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4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4-04-04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摘要: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转型,而理解把握这一总体性转型需要拓展到中国制度的公共性目标,深入阐释党、人民、国家与公共性的结构关系。在梳理相关理论范式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公共性,经由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实践发展出的社会主义新公共性,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融合,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革命政党为领导核心实现了人民联合与社会团结,以所有人共有共享发展成果超越个体“偶然性”支配:通过依托于党以群众路线构建起基础性社会联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妥善协调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动国家与人民相互交融、互促互馈互进,以协商实践和民主集中促进社会团结。可以说,新公共性天然内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其理论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关于新文明形态的构想。

关键词:新公共性;社会转型;人民性;范式创新

作者:李友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新使命与新叙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创造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中国式现代化由实践层面提升至文化层面,重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从话语建构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创设了新的概念与主题,围绕话语的基础、动力、意义以及目标,形成了相应的概念单元,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建设文化强国的叙事愿景。在理解核心概念基础上,可以得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的结构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本体、人民群众的基体以及客观环境中的载体三个关键要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变成现实,依托“两个结合”展开的新话语也具有观念、真理以及实践三种形态,向受众传递着不同的思想信息。面向未来,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话语需从思路、机制、形式等方面展开:要在熔铸古今中夯实话语凝聚力,要在融通中外中增强话语感召力,要在正本清源中提升话语吸引力,要在守正创新中拓展话语影响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

作者: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200241);樊士博,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上海200241)。



作为规范系统的礼
——从经学的现代意义看
《仪礼》《周礼》《礼记》


摘要:礼既与政治、伦理的体制相关,也以当然之则为内容。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考察三礼(《仪礼》《周礼》《礼记》),首先应当关注其中的规范性观念。作为规范系统,礼属于当然之则,涉及社会领域的不同方面:从日常生活到政治践行,从个体的饮食起居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几乎所有相关事宜,礼都提出了具体的规定。以规范为内容,礼包含目的意蕴,后者又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为前提,与之相联系,礼(规范)既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指向合理社会秩序的建构,在这一意义上,“做什么”与“是什么”彼此交融。相应于人的行为(做事)过程,礼同时涉及手段,并以“如何做”为关注之点。从内容看,三礼对“如何做”作了多方面的考察,其中呈现的首先是行为的方式、程序。作为行为的规范,礼本身并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其存在关乎多重根据。从根本上说,礼乃是得之现实而又还治现实,其规范作用(当然之义)无法与实然和必然分离,但同时,礼又蕴含人的价值理想,从而有别于单纯的自然法则。礼的不同根据包含着实质的意义,其变通则体现了对规范形式的扬弃。广而言之,作为当然之则的礼难以回避实质与形式之辨。在礼与乐、礼与情、礼与理等关系中,礼的实质之维与形式方面得到具体的彰显。

关键词:礼;规范性;根据;目的与手段;形式与实质

作者: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上海200241)。



见证“异识”
——利奥塔的哲学政治学探究


摘要:利奥塔呼吁见证“异识”,就是为了捍卫辩论权利而防止原告因被剥夺辩论权利而沦为受害者。见证“异识”,就是质疑和重写启蒙运动的理性原则,不接受基于启蒙理性原则之上的、作为知识合法化基础的宏大叙事的“共识”。利奥塔借鉴康德的理性批判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而实施了对宏大叙事的批判,高举“异识”大旗,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罗蒂的共识理论展开了激烈争论。利奥塔的异识理论集中体现在其对理论与实践、哲学与政治、普遍与特殊之间关系问题的处理上所坚持的多元主义立场。这一思想既非一种异识政治学,也非一种后现代主义政治学,而是一种旨在见证“异识”的哲学政治学。见证“异识”,也就是见证“不被表达者得以被表达的可能性”。

关键词:利奥塔;异识;共识;理论与实践;哲学政治学;后现代主义

作者:莫伟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斯蒂格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吸纳与误读


摘要:斯蒂格勒着眼于现时代人类的生存之痛,揭示了市场营销与精神工业的合谋状态及其后果,在新问题域即象征的贫困、文化的政治、精神的灾难三个层面与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了对话。经由对人类生命外在化的新阶段的反思,斯蒂格勒以马克思关于机器技术所带来的无产阶级思想为核心,实现了对马克思技术之思的三次吸纳,构建了其关于劳动、生活和理论的知识皆丧失的普遍无产阶级化理论。在一般器官学视域中,斯蒂格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阐释存在着形式化应用的嫌疑,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的误读,陷入了技术决定论的窠臼。

关键词:斯蒂格勒;马克思;精神工业;外在化;无产阶级化

作者:刘日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上海200092);陈芝敏,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来自中国实践的总结


摘要: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核心环节。健全基准利率体系既是建设金融市场的关键,也是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围绕利率管制形成的历史逻辑、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周期影响的探讨,可以从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及需求结构三个方面梳理利率管制造成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在逻辑。此外,在重点讨论中国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原因及利率双轨制带来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存挑战和未来方向。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路径和效果,并基于市场基准利率选择与培育的分析框架,指出市场基准利率应兼具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优良特性,应是市场性与可控性、相关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特征事实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述,将对中国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双轨制;利率市场化;利率传导效率

