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1-09-15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体用一源论

——中国哲学元理

摘要:自然、社会、人生是由什么支撑的,千变万化的万象是如何归一的,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根据是什么,人如何把握天地万物的资始资生,这就需要进入道体的体用一源的求索。体用思维在中国哲学概念、范畴逻辑结构中已度越一家一派的范围,而敞开胸怀,成为儒释道及诸子用来诠释自己哲学的概念、范畴。程颐提出“体用一源”命题,后人都加以发挥,并进入天人关系的探求,体现为天度越人,又寓于人;交感联通,尽心知天;相分制用,参赞化育;交而相胜,还而相用;天道人性,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和合生生道体是追寻天地万物存在本原的终极根与底,是对思想的思想终极解释的反思,是追求世界终极价值的形而上者。于是便展开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探讨,体现为无形有待,不生有名;有本无体,本末体用;相分不离,和合道体。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思维形式,是天地然与所以然、迹与所以迹、共相与殊相、道体与现象、本源与属性、精义入神与礼仪实践的关系。在近代中西文化哲学会通的人文语境下,有中本西末、中体西用、中内西外等主张。


关键词:体用;天人;道器;道体


作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荣誉一级教授(北京 100872 )。





马克思的现代技术之思

摘要:从性质上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是一种现代技术批判哲学,批判的目的是澄清现代技术的历史性前提,划定技术批判问题上的两条界限。马克思追问了现代技术的本质,揭示了现代技术的历史性质和社会形式,揭示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的存在方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阐释了技术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联性,揭示了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三种不同类型和特征的“人类生活世界样式”。马克思区分了技术本身和技术使用的社会形式及方式,提出了未来社会“新的技术人类生活共同体”理想,划定了与实证主义、浪漫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


关键词:技术使用人;人使用技术;新的技术人类生活共同体;实证主义;浪漫主义


作者:刘日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092)。












高质量经济活动:

机制、特定性与政策选择

摘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提高经济效率与国民福祉,实现生产率、实际工资和企业利润的协同增长,而高质量经济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经济活动具有报酬递增、生产率提升空间大、产业带动效应强等特征。通过生产率提升空间大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关系,高质量经济活动产生大范围的外溢效应,实现普遍的效率改进和实际工资提升。高质量经济活动具有三重特定性,即行业和产品的特定性、规模与结构的特定性、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性。随着技术—经济范式的不断演进和国际分工体系、贸易体系、金融体系的变迁,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之相应,高质量经济活动的选择、培育和维系也需要各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予以支持。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经济活动;报酬递增;产业体系


作者:杨虎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044)。





要素大规模再配置与公有产权

的润滑作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从农业领域进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成功地实现了较长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从历史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起飞前增长要素往往被锁定在农业部门中,那么中国是如何实现要素大规模再配置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要素的再配置乃至为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制度基础和强力支撑,土地公有制不仅为农民转化为农民工提供了弹性保障,而且为土地的非农使用提供了弹性空间。公有制的作用显示出,要有相应的推动要素顺利再配置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经济起飞,并且与产权保护相比在起飞过程中产权有效使用可能更加重要。


关键词:要素再配置;公有制;改革开放;经济增长


作者:魏建,山东大学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方言技能是社会认同的

一种信号机制吗

——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

摘要: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方言技能能否成为社会认同的一种信号机制。分析结果发现,方言技能可以成为本地人和流动劳动力社会认同的一种显性信号机制。具体表现为,在个体层面上,方言技能会显著增加互助情况、邻里信任和交往频率等社会互动,进而增加当地定居意愿。在群体层面上,方言技能会负向影响社会互动和当地定居意愿。进一步分析验证了方言技能社会认同效应的稳健性,并排除了方言技能的人力资本效应假说。研究结果在丰富社会身份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对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方言技能;社会认同;流动劳动力


作者:连洪泉,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广东广州 510006);江嘉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632)。












中国公共事务的集权与分权:

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摘要:在中国,公共事务治理是实行中央集权或是地方分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治理过程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即表现出如下特征:第一,一项全国性公共事务,只有当其与国家治理上的“治民”工作能分离开,中央政府才会实行集中管理,所谓垂直管理;反之,如果存在着某些治理环节与国家治理上的“治民”工作不能分离开,那么,中央政府将把这一部分治理环节下放给地方政府管理,而在其余治理环节上实行集中管理,形成垂直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第二,一项地方性公共事务,只有当其与国家治理上的“治官”工作可分离开,才会由地方政府完全负责,所谓属地管理;反之,如果存在着某些治理环节与国家治理上的“治官”工作不可分离开,那么,中央政府将对这一部分治理环节实行直接控制,而其余治理环节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形成中央直接控制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这些特征源于公共事务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冲突,是中央政府为了解决此种冲突所导致的结果。


关键词:公共事务治理;国家治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作者:曹正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杭州 310058);聂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 310058);张晓鸣,香港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美利坚和平”

——作为帝国主义话语的新自由主义

及其全球化神话构成的历史考察

摘要:自20世纪末起,一批美国保守主义政治与国际关系学者便开始着力描述一个“新美国世纪”的诞生。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这种胜利主义的霸权叙述更开始着力讲述一个“美利坚和平”的全球秩序想象。这一“美利坚和平”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秩序强烈推崇。这种秩序观强调,自由主义经济是调配全球资源、组织经济生活、管理企业的最有效模式;并且,自由资本主导的市场化全球扩张是人类未来全球化进程的唯一路径。近些年,中文学界出现了大量从政治经济学及政治学角度出发对新自由主义全球秩序观的批判。本文强调,从历史维度出发,重新理解过去20年间右翼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者的帝国观,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今天“美利坚和平”秩序观的历史起源及其“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叙述的逻辑困境。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英帝国;美帝国;美利坚和平;霸权


