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掉下来的垃圾,把人家房子砸了个窟窿
把房子砸穿总好过砸到我头。
美国东部时间 3 月 8 日的下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居民亚历杭德罗·博特罗(Alejandro Otero)正在外旅游,而他独自在家的儿子打来的一通电话,让他不得不提前终止这次旅行。
当天下午 2:34,一个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突然砸中了他们的房子。该物体击穿屋顶,穿过了两层楼,并砸入了地板里。“当时发出了十分巨大的声音,(这个物体)差点就砸到我儿子了。”博特罗后来在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说道。
对房子的损坏(图片来源:WINK News)
对房子的损坏(图片来源:WINK News)
接到儿子电话后,博特罗的第一反应是陨石砸中了自己的房子。但当他回到家,将这个物体从地板下取出来后,他发现这个 “天外来物”更有可能是人造的。
“从顶部形状可以看出来,它最初应该是圆柱形的物体,在穿过大气层时,顶部金属在燃烧中融化,(从而变成了这样的形状)。” 博特罗说。
该“天外来物”样貌(图片来源:WINK News)
“我当时感觉自己在发抖,我完全不敢相信。什么东西能以如此大的力量落在我的房子上,造成如此大的损害?” 博特罗继续说。
此次“高空抛物”,最大的嫌疑来自地球上空约 400 千米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
空间站丢的
故事可能得从 2018 年 10 月的某天讲起。那一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尼克·黑格(Nick Hague)和俄罗斯宇航员阿列克谢·奥夫奇宁(Aleksey Ovchinin)本该在哈萨克斯坦乘着俄罗斯“联盟号”(Soyuz)运载火箭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然而,火箭在起飞不久后,助推器失灵,没能成功进入轨道,两位宇航员只能返回地面,没有按计划到达国际空间站。
黑格此次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之一是帮助空间站升级电力系统。他会到空间站外进行太空行走,帮助换掉原来的镍氢电池,并安装新的锂离子电池。可惜黑格并没有按时到达空间站。
但问题是,第一批锂离子电池已经由日本的 HTV 货运飞船运送至了国际空间站。原本的计划是,被这一批锂离子电池替换的旧镍氢电池,将由同一艘 HTV 货运飞船带走。但由于黑格没能登上空间站,NASA 只好暂时取消此次换电池的太空行走任务,将锂离子电池留在空间站,等待下一个能执行该任务的宇航员到来。
这艘 HTV 货运飞船也只能直接离开,并未带上镍氢电池。而替换下来的旧镍氢电池,就只能由下一次到来的 HTV 货运飞船带走。由于每艘飞船的载货量都是固定的,所以 HTV 货运飞船没办法一次性带走两倍数量的旧电池。
于是,随后每一次 HTV 货运飞船运来新一批的锂离子电池,都会带走上一批替换下来的旧镍氢电池,直到 2020 年最后一艘 HTV 货运飞船离开国际空间站。但这时,空间站上还剩下最后一批镍氢电池没有带走。
这个装有九块旧镍氢电池的货物托盘,编号为 EP9,总重量相当于一辆大型 SUV。但由于此后,日本开始改用新的运载飞船,因此不再会有 HTV 运载飞船来到国际空间站了。其他运载飞船的设计,比如 SpaceX 的龙飞船(Dragon),没有办法装下 EP9 将其运走。换句话说,只有 HTV 货运飞船,才能运走 EP9,但 HTV 已经不会再来了。
国际空间站的每寸空间都很宝贵,而 EP9 这样的大物件,自然不能一直留在空间站上。
于是 NASA 做了一个决定,它们计划直接丢掉 EP9——这也是国际空间站丢弃过的最大太空垃圾(space debris)。2021 年 3 月 11 日,当国际空间站运行至中美洲以西太平洋上空约 418 千米处时, NASA 的地面控制人员操控国际空间站上的机械臂,将 EP9 从空间站上释放,丢入了太空。
当时 NASA 表示,EP9 将会绕地球漂浮 2 至 3 年,然后坠入大气层,并在其中完全燃烧。
大约三年后,在今年的 3 月 8 日,EP9 终于完成了它在太空的旅程,它在墨西哥湾的上空一头扎进地球大气层,开始剧烈燃烧。欧洲空间局(ESA)的“太空垃圾和独立安全办公室”(Space Debris and Independent Safety Offices)密切跟踪着 EP9 随后的动态。ESA 表示:“电池的总质量估计为 2.6 吨,其中大部分可能在重返大气层期间燃烧殆尽。虽然有些部分可能会落到地面上,但伤亡风险(人员被击中的可能性)非常低。”
而最后的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EP9 其中一块碎片并没有在重返大气层的过程中完全被烧掉,也并没有直接落入墨西哥湾,而是落向了旁边的佛罗里达,最终击中了亚历杭德罗·博特罗的房子。
为了确认击中博特罗房子的物体就是 EP9 的碎片,NASA 与博特罗取得了联系,将该物体送到了 NASA 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通过分析该物体的尺寸、特征和材料,并将其与 EP9 上的硬件相对比,NASA 最终确定,该物体是 EP9 上的一根支柱,用于将电池固定在货物托盘上,由铬镍铁合金制成,重 0.7kg,10cm,直径 4cm。