作者: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081);刘莉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注意力配置与经济决策
——关于注意力经济学的评述与讨论


摘要:最近二十年,注意力经济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新分支开始兴起。注意力经济学是经济学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产物,它主要研究个体决策的过程和性质,认为个体决策过程本质上是大脑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过程,当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以及各种不确定性的约束时,给定有限的认知资源,大脑会通过注意力配置来筛选信息,并忽略其他的信息;通过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个体的理性和偏好结构,并据此形成个体的行为及其后果。注意力经济学揭开了个体决策的黑箱,把有限理性假说和社会偏好理论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现代行为经济学乃至经济学本身提供了更微观的科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注意力;有限理性;信息;现代行为经济学

作者:黄纯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3);孙玙凡,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北京100033);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横向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回应性:
分职与协同


摘要:进入数字时代,网络问政成为政民互动的新生渠道,为回应性政府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在政民互动过程中,政府对于公众诉求的回应绩效既涉及部门间差异,也涉及部门间协同。政府内部横向权力结构约束着政府回应能力,构成政府回应绩效差异的制度成因。研究发现,部门分职塑造了政府回应绩效的部门间差异,而跨部门协同显著提升政府回应质量,尤其是权威性更强的议事协同的回应性生产效应更为明显。

关键词:政府回应性;横向权力结构;部门分职;跨部门协同

作者:王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2);孟天广,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教授(北京100084)。



汉娜·阿伦特“世界”概念浅析


摘要:阿伦特的“世界”不同于地球、自然,它属于人类创造、由人工制品(从建筑物、生产/生活工具到各种制度、文学艺术等)构成的广义的文化。同时,世界不是单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是复数之人于其中交往对话、相互向对方呈现自己的公共空间。世界的现实性和自我的现实性只有通过与别人分享在世界中的经验才能获得。世界之所以能够独立于生生灭灭的自然循环,连接起过去、现在、未来,并赋予人稳定的现实感与身份认同,极大地得益于它的持久性,世界的持久性为人提供了抵制自己生命无益性(短暂性)的保证。最后,世界的持久性和人的不死性都是世俗的,它从根本上区别于宗教意义上的永恒。

关键词:阿伦特;世界;公共性;持久性

作者:陶东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从“权力主导”到“权利本位”:
刑事在线诉讼的法治悖反与归位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在诉讼活动中的广泛运用,诉讼活动的技术化特征日益凸显,这加深了在线诉讼治理的复杂程度。刑事诉讼无法自外于数字化的浪潮,长期渐进与短期突变共同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间断平衡,表明刑事在线诉讼不仅由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驱动,也因偶然性因素而变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潜在的法治风险,背离了现代法治所追求的限制公权、保障权利的基本要义。后疫情时代应当归位法治,坚持合法性思维与体系性建构,纠偏刑事在线诉讼中粗放、弹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法治思维的引领,将刑事在线诉讼发展的方向及时转换到规则论证与程序设计上,以此实现对人权的尊重与关照,保障“建设数字中国”的改革红利能够更为均衡、广泛地惠及至全国各个地区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应当正视法律作为复杂演化系统所兼具的渐进性与偶然性,提升改革者的理性与智识,主动强化刑事在线诉讼中的权利保障,并以此为主轴为立法与改革提供方向指引与制度性框架;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尊重刑事在线诉讼发展的底层逻辑,遵循渐进调适的路径,分解改革目标并依次实施、验证、调整乃至改进,逐步适应诉讼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时代;在线诉讼;刑事在线诉讼;间断平衡;法治

作者:吴思远,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副教授(上海200042)。



超越收入差距:
幸福不平等与居民健康关系的新解析


摘要:缩小社会经济差距是否会促进居民健康是学界长期关注并争论的话题。既往文献多集中在经济收入客观侧而忽视了人们生活感受的主观侧,窄化了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主观幸福的分布态势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时所不应忽视的,其也可能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增进。基于对CGSS 2005—2021多期重复截面数据的分析,考虑遗漏变量、测量误差和反向因果等问题,一系列回归结果稳健地显示:在控制收入差距的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幸福不平等越高,居民的自评健康水平越低。进一步解析表明:这一关系的驱动机制既包括“机械关联效应”,也包括“社会情境效应”;而社会情境效应的影响作用在幸福不平等的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变动中都有体现。这些发现拓展和丰富了健康社会学的相关文献,为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健康;幸福不平等;机械关联效应;社会情境效应;重复截面数据