作者:殷之光,英国艾克赛特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中心副教授。












重建财产权: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方向

摘要: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领域取得的基本经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重建土地财产权”,而不是“以地生财”或“土地低价征收高价卖出”。通过运用这一改革基本经验,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些进步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的国有土地领域。当这一基本经验继续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扩展时,遇到了理论和观念的巨大阻力和障碍。破除这些阻力和障碍的关键在于区分集体土地所有制与社会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按照“重建土地财产权”这一基本经验对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土地制度;财产权;社会保障;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程雪阳,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江苏高等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江苏苏州 215006)。





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条款适用

的困境及其对策

摘要:新《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征收制度明确界定了公共利益条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逐渐成为土地征收制度中“公共利益”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基于政府执法的连贯性,在此次修法后对公共利益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仍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作为启动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的一种类型,“成片开发”在认定标准、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彰显土地开发目的的公私益混合性特质。从制度逻辑来看,征地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之间出现了制度断裂,且存在以土地规划权替代土地征收权的制度空隙,故需对相关制度进行体系解释,以实现各种规范的有效对接。在农民集体及其成员的财产权实现过程中,土地征收制度确立的非市场化补偿标准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在评价上存在冲突,应促使土地补偿观念转向市场化并引入税收制度进行二次分配,以便实现两种制度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方面的价值整合。


关键词:公共利益;成片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规划权;征地补偿


作者:高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教授(广东广州 510420)。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

现实困境与理论误区

——以“同地同权”切入

摘要: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等入市”,进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如果不对土地的用途管制、规划条件和使用方式进行具体界定,将难以实现“同地同权”,也会夸大市场机制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一级市场”形成中的作用,进而催生土地食利阶层。由此折射出学界讨论方式的不足:不应从抽象原则出发讨论问题,而要回到现实世界,强调土地的通途管制、规划条件和使用方式的差异性,以及关注差异性所带来的可能后果。


关键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等入市;城乡统一 规划


作者:吴义龙,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河南开封 475001)。












《十七岁的轻骑兵》

与90年代青年的情感结构

摘要:路内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是一则典型的文学个案,有助于我们勘察90年代青年的情感结构。主人公路小路们的失败感、无聊与感伤,绝非仅仅出自个人秉性、心理或文学惯习,而是如政治无意识一般再现了其所经历的社会转折。路内作品中交汇着多种历史观,作者、叙事者和人物都在多种叙事、历史观之间摇摆、拉锯。《十七岁的轻骑兵》提供了一个契机,促使我们重新打开小说形式、情感结构与历史经验之间复杂缠绕的关系。


关键词:路内;情感结构;青年;自我分裂


作者: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编纂体系建设:

历史回顾与现实重构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中,文学选本的地位相比古代大大下降,但其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容忽略。选本编纂实践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变迁的历史,它除了具有一个时代文献资料的保存记录和文学经典化的功能外,还常常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直接参与到文学的革新和文学现场的建构中去,在经典的传承与重构、文化认同的塑造和社会共识的构筑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本编纂一直以来受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其当代流变的梳理与考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思考与认识。


关键词:选本编纂;体系建设;当代文学


作者:徐勇,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唐高宗朝“僧道致拜君亲”

的论争与龙朔修格

摘要:关于高宗龙朔二年“僧道致拜君亲”之争议,以往研究者虽指出其事与高宗、武则天政治的关系,认为此事反映现实礼法冲突和法律思想,却较少具体事例予以证明。研究从龙朔修格的角度提供补充,说明《显庆礼》与龙朔修格的联系及礼法意义,从而指出“僧道致拜君亲”的讨论是龙朔礼法改革中的一项,不仅与武则天主持政事有关,也证实了她本人将佛教理念作为其家族信仰和立朝之支撑,以及追求帝、后权力平等的意向。不同参加者的意向则进一步证明此项论争与现实政治的关联。


关键词:僧道;致拜君亲;龙朔修格;论辩分野


作者:吴丽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北京 100089)。





谣言政治与文化运作

—以上海光复前后的《时事新报》

和商务印书馆为例

摘要:作为清末立宪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机关报的《时事新报》,在张元济、汪诒年的带领下,原本是为了灌输国民政法知识、预备立宪而创设的。但是在武昌首义的革命风潮影响下,随着张謇、张元济等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立宪党人内部的分裂,它与沪上其他报纸一道积极投身革命宣传以激荡风潮,尤其是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编辑出版了《革命文牍类编》《中国革命记》《革命党小传》等大量的书籍、期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而考察这些文化生产背后的种种因素,除了与立宪党人思想倾向革命、沪上政治氛围浓厚有关之外,时事新报馆和商务印书馆当时面临革命党人的谣言政治的压力,是必须要予以充分考量的。在谣言充斥的革命压力铸就的舆论生态中,时事新报馆和商务印书馆通过自身的文化生产不但证明了自身的政治立场和革命倾向,而且化解了革命党人的谣言政治带来的巨大压力。


关键词:谣言政治;文化运作;《时事新报》;张元济;商务印书馆


作者:陈捷,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部副研究员(江苏南京 210094)。






【往期目录】

《学术月刊》| 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请见谅。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