之后,NASA 和国际空间站还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通过物理模型来探究 EP9 在重入大气层过程中升温和燃烧的过程,从而确定该支柱为何最终会存活,并到达地面。
太空里全是垃圾
被国际空间站扔入太空的 EP9,只是众多太空垃圾的一个。
人类越来越频繁的太空活动,也让太空垃圾越来越多。根据 ESA 的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 6 日,人类已经成功向太空发射了约 6500 枚火箭,在地球轨道上放置了约 16990 颗卫星,尚在工作的有 9000 颗。
而停止工作的卫星、火箭推进器、航天器和空间站丢弃的物件……充满了地球上空的轨道,成为了太空垃圾。目前仅美国“空间监视网”(Space Surveillance Network,SSN)定期跟踪的太空垃圾数量就约为 35150,而实际太空垃圾数量只会更多。
这些太空垃圾的积累让地球上空变得越来越拥挤,为以后和当下的太空任务造成了很多困扰。国际空间站就曾多次为避开太空垃圾,而调整轨道。
至于太空垃圾对地面的影响。ESA 表示,大约每一周就会有一个较大的空间物体(space object)通过大气层冲入地球,不过大部分碎片在到达地面之前就已经完全燃烧了。大多数航天器、运载火箭和运行硬件的设计都是为了尽量让其在大气层中完全燃烧,从而降低相关风险。
但此次 EP9 事件告诉我们,太空垃圾也可能会威胁地面。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太空垃圾砸向地面,并威胁人身安全的事件了。据《纽约时报》报道,1969 年,前苏联航天器的碎片击中了西伯利亚海岸附近的一艘日本小船,造成 5 人受伤。据福克斯新闻、ABC 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1997 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位女性居民也曾被火箭的碎片击中过肩膀,好在并未受伤。
而以后,人类向太空发射的航天器只会越来越多,也不知道此类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https://blogs.nasa.gov/spacestation/2024/04/15/nasa-completes-analysis-of-recovered-space-object/
[2]https://images.nasa.gov/details/iss064e041512
[3]https://www.esa.int/Space_Safety/Space_Debris/Reentry_of_International_Space_Station_ISS_batteries_into_Earth_s_atmosphere
[4]https://www.esa.int/Space_Safety/Space_Debris/About_space_debris
[5]https://www.esa.int/Space_Safety/Space_Debris/Space_debris_by_the_numbers
[6]https://arstechnica.com/space/2024/04/trash-from-the-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may-have-hit-a-house-in-florida/2/
[7]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pace-junk-from-the-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may-have-struck-a-home-in/
[8]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18/10/a-soyuz-crew-makes-an-emergency-landing-after-rocket-fails/
[9]https://www.nytimes.com/1969/07/05/archives/soviet-space-debris-hits-japanese-ship-injuring-5.html
[10]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2-01718
[11]https://www.foxnews.com/science/woman-hit-by-space-junk-lives-to-tell-the-tale
[12]https://abcnews.go.com/Technology/story?id=98700&page=1
策划制作
来源丨环球科学(id:huanqiukexue)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相关推荐
1.身体出现这 4 个迹象,是在给你警告:你的心理可能出问题了
2.传言“李子树下埋死人”,吃李子真的对身体有害吗?真相是......
5.这件事许多人都在做,但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不是过度摄入糖)
点亮“在看”
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