边的芳草地,草地上的野花纷纷飘落。这真是紫骝马和落花吗?不是吧,紫骝马还暗示着时光飞逝啊,落花呢,则象征着青春难在呀!这紫骝马是谁的呀?是诗人的还是少年的?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紫骝马的一声长嘶,唤醒了诗人,你的青春已经远去了,你已经不能够再分享这池中岸上的欢乐了。不忍离去,又不能分享,这不才是“见此踟蹰空断肠”嘛。那可能有人会说,如此说来这首诗的情调有点儿消极了。也不尽然,正因为青春如此美好,诗人才会感慨青春易逝,也正因为青春易逝,才让人更觉得青春是如此美好。也就是说呢,诗人的一声叹息,其实反倒加深了我们之前的美好印象,这也是李白版本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啊!


参阅:采莲曲   大唐诗人   唐之韵   汪曾祺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