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事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很巧,昨天晚上,小丸子第一次比较主动地拿起一本书来读,此前,我只要说“我们来读书吧”,她就摇摇头,去玩玩具了。
我没有放弃,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她对《火车出发了》这本书有一点兴趣,她不爱听我读,我就让她自己找每一页的火车。昨天晚上,她坐到床上,拿个拨浪鼓晃动,我从床头拿了一堆绘本童书放到她面前,她翻出《火车出发了》,一页一页地找到里面的火车,指给我看,嘴里说“这个”,意思是这个是火车。她不厌其烦地反复翻看、寻找、指着说“这个”。后来,又像模像样地把书放到腿上,学着我的样子,假装看书。
所以,阅读这事儿,也是强迫不来的,但小孩会好奇,会模仿父母家人的样子。我觉得,一岁八个月的她这么做,并非真的是从书里发现了什么乐趣,毕竟不识字,书里的画面也不会动,比不上电视里、手机里的画面精彩,更多的是出于对书本的好奇吧。她常常看见父母做同样的事情,于是有兴趣模仿一下。我巴望着,这种好奇,能让她不知不觉中爱上读书,让她很小很小就知道阅读是个快乐有趣的事。
我自己最近读书不多,《晓松奇谈•人文卷》《晓松奇谈•世界卷》《水4.0》《看见》《羊道•前山夏牧场》,两个月读了这五本。
前两本纯粹是消遣,主要是在看小宝做作业的时候,我坐旁边用来缓解焦灼的情绪。这两本书还是很有趣的,有时小宝问我作业问题,打断我的阅读过程,我心情会更加烦躁。谁不希望有整块时间读一些美好无用的闲书,对我来说,它像奖赏,像调剂,又像是对陪写作业苦役的一种逃避。
这两本书是根据高晓松的脱口秀节目整理而来,虽然尽量书面化了,但是我脑海里还总是出现高晓松的声音,眼睛里看的是字,耳边却仿佛在听书。
书和书是不同的。
这两本《晓松奇谈》和我去年看过的一本哲学著作《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算是特征鲜明的两类书。这两本书应该说是信息量极大,以故事性的语言讲了不少历史信息,但也仅此而已,我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因为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则是知识类的书,传递了哲学家本人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
这本书很薄很小,但我读得比较慢,时不时还得停下来,对某些句子重复读几遍,反复咀嚼,以明晰其意思。读《羊道•前山夏牧场》《看见》也会重复读某些段落、句子,但那是因为一种美的感受,看书时的瞬间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仿佛那些描写、那些感情就忽然出现在面前、涌动在心头。这和这本哲学著作带来的触动是不一样的。
书的作者詹姆斯•卡斯是纽约大学宗教历史系教授,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是竞技模式,目的是战胜对手,取得胜利。比如棋牌、比赛、考试、升职等。无限游戏是生存模式,目的是延续下去,不离不弃。比如健康、爱情、家庭、人生等。有限游戏必须要分出个胜负,所以有成王就有败寇。而无限游戏唯一目标就是把游戏继续下去。
参加有限游戏的玩家,理论上都是自愿选择,只不过玩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绝对自由。当城市居民们抱怨雾霾、堵车、地沟油、房价高这类烦恼时,只不过是一时忘记了自己先是要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和好处,甚至想在金钱、美女和权利的游戏中当赢家,然后才主动接受了城市居民的社会契约这套游戏规则。
其实只要愿意,有限游戏的玩家随时都可以选择离开赛场,只是有太多放不下罢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旦退出游戏,瞬间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无限游戏正好相反。在无限的游戏中,只要留下就是赢家,或者说无限游戏的赢家本也无意输赢,只在意游戏是否能够持续。比如说,典型地看人生就是一场无限游戏,没有“获胜”的概念,或者说在这个游戏里,只有暂时还没有输的玩家,根本不存在什么赢家,因为所有人都有GAME OVER那一天。