作者:魏钦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872);商巧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人工智能推动舆论
生态转型及其治理进路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了网络舆论环境的生态化转型,使得网络舆论热点的酝酿、发展与爆发环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进而为智能媒体时代个体的信息接受与观点表达设置了新的“技术—文化逻辑”。具体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借由自动化信息生产、精准化算法推荐与情感化交互对话呼应了网络舆论在场景、主体与内容等维度上的发展趋势,在任务型知识生产与辅助型角色层面为网络舆论研究理论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论治理,须满足两个前置条件:确立技术向善的价值立场;科学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舆论生成、演化规律。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网络舆论;生态化

作者: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上海200433)。



中共抗战文艺政策的务实与前瞻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艺工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党从全面抗战的现实需求、形势变化与发展趋势出发,不断调整文艺政策,由对“抗战建国”的认同与独到阐释,到举起新民主主义旗帜,再具体到工农兵方向的倡导与实践,表现出浓郁的务实色彩与高远的前瞻眼光。中共文艺政策有效地应合了时代的召唤,引导延安与陕甘宁边区及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出生机勃勃的人民文艺,推动并见证了从民族解放到社会解放的历史进程,至今仍有取之不尽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共文艺政策;务实;前瞻

作者:张中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240);赵怡,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多重意蕴空间
——兼论抗战文艺的“情”“理”之辩


摘要:《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关键词: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抗战文艺;“情”“理”之辩

作者:凤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200241)。



历史罪证的“记忆场”:
军歌与日本的战争记忆


摘要:“声音景观”和“听觉经验”在当代历史研究中蔚然兴起,但关于战争军歌与历史记忆的研究方兴未艾。军歌本身不仅是记忆的媒介,也是媒介的记忆,是一种易被历史表征化的政治声音。作为战争记忆的“同期声”,日本军歌随之兴起,成为昭和战争的“进行曲”,日军形象的“美化剂”,历史罪证的“记忆场”。在1945年宣布战败后,日本军歌作为战败记忆的“回潮曲”,仍依旧传唱复兴。需要警惕当代军歌“怀旧潮”中体现“历史伪饰”的情感共同体、假借“军事趣味”的代际延续、甄别“反战和平”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日本军歌;战争记忆;情感动员;历史罪责;反战和平

作者:陶赋雯,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研究员(上海200234)。



清季十年的“世界大势”论
与辛亥鼎革的驱动力


摘要:源自佛教、原本虚拟的“世界”一词从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指称实际的全球,进而成为国人看待中外关系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以列强推行“世界政策”造成激烈国际竞争为基本内涵的“世界大势”论风行于清季十年,从日本传到国内,从宏观判断到聚焦中国,由应对列强扩张而呼吁国内改革。梁启超倡导于先,留日学生群起呼应,国内士人鼓吹于后,最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层面,造成依据“世界大势”来变革中国的浓厚空气。“世界大势”论标志着士人的对外认知从局部、方面上升到全局、整体,同时又赋予“世界”观念以焦点和重心,对于近代中国“走向世界”一大跨步的辛亥鼎革,起到驱动作用。其笼罩性和规定性作用显示,在列国并立的时代,外部环境、士人意识、民心向背之于国家兴亡、政权存废的举足轻重。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鼎革;“世界”;“世界大势”;“世界政策”

作者:余露,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82)。



从无序到有序:
全面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村庄的粮秣存调


摘要:太行山文书所见“平顺县李庄编村村公所凭条”“涉县三和村、杨家庄、卸甲村凭条”“涉县第六区匡门村仓库凭条及单据”,可分别反映出全面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村庄粮秣存调不同阶段的实况。经剖析凭条内容和形制可知,全面抗战初期,各军政单位均直接或间接向村庄摊派粮秣,村庄管理机构一般采取随派随筹随交方式加以应对,其相关工作呈现出紧迫性和随机性特点。全面抗战中期,村庄粮秣存调逐渐形成一套以“统一管理,分散保存”为原则的办法,村庄管理机构除调拨粮秣外,还增加了一项存储功能,其相关工作呈现出正常化和规范化特点。全面抗战后期,晋冀鲁豫边区公布了一系列粮秣管理制度,县以下基本形成由县仓库—分仓库—村仓库组成的垂直管理系统,专门负责粮秣的保管和调拨;村庄管理机构虽然不再负责粮秣的存调手续,但仍须对粮秣之运输、动员埋藏、保管等方面负全责,相关工作呈现出统一化和制度化特点。总之,全面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村庄的粮秣存调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对粮秣存调秩序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粮秣存调;秩序化;凭条;太行山文书

作者:冯小红,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教授(河北邯郸056006)。




访谈


实事与求是:
值得一往情深的学术人生

——张涛甫教授访谈



受访人:张涛甫(1967—),安徽省六安市人,文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新闻大学》主编。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政治传播、新闻实务等领域研究。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百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近两百篇。主持国家哲学社科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等十余项。出版《转型与在场》《表达与引导》《大时代的旁白》《报纸副刊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等著作多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新闻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宝钢优秀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十多项。

访谈人:周奇,《学术月刊》编辑。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欢迎订阅2024年《学术月刊》!(点击即可订阅)


《学术月刊》往期目录

《学术月刊》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在邮政订阅


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学术月刊”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