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熟人看病到底好不好?多位医生分享了真实想法
一直以来,“看病找熟人”是很多求医者的内心选择,医生更是难以回避熟人相托,这种现象在各国都普遍存在。
但日前,《英国医学杂志》发布的指南明确建议:医生尽可能不要向熟人提供医疗服务,否则可能造成误诊等。
也就是说,找熟人看病看似安全可靠,实际可能适得其反。
“熟人就医”到底存在哪些隐患?
超七成人看病想找熟人
生活中,医生难免会被亲朋好友托关系看病、加号、检查、开药等。
王健生说:“病人和家属想找捷径的心情可以理解,尤其托关系插队的情况比较多见。”
张金苹日常工作以慢病诊疗和管理为主,熟人通常是希望帮忙加号或开药。“大约一半患者都是熟人介绍来的。”陈思畅直言,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在全国名列前茅,门诊量和住院压力都很大,很多患者和家属会倾向于找熟人,为的就是“少走弯路”,减少就诊、住院的等待时间。
《生命时报》在微博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
仅 26%受访者看病“从来不找熟人”,43%表示“视情况而定”,24%“想找熟人,但托不到关系”,6%“每次都会找熟人”。
吉林大学屈英和教授抽样调查了 200 名临床医生和 500 名患者,结果相近——“找关系”就医是患者的首选,七成多患者希望通过熟人就医。
各国医生都受此困扰
这种人情难题困扰的不只中国医生,德国一项对 1643 名外科医生的调查显示,77.6%的人曾为亲友做过手术;美国对 1086 名儿科医生进行的调查显示,3/4 的人曾被要求为亲属开具处方药。
事实上,熟人诊疗有时效果反而不理想,甚至介绍人也被牵扯其中。近年来的新闻中,熟人诊疗引发的纠纷并不少。
2023 年 12 月,广西一名医生给高中同学父亲看病,却因为一点小事被无理打骂,患者出院后立马翻脸不认人。
2022 年,安徽省卫健委公布一则处罚,医生刘某某为帮熟人患者省钱,未进行术前检查,造成患者多处感染穿孔,最终因器官衰竭死亡。
为什么大家要找熟人看病?
“找熟人看病知根知底”“开后门节省时间成本”“虚荣心作怪”……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让大家找熟人看病?
吉林大学屈英和教授的调查显示,近四成患者期待找熟人医生来获得更符合心意的诊疗方案,希望得到的照顾排在前3位的是:对病情、病因、治疗方案说明更详细;诊治更慎重负责;看病、检查和手术优先。
1
传统观念影响
这与我国传统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熟人社会有一定关系,人们天然地认为,有熟人关系加持,诊疗的准确度、便捷性会更好。
“究其根本,还是医患的信任度不够。”在王岳看来,这折射出当下患者对医生存在一定的信任缺失,希望通过熟人关系来弥合。
最好的医疗就是同质化医疗,如果无论找哪个医生看病都能获得同等的诊疗服务质量,托熟人看病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2
医患信任难建立
陈思畅认为,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医患彼此建立信任是很难的。“在我们这种涉及开颅手术的高风险科室,‘熟人’某种意义上是医患信任感的‘背书’。”
内科需要复杂的检查才能确诊,治疗也需要较长时间,相当于“开盲盒”;对外科来说,医生和患者都能看到“盒子里是什么”,目标很明确,但想要把病灶拿出来并非易事,需要医患彼此信任才更有胜算。
因此,外科医生一般不会拒绝给熟人看病,患者和家属想找特别信任的医生主刀,也属人之常情。
“临床感受上,越是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越需要医患信任。有时候为了诊疗和沟通都更加顺畅,我会特意告诉患者‘你是谁介绍来的’,给患者一定的积极心理暗示。这样能够提前积累信任,起到润滑医患关系的作用,让患者对治疗更有信心。”陈思畅说。
找熟人到底有没有意义?
王岳认为,找熟人没有太大意义,绝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并不会因为熟或不熟,就改变治疗原则和方法。王岳说:“我看病就不找熟人。我给医学生上课时常说,虽然我是你们的老师,但我以后不会找你们看病,我只希望你们对每个病人的水准都是一样的。”
记者采访的不少医生也表示,无论对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同等看待。对托关系的病人,无非就是解释得更细一点,话说得更多一点。
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表示,是否熟人相托,带来的诊疗差异并不大,那种因为熟人就“特殊对待”的情况,属于个别人的职业素质和医德医风问题。
“亲情就医”可能带来 2 个隐患
“有时候,正是因为这层熟人关系,出了不少问题。”王岳指出,如果医生和患者都想走捷径,忽略掉一些检查,做了一些不合规的变通,可能存在安全和法律隐患。
1
过度诊断或漏诊误诊
上述《英国医学杂志》刊发的文章明确指出,面对熟人,患者可能很难诚实地讲述自己的病史和治疗情况,医生也可能碍于人际关系,不能客观了解患者的需求,导致遗漏检查项目、误诊等。
2
扰乱医院诊疗秩序
张金苹发现:“熟人患者加号后还会希望插队提前看,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这显然有些过分了,其他患者提前很久挂号,插队对他们不公平。对不守规矩的患者,我一般都是按顺序叫号,不会提前给他们看。”
“医”和“患”都当有敬畏之心
美国医学会指出,医生“通常不应该治疗自己或者直系亲属”。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为家庭成员开特定的药物。
新西兰医学委员会建议,不要向与医生有密切私人关系的任何人提供医疗服务。
英国医学会提示,在没有其他医疗资源可用的情况下,不禁止医生为熟人进行治疗;但医生应该谨慎、仔细考虑风险,尽量寻求满足患者需求的可替代方案;如果不得不给熟人看病,请务必保留详细的问诊、治疗记录,把熟人当成素不相识的人来看待。
1
调整诊疗制度
2
平等、慎重对待每一位病人
3
主动改变陈旧观念
策划制作
来源丨生命时报(ID:LT0385)
作者丨高阳 生命时报记者
责编丨何通
校对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