书里还提到跨界问题,在无限游戏者眼里,不存在界限。有限的游戏是有边界,有目的,剧本化的,参与者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最后的胜利,结束游戏。而无限的游戏是视域的,奇迹的,参与者的目标是为了继续玩这个游戏。
比如说,我们有时会说某个企业跨界去做什么什么,环境领域近些年也杀进来很多建筑类央企,被业内人士视作跨界。那么如果业内人士是有限游戏者,他们就会看到边界,看到既定剧本,看到入侵与掠夺,看到你死我活的战争。而对建筑类央企来说,它们杀进来并不是为了在环境产业这个有限游戏里争夺王冠,而是它们要更好地生存下去,持续进行无限的商业游戏,不至于被淘汰。
很多时候,所谓的跨界当作如是观,你以为人家是跨界,但人家眼里根本没有界限。企业如此,人也一样,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台湾小哥从事保险行业16年,突然两年前转行做了画师。外人看也算跨界了,但对这个小哥来说,他不过是要让自己的人生这场无限游戏进行得更好而已。
这种知识性的书可以指导我们对人生的认识,这是和信息类的书不一样的地方。《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读完,会让人明白得失只存在于比赛、牌局、考试、生意这种有限游戏中。把有限游戏里的胜负看得太重,把暂时的得失当成命根子去追逐,就容易忽略只有用心呵护才能不出局的无限游戏。要知道,凡是有限游戏,都能洗牌重来,而且只要放下,随时可以离场,一句“我不玩了”,胜负得失都成笑谈;而无限游戏一旦失足,就将永远出局。把游戏当且只当成游戏,在游戏中尽情去玩,退出之后不再执著。这才是正宗大乘断舍离。
不知不觉扯了这么多,再说《晓松奇谈》,虽然不可能用它来指导人生,但它自有好处。
里面有一篇《黄金大劫案》,情节之跌宕起伏,不输悬疑小说,而它竟然是真事。当年上海的地下党需要活动经费,就让苏区的毛泽东筹集了几斤黄金送过去。自然不可能有快递,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必须通过地下交通渠道,通过7个不同的交通员把金子送到上海。地下交通渠道非常之严密,手续复杂,从来没出过问题,但这次出问题了,金子没有到该到的地方。前六个交通员都完成了使命,回来交差了,第七个交通员失踪了。这个案子成了悬案,到了建国后才破解。为什么什么难破案呢?
“别走别走,给我们讲完再走”,有一天回家路上我给宝爸和小宝讲了这个故事,他俩听入迷了,下了车没讲完让我继续讲,走到电梯那里了拉住不让走,讲完才能上电梯回家。我一个语音表达能力普通的人,在这一刻,被他们竖起耳朵聆听,全赖《晓松奇谈》之精彩。宝爸说好像看过这本书,但觉得没我讲故事过程这么惊心动魄,这么引人入胜。那是因为我在讲的过程中不断用“你猜怎么着?”“事情没你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这样的话吊他们胃口。哈哈哈哈哈哈。
《水4.0》则是本专业的水处理方面的书,但是作者是作为科普读物来写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对一个非常专业的事,真正懂的人,才能够用晓畅明了的文字写出来,而不是堆砌专业术语。
近期看的这几本书,都挺好,但目前算不上经典,不知道它们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羊道》应该是最接近经典的了。春节期间倒是看过几部经典作品。(蚂蚁的旅行:分享近期读的八本好书)
布鲁姆说,关于想象性文学我只认可三大标准:审美光芒,认知力量和智慧。时间摧毁我们,但时间更残酷地摧毁庸劣的文字,大多数畅销书都会成为时间报复的对象。所以,如果时间有限的话,还是应该精读已经出版超过三五十年的作品,这是时间帮我们挑选出的杰作。
关于读书的事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两个观点:
出版人方希:“即使有了维基百科,有了各种知道,读书至记住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云上的知识不会在你的脑中交叉反应,直至发酵,形成生动的偏见。云中信息仿佛画上美人,跟你无鸟关系。粗浅读些,她能变成充气娃娃。读多了,她才是言笑晏晏的活人。脑子才能逐渐变成人潮汹涌、整肃磅礴的一处妙境。”
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回答非常贴切绝妙:“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往期链接: